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值得去的国家福州城中的“小欧洲”醉美老洋房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第一个通商口岸,外国列强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国,开始对中国的殖民之路,于是一座座具有中西风格的建筑在福州拔地而起。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遍设岛上。因此仓山老洋房数量及风格的多样,堪称“万
原标题:福州城中的“小欧洲”醉美老洋房鸦片战争后,福州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第一个通商口岸,外国列强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国,开始对中国的殖民之路,于是一座座具有中西风格的建筑在福州拔地而起。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遍设岛上。因此仓山老洋房数量及风格的多样,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福州城中的小“欧洲”。我们大福州也是很“洋气”的,有木有!!!这些充满历史沧桑的西洋建筑遗迹,如今成为福州风云变幻的历史的见证,当小编走在仓山的小巷里,看着空空的老房子、安静的老街道,安然生活的居民,心中只能是无限的感慨。城市是有记忆的,而建筑就是凝固的记忆。罗马凯旋门式—陶淑女子学堂时间:1903年地点: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英国圣公会(也译作安立间教会)在英国领事协助下,租用乌山弥陀寺部分房间创办女子小学校,通称“安立间女学堂”。光绪四年(西元1878年)夏,圣公会非法占用寺产建造西式校舍,周边居民闻讯前来交涉,遭教士辱骂,群情激愤,将建筑中的校舍拆毁,并纵火烧毁旧租房两间(此即有名的“乌石山教案”),学校停办。光绪廿五年(西元1889年),英国差会任命在榕传教的“远东妇女教育促进会”成员朗彼息女士为校长,负责募款购地筹建新校舍。光绪廿八年(西元1903年),岭后山校舍部分落成,定校名为陶淑女子学校(Do-seukGirls\'School,该校名为福州话音译,用“罗马字”拼音书写,这种命名方式在近代教会创办的事业中是很罕见的)。哥特式—泛船浦天主堂时间:1932年地点:仓山区新民街54号明清之际,天主教由耶苏会再次传入,由于该会的传教士采取了尊重中国文化与传统习俗的态度,成功地在中国民间扎下根来。明天启五年(西元1625年),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JulesAleni)在叶向高长孙的协助下,在福州城内宫巷建起福州历史上第一座天主堂——三山堂。现存的教堂为单塔哥特式教堂,座南朝北,外墙用青砖砌造。正面中央为哥特式塔楼,塔楼尖顶十字架离地约31.2英尺。入口门窗框为石制,哥特式尖券,并设彩色玫瑰窗。侧立面墙上仿哥特飞扶壁立壁柱,尖塔状装饰。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三廊式布局,十字型平面,两边弧状耳室一对,长60.20米,宽19.52米,面积1371.4平方米。厅内拱状天花,每个柱头放射出4条拱形方木,在拱顶交汇。两侧和祭坛上部窗门装有彩色花玻璃,前沿三间玻璃绘有八幅彩色圣像。拱状天花实际上不承屋顶重量,拱顶内部的三角屋架才是真正的受力体,屋面荷载通过三角屋架传向墙、柱、地面,这种西式正统的肋骨拱顶从未在本地出现过。哥特式—石厝教堂St.John\'sChurch时间:1906年地点:仓山区乐群路22号石厝教堂于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并得到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于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G.Walkers设计,由本地建筑队施工,十一年(西元1861年)落成。与福州的其他面向中国教徒的教堂不同,圣约翰堂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用,故包括建筑形式、命名方式等都不同,是典型欧洲方式。连神甫也不是受教会派遣的传教士,而是由侨民集资聘请的专门神甫。乐群路一带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弥撒,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也多选择此处进行宗教活动,故亦有“国际教堂”之称。哥特式—天安堂时间:1897年地点:仓山区天安里15号天安堂(ChurchofHeavenlyPeace)是美以美会在福州、也是在整个东亚建造的第二座教堂,与最早建成的茶亭街真神堂都是在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建造的,只比真神堂晚几个月,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该教堂位于福州仓山区天安里的山坡上,北面就是湍急的闽江。原来这里有一座寺庙天安寺。安妮女王风—西林小筑时间:1927年—1928年地点:仓山区公园路4号根据曾居住在陶院大院的网友“健舫·千里”回忆,该建筑与隔路对望的公园路9号,在1949年后均归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后改第二轻工业厅,简称二轻厅)干部学校所有;文化大革命后为福州第二电器厂占用。此外,这两座楼还曾作为福建省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西林小筑是仓山典型的近代英式住宅,两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红砖砌筑。底层“地下室”为各种辅助用房,入口设于其上,又双合式八字形台阶登上;上为门廊,砖砌圆柱,中央椭圆拱券;门廊内为厅堂,房间环绕中央布置。建筑立面略带英国安妮女王(Queen-Annestyle)风格,正面中央开间设置英式女儿墙,其他部分为叠涩檐口;屋顶为四坡顶组合。建筑四周围墙已经后世改建。