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心理疾病如何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与孩子同调!父母必看!

展开全文每天看看 让自己育儿得心应手 文章配图:艾芬 姚瑶 溪姐de话 孩子为什么会有心理疾病?那是因为他(她)的内心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孩子保持同调,是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好办法。 渴望被人理解,
展开全文每天看看让自己育儿得心应手文章配图:艾芬姚瑶溪姐de话孩子为什么会有心理疾病?那是因为他(她)的内心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孩子保持同调,是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好办法。渴望被人理解,是每个人的本能,尤其是孩子。成年人也许已百炼成钢,年少孩子的心却还稚嫩得很。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曾说,正如儿童需要足够的氧气来呼吸,儿童也需要一个共情的环境来成长。成长经历各异的父母却常常难以理解孩子。豆瓣上有个惊世骇俗的小组,名为“父母皆祸害”,父母常常伤害孩子,却浑然不觉。1妈妈的不值一提,却是孩子的天崩地裂小羊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爸爸妈妈很疼她。在学校组织心理普查时,大一就读的小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去医院又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小羊的妈妈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后,既吃惊又害怕,她不大能接受女儿患抑郁症的事:“怎么可能?我觉得她蛮好的呀,也没遭遇过什么大事,家里既没少她吃,也没少她穿,她怎么就抑郁了呢?而且还是中重度!现在学校建议休学,这可怎么办才好啊?”作为妈妈,她不愿意相信女儿得抑郁症,更不敢去相信。她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小羊是她家几代人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让小羊有钱读书,在她几岁的时候,夫妻两个就去沿海的省份打工。小羊的病让她感到自己的辛苦白费了,而且她担心小羊如果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对将来工作找对象都会有影响。因此,她坚持认为女儿不可能是抑郁症。经过我的共情,小羊慢慢敞开了心扉,说起了那些让她伤心的往事。那些事情,在成年人眼里的确不大,但对于年幼的小羊来说,却有不能承受之重。比如,有一次,她想爸爸妈妈,一个人坐着发呆,爷爷奶奶却骂她懒;比如,爷爷奶奶当着亲戚的面讲她不懂事,带着她是负累,亲戚也随声附和......她很想逃离,但却无处可去。记忆里每一件让她伤心的“小事”,都让她回想起来痛苦流涕。最痛苦的一件事是高中班主任因她晚自修迟到,不分青红皂白就当众打了她几个耳光。她打电话向千里之外的妈妈哭诉,妈妈的一句“肯定是你自己没按要求做”,让她更加痛苦,以致万念俱灰。那天晚上,她有了自杀的念头,并付诸割腕。那些事情,小羊的妈妈大都知道,但是几岁便失去了母亲的她认为,那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家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曾经缺衣少食缺爱的她,吃的苦要比小羊多得多。小羊的感受和情绪,一直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即便她诊断为抑郁症了,妈妈都还不愿意相信。父母的态度,让小羊更加郁闷,她在心理咨询室里愤怒地哭喊:我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抑郁症?!其实,妈妈并没有疏忽女儿的主观故意。她只是不知道,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对女儿来说就是天崩地裂的大事。她越是轻描淡写,女儿越是愤怒,过后便是长时间的抑郁。孩子的每一次诉说,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而父母的每一次不同调,都会往孩子的不良情绪上添一点分量。2每一次粗暴的严格要求,都是一把心锁高一学生小梅,有段时间情绪很容易失控,在教室她动不动就将课桌上堆得像小山似的课本和学习资料连同文具,一挥手就扫落到了地上。班主任找她谈了好几次话,她沉默着什么都不说,也不跟同学说。一个星期过去,她的情绪越来越糟糕,有时她还缺席晚自修,一个人在宿舍喝酒。无计可施又担心小梅安全的班主任,只好通知小梅家长到学校。见到了父母,小梅还是不肯说发生了什么。在学校的要求下,父母带小梅去医院的精神科检查,医生给她贴上了重度抑郁的标签,建议服药的同时看心理咨询。在咨询室,小梅确认我们说话的内容不会被泄密之后,便开始讲她所遇到的烦恼。原来,她失恋了。她的前男友是同班同学,长得很帅,人缘好,经常和女孩子打得火热。最近居然和她在班上最好的闺蜜打情骂俏,她一气之下说“分手吧”,没想到他干脆地回答一个字“好”!看到那两个如影随形的身影,听到他们刺耳的笑声,小梅很难过。可是她不习惯向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尤其是向熟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她反而能够放开一些。其实小时候她很喜欢跟父母说话,改变源自小学一年级时,她把同桌的一支好看的铅笔拿回了家。爸爸发现后勃然大怒,摔了她一耳光,罚跪了一个小时。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慢慢的,她就什么事都不和父母说了。交男朋友的事,她更不想也不敢告诉父母。失恋后,她只能用暴躁来表达她的愤怒,只能用酗酒和自伤来表达她的难过和孤独。经常有家长问我:“不知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肯和我们说。”这让我想起一句歌词,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在孩子面前,父母是强者。面对孩子的幼稚和无知,父母往往会着急,会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慢慢发现,孩子变得不跟他们说话了,却对原因浑然不觉,统统归结于叛逆。殊不知孩子只是将心门上锁了,这层层叠叠的锁,还是他们亲自递过去的,每一次不同调的批评、指责,都是一把锁。而有心事无处可说的孩子,缺乏情感支持系统的支撑,相当于失去了监护,遇到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很容易走极端。3与孩子同调,是他们心理健康的法宝科胡特所讲的共情环境,通俗点说就是与孩子保持同调。