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简介中国最后一位文化通才:为别人写了两万幅书法遗产却只够买回两幅

▼ 启功先生 启功,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和学者,也是资深的教育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启功生于1912年,卒于2005年,一生经历了中华民国的动乱和新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作为清朝皇室后裔,启功经历了早年家庭的败落
原标题:中国最后一位文化通才:为别人写了两万幅书法遗产却只够买回两幅▼启功先生启功,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和学者,也是资深的教育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启功生于1912年,卒于2005年,一生经历了中华民国的动乱和新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时期。作为清朝皇室后裔,启功经历了早年家庭的败落,为稻粱谋而四处奔走。生活的苦难,铸就了启功性格中的隐忍和坚毅。家庭熏陶兼之天性使然,启功从小就对诗文绘画、文物鉴定非常喜爱。启功虚心求教于溥心畲、溥雪斋、齐白石等大家,感受他们的言传身教,终成传统文化的一代通才。启功一生淡泊名利,虽为书法、绘画名家,却不以此而谋利。启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士的精神,也具备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孔网独家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原启功秘书、《启功评传》作者赵仁珪。回忆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展现他对书画、诗词的独到见解。采访/宋晨希整理/亚日、宋晨希不墨守成规反对机械的书法教学新书界:是什么样的因缘,让你跟启功先生有很长时间的交往?赵仁珪:1978年,文革刚结束,全国恢复高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当时那届有五位导师,共招了九个人。研究生毕业,我留校任教。刚开始,我会帮启功先生做一些杂事,这样慢慢熟络起来。后来学校想安排我做先生的助手,被先生拒绝了,他说不想因为事务性的事宜耽误年轻人做学问。在长期做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术谜团是无法避免的。于是,我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与其研究古人不如研究启功先生。受益于一些生活中的便利,我就想把启功先生的著作尽量研究透,给他做一个文献笺注这方面的整理。赵仁珪新书界:我看了你出版的《启功评传》,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启功先生只是一位书法家。你写到他的绘画和诗词的才能,比如,启功先生学习书画是仿照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和米芾、米友仁。这与现在非常不同,很多年轻人学习国画都注重宋明的山水作品,当时启功先生为什么要师法元代呢?启功评传作者:赵仁珪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年:2017-7赵仁珪:启功先生学画渊源,最初是跟近代书法家贾羲民,后来是吴镜汀学习的。贾羲民属于文人画风格,画的也不错。吴镜汀更倾向于绘画的创新,理论方面也不错,两个人各有所长。要说启功先生为什么非得从元代着手,启功先生没有跟我讲过。但根据我的推测,宋人画成气侯,成流派的还不是太多。当初启功先生学画,最开始是贾羲民带他到故宫,观看、临摹绘画。所以,启功先生接触的故宫绘画比较多,元代的书画也自成流派,可以比较好施仿吧。新书界:启功先生对于书法、绘画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理论见解,这方面你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赵仁珪:从书法理论来说,我觉得启功先生提倡最多的就是破除迷信。启功先生是按照传统书画模式训练出来的,所以他非常反对现当代人的某些绘画、书法风格。说得俗一点,就是那种路子比较野的风格。他觉得,传统还没学好就创新,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启功先生并不是墨守陈规。他认为,继承传统,一定要破除迷信。比如,现在有些专家研究王羲之,说他握笔的时候,如果有人从后边抽笔是抽不动的。由此,就说王羲之握笔有力,成为书画史上的美谈。实际上这都是瞎说,如果找一个大力士,不论是谁我笔,都很容易会被抽走。启功先生的意思其实是,书画水平好坏,不是执笔方式决定的。启先生说,古代很多书法理论家,比如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康有为,他们把传统书法弄得非常神秘。光一个握笔就有很多握法,什么手中间要空,要放一个鸡蛋,腕子要端平,甚至可以搁上一碗水不洒等等。