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在血色的疆场,一只夜光杯点燃了诗性

大凡真性情的男人都善饮,我也不例外,日常不饮一杯酒,这一天就算没过。饮酒可呼朋唤友聚欢,也可独拈一盏细品,前者豪爽,后者闲雅。试想一下,月华满地的嘉峪关上,你站在城楼,举杯邀明月,月色入杯来,那是何等的诗意。更何况,这手上的杯,是用祁连山上
原标题:在血色的疆场,一只夜光杯点燃了诗性大凡真性情的男人都善饮,我也不例外,日常不饮一杯酒,这一天就算没过。饮酒可呼朋唤友聚欢,也可独拈一盏细品,前者豪爽,后者闲雅。试想一下,月华满地的嘉峪关上,你站在城楼,举杯邀明月,月色入杯来,那是何等的诗意。更何况,这手上的杯,是用祁连山上采下的玉精雕细琢而来,杯中明若水,似有奇异光彩,俯望关内塞外、戈壁荒漠,一种悲壮的情愫油然而生。这酒便不再是酒,它是征战疆场、马革裹尸的壮怀激烈,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性与豪情。那低沉呜鸣的羌笛声声,引发戍关将士多少思乡泪。星空之下,漠野的风呼啸而过,众人静默无语,天地沉寂,唯有远处的孤狼在嗷叫。此时,竟有那放浪之人,骑着大马来叫关。如一道夜空中的惊雷,这“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的烂醉之人,竟激起众将士虎狼之情。且听他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感谢王翰,他的诗让后人窥见了一个血色浪漫的古疆场,也让我们看见了一只流光溢彩,从远古走来的酒杯。是的,夜光杯属于边关。它沐浴着数千年的边关冷月和大漠星光,盛满了古道沧桑,盛满了边关离情,盛满了思念,盛满了忧伤,盛满了豪情,也盛满了希望。它属于豪放不羁的诗人,这份冷峻和浪漫,杀气腾腾与柔情婉转,赋予了一个酒杯别样的诗情画意。这酒杯,高雅华贵,与中国文学相辅而行。这酒杯,闪耀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斑斓色彩。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穆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周穆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那只被周穆王视为珍宝的夜光杯今何在?世人已无从追考。但据史料记载,那时的夜光杯,其实是以和田玉制成的西域舶来品,后因玉杯在运输途中易损,则改为把和田玉运到酒泉,在当地加工成夜光杯再运输。渐渐的,和田玉也供应不上了,就改用在祁连山开采的玉石来制作。祁连山终年白雪皑皑,高远神秘,凛然不可侵犯。制作夜光杯的祁连玉来自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上,玉呈墨绿色,制成杯盏,苍翠欲滴,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让人顿生冰凉之感。受交通限制,祁连玉的开采外运至今仍十分困难,供应到市场上的玉料非常有限;制作玉杯,玉料的利用率通常只有60%左右,因此夜光杯的产量很有限,珍贵自不必说。祁连山玉质地细腻,纹样奇妙,墨中透绿,晶莹润。采用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的夜光杯,其色黑赛乌漆,白如羊脂,墨绿似翠,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透明鲜亮,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变。目前,嘉峪关出产的\"夜光杯\",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传统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牛头觥、觞、双凤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艺挂件等八十多个品种。但不管如何,我心中的夜光杯,仍旧是属于丝路,属于这边关风月的那段悠悠岁月。在那样一个月色如华的长夜,一群戍守边关的将士,因了一只酒杯,他们的内心被一种情愫点燃。那是属于一个民族的光亮,摇摇曳曳在历史的长河,从不曾熄灭。是这只酒杯,赋予了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支撑着一个古老华夏的精神脊梁,她的名字,叫做中国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Z4q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