与人同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这是心理咨询师穷尽一辈子的努力要去练就的本事。因为与来访保持共情、同调,对咨询师来说很重要。科胡特在他的著作里感叹,“我们痛苦地发现,正是对于成长中的儿童需要同调的回应这一需求缺乏共情,才使得暴政和人类的破坏性具有了出现的可能。”同调尽管难,但还是存在一些方法。那么,如何与孩子保持同调呢?首先要观察,确定孩子的“调”即孩子的情绪、内心的情感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和他们保持一致。因“洪荒之力”走红全国的傅园慧,刚进省队时,就跟大一点的队友们说,自己是个天才。有人逮住个机会跟傅爸说,“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里说自己是天才!”话语里,满是张牙舞爪的嘲弄。一般父母,可能面子挂不住:“哪有哪有,别听她胡说”。转头还要批评孩子一句:“你要谦虚一点,别到处张扬。”但傅爸当着女儿的面,对那个孩子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语气里,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坚定。他随意说的一句话,就成了孩子一生的信仰。2018年世锦赛,傅园慧终于打破亚洲纪录。运动员生涯里,她经常都会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是个天才。这听起来挺傻的。但是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你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这句话就会成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在傅园慧说“我是个天才”时,她的调是什么?是自信。她内心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是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她的这份自信。傅爸是怎么做的?是肯定女儿的自信。这一同调,女儿越来越自信。小羊向妈妈哭诉时,她的调是什么?是难过,是愤怒。识别出了这个调,妈妈可以先同调抚慰:这件事的确令人难过,令人气愤,班主任怎么可以那么粗暴!而不要上来就责怪孩子,小羊的感受和情绪就不会雪上加霜了。回想一下,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向你,“妈妈,今天的数学考试我得了98分!”孩子的调是什么?是喜悦,是自豪。识别孩子的调之后,再去与他们保持同调。呀,你太厉害了,居然可以考98分,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得到父母的欣赏,孩子就会开始去寻找自己考98分的原因,从此他们明白自己拥有考出好成绩的资源。可是,有父母会这么回应的:才98分,那班上的最高分是多少?你为什么没有得100分?赶紧查,那2分为什么会丢?这种回应下,孩子该悻悻然地去寻找丢分的原因了。从此他们明白,自己是个粗心大意或者其他缺点的人。自己做得再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长大很难有成就感。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七情”,让孩子产生这些情绪的,是日常生活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做父母的,如果能和孩子保持同调,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即便事情本身让他们有愤怒、抑郁、恐惧、震惊、哀伤等负面情绪产生,在父母同调的抚慰下,负面能量就能及时释放,不至于在体内郁结,酿成心理疾病,甚至诱发身体疾病。4同调不求完美,同调并非放纵那是不是一次不同调,后果就很严重呢?不会。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与另外一个人同调,心理咨询室里也会经常发生一言不合来访就再也不来的情况。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只是让我们做“六十分的父母。”不要担心自己的不完美,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在面对羞辱、失望甚至是自体的失败时,儿童自身其实具有令人振奋的恢复能力。当身边围绕着基调是欣赏的、同调的、友善的成年人时,他们会获得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提倡,做“六十分的妈妈”就好。但同调并不意味着放纵,同调的父母并不需要放弃批评和惩戒——这是给孩子立界线的必要手段。科胡特有一句经典流传甚广: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小学一年级的小梅悄悄拿了同桌的铅笔回家,父母发现了当然不能无视这种行为。但她爸爸采取的打耳光、罚跪的方式,就带有深深的“敌意”,他给女儿贴了一个偷东西的“坏孩子”标签。这种惩戒方式,虽然让小梅明白了自己做错了,但却给小梅的成长以及亲子关系带来了困扰。如果先同调呢?“小梅,你很喜欢这支铅笔,对吗?”小梅会听到父母的善意。然后再批评。“喜欢一样东西,你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如果要求不过分,我们会给你买的。但你今天把别人的东西悄悄拿回家了,这种做法呢是偷盗行为,咱们不能做小偷。你明天把这支笔,给同学带回去。为了让你记住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我们现在就订个规矩......”在规矩里体现惩戒,而不是随意的、过度的惩戒。如果小梅还不肯还,不按要求做,那父母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态度温和的坚持。“老师,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方法都用尽了,可孩子就是屡教不改,怎么办啊。”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心理咨询师,我都经常听到父母这么说。棍棍棒棒出孝子,都是哪一个朝代的老黄历了?育儿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仅凭打骂和溺爱,孩子不仅成不了社会的栋梁,甚至成不了顺从父母意愿的“孝子”,极有可能是“弑亲”的逆子。看看近期的新闻,一年之内,都有好几起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千八百多年前,岳飞写下这千古绝唱,为后世无数不被理解的灵魂代言。愿看文章的你,坚持与孩子同调,成为他们的“知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aNeN6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