当代旅游学2读《当代旅游学》:“旅游六要素”之说“粗浅”、“滞后”吗

2读《当代旅游学》:“旅游六要素”之说“粗浅”、“滞后”吗 李金早主编《当代旅游学》 第一篇 旅游基本知识(审定人李金早) 第二章 旅游的要素(撰稿人李金早,审定人李金早) 第一节 旅斿“六要素”的演化 第一节旅斿“六要素”的演化
原标题:​2读《当代旅游学》:“旅游六要素”之说“粗浅”、“滞后”吗2读《当代旅游学》:“旅游六要素”之说“粗浅”、“滞后”吗李金早主编《当代旅游学》第一篇旅游基本知识(审定人李金早)第二章旅游的要素(撰稿人李金早,审定人李金早)第一节旅斿“六要素”的演化第一节旅斿“六要素”的演化〖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要素的认识会不断深化。第一阶段(1978一1984年):旅游“三要素”旅行社、交通、饭店。第二阶段(1985一1990年):旅游“五要素”“吃、住、游、行、买\"。第三阶段(1991一2014年):旅游“六要素”,1991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行、住、食、游、购、娱”〗〖对旅游要素的不同概括,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层次和人们对旅游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水平。旅游业发展的阶段越早、层次越低,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越低,把握能力越弱,人们所概括的旅游要素势必越粗越浅。〗〖以旅游“六要素”为例,近来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在现阶段排浪式、井喷般的旅游发展实践中,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乃至旅游经济发展走向,都对传统的“旅游六要素”提出了巨大挑战。旅游“六要素”是旅游活动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可以说,旅游“六要素”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已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实践,对旅游现象和旅游产业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亟待理论突破。〗笔者对此提出两点质疑:一、旅游服务“六要素”何时提出,该如何排序?本人在2015年1月评论李金早局长上任后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作第一次报告时,写了一篇博客,引述如下:至于传统的旅游服务六要素,不知何时、为何在官方文件中用“吃、住、行、游、购、娱”表述,本人仍认为还是用“行、游、住、食、购、娱”表述为好。2011年曾为此写了一篇《旅游服务六要素该如何排序》短文。旅游服务六要素该如何排序(2011年6月10日搜狐博客)“吃、住、行、游、购、娱”,时下这种表述越来越流行于旅游界,许多政要、业者、专家这样说;报刊、文件、规划文本这样写。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国家旅游局原市场宣传司、综合司司长李海瑞先生。他回忆说,旅游服务几大要素的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常“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五要素表述。大约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五要素之后,又加了“娱乐”,成了六要素,简化为“行、游、住、食、购、娱”6个字,并广为流行起来。为什么把“行”排在首位?海瑞先生说,“没有行,哪来旅?”,这是常识,把“行”排在首位符合旅游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内在关联。为了印证海瑞先生的回忆,笔者粗略地查阅了旅游文献。1990年初,时任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主任的吴学谦副总理发表的《努力发展中国的旅游事业》一文中写道:“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形成了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六大要素初步配套的旅游生产力体系。”(1990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页)。1990年2月12日吴学谦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又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后要在旅游业发展‘六要素’,即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等配套发展上下功夫”(1991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7页)。1990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写的《树立信念,重振旅游》一文中也写道:“旅游经济运行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涉及国民经济的几十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支持;而旅游的消费,也会促进相关部门的发展”(1990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122页)。1990年10月,由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孙尚清副主任主持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六要素配套发展,有效地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和创汇能力”。(1991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3页。)自此以后,“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的提法被我国旅游界普遍接受并广泛流行。