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歌手唱哭全场观众失落||缺资金、少观众,这么美的艺术还能挺多久?(视频)

外沙龙母庙前的小广场临时搭起一座戏台,大戏一唱就是5日。附近的街坊都来了,边吃雪糕摇着蒲扇,边饮大锅煮的桑叶凉茶,看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回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年代。 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台上的风光掩盖不了台下式微的阴影,目前这支北海仅
原标题:失落||缺资金、少观众,这么美的艺术还能挺多久?(视频)外沙龙母庙前的小广场临时搭起一座戏台,大戏一唱就是5日。附近的街坊都来了,边吃雪糕摇着蒲扇,边饮大锅煮的桑叶凉茶,看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回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年代。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台上的风光掩盖不了台下式微的阴影,目前这支北海仅存的民营粤剧团的每一次演出,都可能成为历史的绝唱。艺人们投入演出北海仅存的民营粤剧团体2日的演出是晚上才开始,但舞台布置却让剧团上午就忙碌起来。前一晚他们才风尘仆仆地从广东赶回,“拉台和拉箱的车要等八点钟才能入市区,”坐在舞台一角的铁椅上,陈发一手握着手机,一边跟记者说道。团长陈发正在上妆第二幕的演出进行中因剧团原有家当过于残旧,起初可以说是空有其名,最艰难的时期,剧团人从头到脚的戏服和演出的道具都出自陈发两夫妇的手,甚至布料都要借钱买。最终,凭借对粤剧的一往情深,以及对传统剧目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化路线的不断摸索,剧团存活了下来,每年在北海及广西区内外演出200多场,盛时甚至300多场,目前是北海有演出许可证、能演大戏的唯一一个民营团体。在后台装扮的艺人们欢快地聊起家常艺人们紧张地装扮着粤剧背后的青春与汗水团员里有曾待过国营剧团的李乐欢,他说,“做这行当然辛苦,为衬得身材靓些,三伏天上台都要在厚厚的戏服下用棉衣打底,一场戏唱下来全湿了,一晚要换三四件”;演了20多年戏,一年前刚来剧团的李坤则认为剧团的人都亲切,大家相处和谐,就像亲人一样。晚上八时许,演出正式开始。此时的陈发,已不再是那个皮肤黝黑、面容疲惫的中年人,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往简陋的“虎皮椅”一坐,作为主角的他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的焦点。而在强烈的灯光下,他的妆容与发梢,已经密布汗珠。演出不过十来分钟,陈发的脸上已经汗如雨下不知何时成绝唱随着演出的进行,观众越来越多,有骑着电动车的老年人,有时髦打扮的后生妹,也有抱着孩童的阿叔,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人们摇着蒲扇、吃着雪糕,露天下聚在一起看大戏,这样热闹而弥漫乡土气息的场景,都市里已罕见。据了解,自清朝从广东传入的粤剧曾广泛分布于北海市一县三区及乡镇,但在影视和电子传媒的“侵占”下,粤剧已越来越“边缘化”。2012年,原合浦县粤剧团和原北海市粤剧团分别转制为合浦县传统戏曲研究中心和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业剧团在改制中流失,粤剧的演出场次更是大幅度下滑。采访中,陈发始终眉头紧蹙,“如果不难,为什么北海市会只剩我们一家民间剧团?”困难在于资金匮乏和培养人才,“排新戏要钱、道具要钱、招人要钱,样样都要钱。”他感慨,缺少政府扶持和观众支持,民间剧团要想在日益式微的粤剧市场中生存,举步维艰,“我们一年365日几乎每天都在路上,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敢停,因为几十号人就全靠这个吃饭的,只能自力更生。”而所谓观众支持的匮乏并不意味剧团演出质量不佳,剧团自编自导的新戏《接财神》就曾获“八桂群星奖”一等奖,且每一场演出都赢得喝彩无数。一名剧团成员道出其中原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爱看粤剧,很多地方的剧团都改做歌舞,搞得我们都没什么市场。希望媒体帮呼吁一下,让多些人喜欢粤剧,我们就多些戏演。”一名业内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北海的粤剧观众主要是本地老年人群体,很少中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当这批老年人过世了,粤剧的主流观众群体将不复存在。”随着5天的演出结束,舞台上的风光褪去,留给陈发和海港粤剧团的,是延续66年、前途未卜的坚持,“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次。”一名团员淡淡的一句话,惹起一片唏嘘。晚报君觉得: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只能通过冷冰冰的图片、视频,来认识粤剧,这是多大的一种遗憾啊!当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难度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让我们一起,珍惜传统文化艺术,不要让它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执行总编:潘世远网络主编:李培●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zzYrk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