英式—汇丰银行(现仓山区文化馆)时间:1866年地点:梅坞路57号“聚龙尚书院”内“汇丰银行”的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imited),创设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总行设香港,次年3月3日开始营业,是英国设在海外的最大私营银行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汇丰银行在福州设分理处,行址设于南台大岭顶汇丰弄1号,同治七年(1868年)升格为分行,经理是英国人F·G·Walker,属上海汇丰银行管辖。抗日战争期间,该行于民国31年(1942年)迁往重庆市,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福州复业。1947年,汇丰银行转为福州私立塔亭护士学校,银行迁往进步路27号办公;1952年,护士学校被政府接办,银行社址转为市二医院宿舍。2009年,汇丰银行经过修复,并被楼盘“聚龙尚书院”圈入,目前已挂牌为仓山区文化馆。英式—英国领事馆时间:1844年地点:仓山乐群路3号英国向福州派驻领事始于道光廿四年(西元1844年)福州开港之时,但在设置领事馆过程中受到本地居民的一致反对,无人肯租于房舍,几经周折才在官府的协调之下借住在乌山积翠寺厢房中,此后英国领事一直在为城内设置领事馆而努力,但都没有成功。直到十年之后,英国领事放弃了这个努力,由地方政府指定在城外的天安山(远离居民)双江台开始建造领事馆。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于咸丰四年(西元1854年)动工,咸丰九年(西元1859年)完工。耗时五年,建成办公楼一座,乐群楼(FoochowClub)一座,以及一些住宅等配套建筑。领事馆内目前尚存一座住宅,殖民地券廊式风格,面宽六间,地下一层,地上现存一层,其上已被加层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檐口线条是不是民间的叠涩做法,而是正规的枭混曲线断面,这种形式在仓山非常罕见,目前仅知爱国路2号建筑使用。东欧风格—俄国领事馆时间:1891年地点:公园路39号(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院内)清同治四年九月(西元1865年10月)俄国首任副领事德理到任,于次年在今公园路39号建造领事馆。本官邸为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组成部分之一。1996年,本建筑的使用者为福州九中校友会。该年中,九中校友会组织校友们捐资,对本建筑以“修复”的名义进行改造。由于主事者(可能不是校友,只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对校园历史环境不熟悉,加上粗心大意,连建筑开间这样巨大的差别都没发现,将本建筑错认为另一座楼——已经被改名为“必翰楼”的原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导致原来保存完好的木制俄式门廊被拆毁,改造成英式混凝土门廊,且制作工艺粗糙。2006年,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被公布为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广式建筑—广东会馆时间:1872年地点:六一南路52号广东会馆系由当时旅闽广东人创建,为同乡人集会办事的民间“驻榕办”。广东人先后来福州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货栈的不少,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就在这附近建筑了这座同乡会馆。此后广东人来闽做官、经商者日众,福州的广东菜馆和其他商行店铺应运而生。因为资金雄厚,广东会馆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福州众多的各地会馆中显得更为宏伟。馆门前还蹲着两只高达2米的大石狮,形态庄严。现在只能在老照片里领略一下当时的风采了。广东会馆的出名,更因为孙中山先生来闽时曾在此下榻。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乘“联鲸”舰南下途经福州时,曾到广东会馆下榻。当日,会馆举行了欢迎大会,会馆内外张灯结彩、旗帜飘扬,一派喜庆气氛。在正门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坐在前排正中与众人合影,与会合影者有一百多人。福建省档案馆保存的这张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广东会馆的合影照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热烈场面。近代优秀建筑—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时间:1914年—1925年地点:上三路8号光绪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美以美会(TheMethodistEpiscopalChurch)创办华英女子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开始募资修建校舍,其中Mr.J.D.Payne为纪念其女儿捐款修建教学楼一座,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哥伦比亚河支会为纪念前任支会主席劳拉夫人(Mrs.LauraGranston)认捐修建宿舍一座。工程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2月12日奠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竣工启用。竣工后两座楼按照其捐款者的意愿命名为马莲彭学院(MalianPayneHall)和谷莲堂宿舍(GransonHall),俗称彭氏楼和谷氏楼。本文转自:福州微文明若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e8RY6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