笔者认为,这个表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从供需两方面精准地概括了旅游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旅游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旅游是人流的空间移动,因而“行”为前提;“游”是目的,排在第二合情合理;游人在异地活动,必须有“住”、有“食”;购物与娱乐是旅游的必要配套,有“购”、有“娱”才算为旅游活动划上完满的句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住、行、游、购、娱”之说在旅游界流行开来,人们亦云而云。不错,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也素有“衣、食、住、行”的民生之说,这对民众的惯常生活而言,把“衣、食”放在第一、第二位无疑是对的。但是,对“旅游”这种非惯常的休闲性生活而言,把“吃”放在第一位就值得商榷了。对游人而言,外出旅游难道第一位是为了“吃”吗?对旅游活动而言,难道首先安排的是“吃”吗?对旅游产业而言,难道第一位是“餐饮业”吗?这并不是说“吃”在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中不重要,但是把它放在首位,就值得商榷了。比之20多年前,现在旅游活动丰富得多了,人们对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旅游生产力的认识也深广得多了。近年来有的提出,在六要素之外还可加上“讯”(信息)、“智”(智育、教育)、“美”(审美),等等。这些都可以探讨,但把“吃”放在首位,总是不适宜的。“行、游、住、食、购、娱”这一概括,可以说是对“旅游”供给与需求的中国式表述或创造,是30年来中国旅游工作者共同探索的一个理念性成果。建议在政府文件、主管领导讲话、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教科书中,统一用这个表述。至于个人的说话、论著,完全可以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律。【《旅坛忧思录》上卷第419~420页】顺便说一句,《当代旅游学》说“1991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行、住、食、游、购、娱’”并不准确,并把1990年作为“五要素”与“六要素”的分界年。如上所说,1990年吴副总理与刘毅局长在正式报告中就提出了六要素,并非1991年后才“提出”的。作为“旅游学”专著应该严谨。二、旅游服务“六要素”是“较低层次和较原始的旅游需求”,“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实践”,遇到了“巨大挑战”吗?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虚构。“行、游、住、食、购、娱”是旅游服务与供给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旅游生产力体系”(吴学谦副总理),是“旅游经济运行要素”(刘毅局长),是“旅游产业结构”(孙尚清),不存在“层次”高低、“原始”还是“高级”之分,因为六要素自身是不断完善、提升的,而且永无止境。这里有一个逻辑错误:把六要素自身的完善提高说成是“六要素”为“低低层次和较原始”,这是一;旅游服务与供给“六要素”的概括没有“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实践”,也没有受到“巨大挑战”。无论游人还是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实践”都十分在意这六个方面的完善与提升。不是“六要素”落后于“实践”,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六要素”。是有人想当“创新者”故意“挑战”它,而不是“六要素”说法遭到了“挑战”。此其二。2015年的《报告》说,“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完全正确!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旅游消费和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发展,“行、游、住、食、购、娱”并没有穷尽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和全部内涵,必然在无限丰富、不断升级的旅游服务中拓展与深化。从现在的认识看,笔者认为应再增加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信息”,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使旅游的消费、服务、经营、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正在走向信息智能化的阶段,就其重要性而言“信息”应列为旅游诸要素之首。二是“公共服务”,如游客中心、语言环境、标识系统、咨询系统、环卫系统、医疗系统、安全系统、救援系统、投诉系统、培训系统和出入境管理等。在自主旅游为主的阶段,随着旅游散客化、自助化、个性化和游客国际化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和公共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近日李克强总理说,我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仍然是短板,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只有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旅游公共服务也是如此。笔者曾到过欧洲某些国家小镇,它们的公共服务系统完备之极,首先为居民服务,也为游客服务,正是我们城乡的短板。把“信息”与“公共服务”列为旅游服务的基本要素、必备要素,有助于推进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我仍然坚持2015年1月李金早局长在第一次提出“新七要素”时写的上述这篇评论。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六要素”应该发展为“八要素”:在原来“六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信息”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中包括“厕所”,但不是把厕所单列为一要素(见笔者在下一篇评论中对“厕所革命”的专论)。之所以提“八要素”,是对“六要素”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现代旅游学》所说的“六要素”“粗线”“原始”、“层次低”,落后于“实践”,遇到了“巨大挑战”。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Enxv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