启功先生对这些理论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你只要自然,拿笔舒服,让笔更灵活就可以了。启功先生的字,传统气息非常强,一看就是他自己的风格。他既保证了原作的最基本特征,但是一看整体的风格,那么温润、秀美、外柔内刚。这一看就是启功先生临的,这就说明他是既遵守传统,又不墨守陈规。人人平等从来不用书法牟利新书界:现在,启功先生的墨宝很多,题匾的地方也很多。启功先生有没有意识到,如果我的字流传太多,价值会变低?赵仁珪:没有。据我所知,启功先生流传在世的书法作品大约有将近两万件。启功先生平常应接不暇,谁求字他都写。他外出参加活动、开会,有的时候还不是大家主动求字,而是会主动给他们写字。启先生一写就是一大批,上到当地的领导,下到宾馆服务员、司机。他特别看中人人平等,我不能光给领导写,周围的一般人我就不理,那不是启先生的风格。所以,他一写就是几十张、上百张。他认为,你找我求字,就是喜欢我,看得起我,我就给你写。你对我有帮助,我就要回报,礼尚往来。据了解内情的人说,启功先生最后去世的时候,留给家里的财产不过几十万元而已。如果拿这个钱去买启功先生的字,也就两幅。启先生的老朋友傅熹年,曾开玩笑的说,启功先生写一辈子,写了两万来张字,最后就给自己写了两张。那剩下都哪儿去了?都给别人写了,这个可以形象的说明,启功先生绝对不会拿这些发财的。当然,写字会有很丰厚的回报。但是,他的回报大部分都捐了,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励耘奖学基金会”等各种公益事业,他自己没留多少钱。从这点来说,启功先生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新书界:启功先生也研究书法史,在破除迷信的思想指导下,是不是也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观点?赵仁珪:比如,宋代的时候,僧人写字特别飘逸,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现在有些人觉得,这是因为佛教思想伟大,让他们有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后来,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垣校长告诉他,这其实是因为僧人衣服的袖子宽大,所以必须抬着手写字,因此,才会出现飘逸的风格。在诗词研究方面,启功先生其实也有类似的理论。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说白居易给老婆婆念诗征求意见。启功先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一般老百姓,是没有办法理解白居易诗的。押韵要放宽认为诗作朗朗上口就好新书界:启功先生一辈子研究诗词,对《切韵》等相关的理论著作也有所研究。但是,启功先生一辈子几乎都做白话诗。原因何在?赵仁珪:启功先生强调继承传统又主张创新,在诗歌方面,我觉得他可能更强调创新。中国的诗词自古以来出了很多风格流派和大诗人。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个最大的薄弱之处,就是缺少幽默风格。这和中国人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一般受儒家教育,不太讲究幽默,老是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启功先生非常幽默,他最崇拜的人就是苏东坡。苏东坡是幽默大家,启功先生也是一个幽默大家,玩笑不断。每次去他那里聊天,就跟听说书的一样,笑得前仰后合。他能抓住任何一个话题,引出来一段古代的笑话。我曾经问过他,我说您最喜欢古代哪个诗人?他举了一个叫易顺鼎的人。这诗人一般人都不知道,易顺鼎的诗是非常俏皮的。易顺鼎新书界:我们现在,经常会觉得雅致,用典多的诗是好诗。启功先生写白话诗,不会担心别人看不起他的诗作么?赵仁珪:很多人曾经讥讽他。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人叫孔繁章,比启先生大一岁。启先生有时候会请他看自己写的诗,孔繁章就说,我不看我不看,你的诗都是油腔滑调的,完全摆出传统祖师爷的架式来了。启先生毫不在乎,然后还特意做了一首诗给孔繁章,做的那首诗非常艰深。用典用了很多,启功先生的意思是,这种风格我不是不会,我要弄起来不比你差。新书界:启先生非常熟稔如何用韵,还提出过很多崭新的看法。比如,我们读柳永的《雨霖铃》,其中有一句是“一番(fān)洗清秋”,其实应该念“一番(fàn)”。此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赵仁珪:启功先生用韵的原则是“平仄需严守,押韵可放宽”。要是一味的按照平舌韵压,就会有点削足适履。他也举了例子,在宋代,大家做诗已经不按照严格的韵律去写了。严格遵循韵律的,只有在科举考试的时候。科举考试为什么严格要求呢?因为只有这个标准,可以往下刷人。我们自己平常作诗,何必自找苦吃?所以用韵可以通融。再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诗歌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宋时期,我们用的是平水韵(编者注: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到了宋以后,平水韵就消失了,变成十三辙了(编者注:十三辙是应元代戏曲而产生的以中原音韵为主导的新的韵书。