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长庚获批2项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_项目_监测_北京

国家重点研发 2023 近日,科技部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3年度立项信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申报的“脑血管病监测数智平台及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研究”、“植入式闭环骶神经调控新技术与新装置”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共

国家重点研发

2023

近日,科技部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3年度立项信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申报的“脑血管病监测数智平台及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研究”、“植入式闭环骶神经调控新技术与新装置”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共3700万元。

我院高度重视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健康科技产品研发为目标的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在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科研部主动谋划、提早布局、广泛动员,积极做好管理与服务。同时,我院重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项目的获批,充分展现了青年人才在科研一线工作中挑大梁、担重任的新面貌。

未来,我院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临床问题,以医工交叉为突破,以价值科研、有组织科研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1

脑血管病监测数智平台及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研究

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项目,由我院神经内科牵头,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清华大学作为课题承担单位,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卫生健康委信息统计中心及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我院神经中心主任武剑任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总立项经费3500万。

脑血管病是危害我国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围绕我国过去在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监测中效率不高、成本效益失衡及政策滞后等问题,本项目聚焦脑血管病监测适宜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依托脑防委建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不少于 300个县(区)共15万人的脑血管病动态监测队列,研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脑血管病及危险因素标准化监测工具包,构建多源脑血管病监测数智平台,该平台能够以高频动态更新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时点及趋势信息,并基于智能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科学分析和识别,构建更精准的预测模型。

此外,项目还通过数智平台建立知识数据双驱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开展我国人群脑血管病防治政策研究,提供个体化辅助诊疗决策,打造覆盖脑血管病全周期的新型流行病学监测模式,实现从流行病学数据到干预策略和技术的实时转化和应用。

武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医院院长。2022年入选公共卫生领域“十大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计划。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专注于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进行脑血管病的规范化管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十四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牵头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共200余篇,参与20余项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制定。

2

植入式闭环骶神经调控新技术与新装置

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由我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申报。我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陆洋任项目负责人,总立项经费200万元。

项目针对脊髓损伤后尿便障碍问题,拟在骶神经闭环调控方法、样机研发等方面进行攻关,突破骶神经闭环刺激等关键技术,对脊髓损伤后尿便功能重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骶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功能调控与重建领域的应用进程。

陆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清华大学“医学英才”博士后。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项目、昌平国家实验室课题等。长期从事脊髓功能调控与重建的转化研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参与出版专/译著3部。

文章 于悦超 李秋

排版 于悦超

微信订阅号

医院资讯 科普信息

挂号小程序

操作简单 方便快捷

微信服务号

就医服务 便民信息

官方APP

功能丰富 特色服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njygr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