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汉桥话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盛宴背后的悲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用连环长卷
原标题:汉桥话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盛宴背后的悲凉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名画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用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中书侍郎韩熙载家夜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此画卷不只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画家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4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共分五段,真实地描绘了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复杂的心境。画面中屏风和床榻等家具的使用,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可以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接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统一的画面。为了适于案头观赏,画家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既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第一段:听曲​《韩熙载夜宴图》听曲画卷起首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时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每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弦上的轻盈玉手上,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仿似美妙的音乐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主客浑然相忘,画面所有的细节都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同一焦点。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坐在床榻上峨冠者便是韩熙载,侧身垂手,似在凝思;他身边穿朱衣者是状元郎粲,俯身抱膝;坐在桌子两边的分别是太常博士陈雍和紫薇郎朱铣;手执细棍的是韩熙载的门人舒雅;对面小案独坐者为教坊副使李嘉明,他正侧转身子看着他那弹琵琶的妹妹,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画艺。第二段:观舞​《韩熙载夜宴图》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激荡。出现在“听曲”中的家伎王屋山跳起舞来,她的身形画得比男性形象都要小一些,这是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人物间身形大小的区别、对比,来体现他们的尊卑、主次;王屋山的左边还有一位同伴在为她伴唱。韩熙载换了一件浅黄的衣衫,挽袖,反腕,举起鼓槌亲自为她擂鼓助兴。娇小的王屋山窄袖长袍,叉腰、抬足,舒雅为其按拍板,一同表演唐代著名的“六幺”乐舞。郎粲随意地靠坐在椅上,斜着身子,韩熙载的知心好友德明和尚也来了,拱手伸指,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画家并没有省略这个人物,也许是因为德明和尚的出场更会体现出韩氏的“不拘礼制”。第三段:间歇《韩熙载夜宴图》间歇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的休息场景。歌舞既罢,宾客稍事休息,人物安排相对松散,气氛舒缓轻松。韩熙载则退入内室,但兴致极好,还不想睡,和数位佳人同坐于床榻,一侍女捧着铜盆,让他洗手,那敲过羯鼓的双手,显得如此柔嫩。韩熙载和一面净手,注意力却没有放在身边闲聊的佳人身上。另有两侍女,在准备乐器,添换茶酒。最容易视而不见的,是那空榻前置一高烛,火焰正旺,喻意宴兴正浓。第四段:闲对箫管​《韩熙载夜宴图》闲对箫管屏风转处又见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与侍女们在一起,他仅着内衫,手摇蒲扇,和一侍女谈话。另一侍女给他打扇,扇上绘木石小景,扇为纱制,所以透明,隐约可见背后侍女的衣裙褶纹。韩熙载右方五名女乐人绮罗艳装,箫笛齐吹,舒雅仍按拍板,好一曲袅袅之音,这样的女乐人在韩熙载家里曾养过多达40余人。画面中这组女性的组合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美丽的局部之一,每个人吹奏的动作,衣服颜色的搭配,相互对比、衬托,人物疏密有致,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第五段:惜别《韩熙载夜宴图》惜别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话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韩熙载出现在屏风的左边,又穿上了第二节击鼓时穿的衣裳,一手持鼓槌,一手虽作送别状,但仍能感觉到他的兴致正浓,重衣黄衫,左掌微微一摆,夜宴或将持续到天明。画到这里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南唐书》中说韩熙载家中的众多女乐人“不加检束,恣其出入,与宾客聚杂”,与这里的情景是完全吻合的。《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具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他的形态与性格都表现的前后一致。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程南云篆书题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引首: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以惊人的观察力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进行了深刻理解,不论从内容到形式,此卷均为中国工笔人物绘画高峰时期的杰怍,尤其表现了韩熙载含而不露的感情独白,使得此画进入到了艺术欣赏的最深层。