与平水韵相比,它将原来的各入声韵部摊入了其他四个声部(阴平、阳平、上、去)使原来的五声韵变为四声韵)。这本身就是变化,启功先生一向认为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是一定要讲平仄,这也是有根据的,汉语的声音之美,抑扬顿挫,是靠语调的高低、长短变化形成的。平仄就是体现高低长短变化,你要不讲平仄那就不是中国古典文学,这就是启功先生的最基本的认识。启功先生还特别喜欢吟诵,为什么强调吟诵?那是因为强调平仄的关系,至于押不押韵他认为无所谓,只要是听起来在韵上就可以了。铸造通才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新书界:启功先生已经走了13年,启功先生的精神、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赵仁珪:我曾经说,启功先生是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我觉得有这么三方面最重要:第一,他能够把做人和做学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他是一个完人。从人格来说,他是一个楷模,作为一个知名的大家,他既有不同凡人的一种清贵品质,也能与平民生活完美结合。从性格上来说,他有一种清贵的气质,从内心来说他是很有骨气的一个人,这其实跟他出身有关。再一个,他能够把他的天才和用功结合在一起。启功先生是一个天才,聪明至极,记忆力超强,过目不忘。我们说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他是一个博物馆了,就学问上,除了书画诗词,文学语言,佛学哲学,甚至于占卜算卦他都懂。这属于天才。这不是说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他很用功,这是他小时候打下的基础,非常扎实。到晚年的时候,有的老先生觉得不愤,说启先生不用功,成天跟大家聊天。实际不是,启先生经常半夜失眠,然后起来看书。而且启先生做学问不是皓首穷经,人家聪明,人家玩就玩出学问来了。总之,他是聪明和勤奋结合在一起,这个我觉得就是他人品中最可贵的地方。11岁的启功(中)和祖父裕隆(左)以及姑姐丈在一起。当然这是说做人,至于做学问,从事艺术,那就是刚才我说的,他是好几个家,书画家、鉴定家,学问家,还有教育家。他学术成就非常广泛,这也是给后人留下了很宝贵的一种借鉴。他能够站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上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懂得书画,本身又能写能画,同时又有很深的理论积累。既懂得文学,做这么多年的文学教授,还会写赋、八股文——这一般人都不会。他既懂文学还懂历史。他历史水平了不得,各个朝代的事情如数家珍,他能背《高祖本纪》。古文字也很通,当然还有哲学、佛学、红学等。新书界:启先生著作其实并不多。赵仁珪:不多,就几种,而且都不长,但都是干货,有的甚至于一般人还读不懂。这就说明就他对传统文化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总体关照,对于发展引导中国传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第二点,他有一种奉献、担当精神。启功先生一辈子都踏踏实实的投入到书法艺术还有学术创作、学术研究中。他从来没想当官,也从来没想发财,他说自己“少无宦情”,从小不想当官,别人推荐他当官,他最后都拒绝了。到后来他成名了,成名了以后他也没想要借着成名发财,赚很多钱。他还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认为我生下来就是为传统文化而生的。他在乱世之中,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他心态好,你把我闲置到一边,我就趁机搞我的学术研究。他的几本著作都是在被打成“右派”之后写就的。他的《诗文声律论稿》在那个时期,前后写了十几稿,反复修改。诗文声律论稿作者:启功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00-4第三点是他这种师道传承的精神。启功先生一辈子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比如贾羲民、吴镜汀、齐白石、溥雪斋,这都是直接教他的。从读书来说,戴姜福教他读古文,后来还有陈垣先生,这是他最大的恩师。启功先生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尊敬,每个老师他都写过纪念、回忆文章,把这些老师一辈子的恩情牢记在心。自己写履历的时候,总是先说我少时追随何人,学习了什么,自己生平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就是对老师的恩德。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K0Kj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