这幅名作因其独幅巨制具有音乐般流动感的构图、高度的艺术创作水准,还有其非同寻常的创作方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难得的珍品。画趣拾珍《韩熙载夜宴图》据传为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而画,并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在画中,画家只是将一些片断组合在一起,表现韩熙载生活的轻歌曼舞,富足奢华,画中的韩熙载是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韩熙载的脸上始终有一层说不清楚的愁容,即使是温情地与众佳人共坐一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空间,没有完全投入到身边的快活中去。整卷画中交织着既热烈又有些冷清、既缠绵又有些沉郁的气氛,让观画者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奢靡的玩乐。南唐国势江河日下,到后主李煜时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政治避难而到南方的韩熙载可能是早已看清了这一切,选择的放荡不羁与古贤的归隐山林有着同样的感慨与无奈。南唐后主李煜韩熙载,字叔海,北海(今山东青州、潍坊一带)人,出身北方豪族,后唐朱温称帝期间以进士登第,文章书画,名震一时。他的父亲韩光嗣原来就是当地的地方官,在926年左右韩光嗣被后唐明宗诛杀后,他便投奔了江南的杨吴政权,随着李昪受禅,他也就很自然地进入到南唐朝廷。一开始,主要是在东宫中辅佐太子李璟,就是《重屏会棋图》中的那位主人公。李璟府中的很多人,包括韩熙载、冯延巳都是喜欢写文作诗,不理会世务的一类。李璟成了皇帝以后,冯延巳认清形势,调整与朝中权臣的关系,当了个宰相,依然与李璟作词不辍;而韩熙载似乎一直做他的“神仙中人”,洒脱不羁。宋人李温陵《初潭集•卷十七》中说他“风彩照物,每纵辇春城秋苑,人皆随观。谈笑则听者忘倦,审音能舞,善八分及画笔皆冠绝”,连他独创的一种被南唐人称为“韩君轻格”的帽子款式也成为竞相效仿的对象。虽然韩熙载有自己的才华,像李璟父亲南唐烈祖的庙号、谥法都是由他来定,不过他实在有些持才傲物,给皇帝上朝也经常不到,朝中十分有权的大臣宋齐丘写了碑文,请韩熙载抄写,他居然用纸塞住鼻子,说“文臭而秽”,这样的性格在微妙而复杂的朝廷中是不能长待下去的,宋齐丘以“醉酒披猖”的名义参了韩熙载一本,被黜(音同:处)为和州司马,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官位才得到一些恢复。虽然宋齐丘以“醉酒披猖”的罪名参劾他,可实际上韩熙载却“生平不能饮”,不是个能在酒中得到解脱的人物。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日趋没落,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利用朝野之中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非议,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派画院“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此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掩盖,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对于这卷《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各种不一样的说法,宋徽宗时期所编《宣和画谱》中说李煜因为爱怜韩氏是个人才,所以虽然他不拘礼制,也没有太多的过问,只是为了满足皇帝的好奇心才会有了这卷画作,宋徽宗对于李煜的这种做法是相当不齿的。也有记载如《五代史补》中说李煜让宫廷画家画这幅图再赐给韩熙载,就是为了让他自己有渐愧之心,谁知道韩熙载看了却安然自得,若无其事。种种版本虽然莫衷一是,但似乎后主李煜派画院画家画韩家夜宴图,是各版本共同之处,而且李煜派的不仅是顾闳中一个人,画《重屏会棋图》的周文矩也曾画过相同的题材。国画大家张大千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张大千曾借居北京颐和园内。他计划定居北京,打算在北京购买寓所,正巧有座清朝的王府要出售,张大千便去看房,十分满意,与房主谈妥了价钱并交了定金。有一天,一位古玩商告诉张大千一个消息:《韩熙载夜宴图》被末代皇帝溥仪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抗战胜利后,伪满宫中失散的珍宝有部分流落到民间,《韩熙载夜宴图》便是其中之一,现被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得消息后花低价买走。听到此消息后,张大千便急切地想买下这幅名画,因为他深知《韩熙载夜宴图》是国画中的珍品,绝世珍宝,此画一直为历代帝王珍藏。当天晚上,张大千来到挚友萧静亭家中与之商量,萧静亭是琉璃厂“吉珍斋”古玩店的掌柜,也是著名的古玩专家,其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买到《夜宴图》,萧静亭让其子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谁知马掌柜竟然狮子大张口,索价500两黄金,这个价钱远比他买入的价格高出数倍,张大千无奈之下只得答应。随后他们把《夜宴图》带到萧静亭家,与萧静亭一同鉴定和欣赏这件稀世名画。经过反复鉴别和确认,他们认定这幅《夜宴图》确系真品,而非赝品。于是张大千便决定暂缓买房,而先买了这幅《夜宴图》。得到珍宝《夜宴图》以后的张大千,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他将一枚心爱的印章加盖在《夜宴图》卷上,章上所刻字为“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由此可见他对此画的珍视和痴爱。名家小传顾闳中,字叔言,约910年生,980年逝世,江南人,五代南唐著名人物画家。元宗、李后主时期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善于描摹神情意态,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传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为古代人物画中的杰作,使他永载画史,也是他唯一的传世名作。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明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NxO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