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阅读幸运通向你自己黑塞|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赫尔曼·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享誉文坛的作家。 可就在1962年, 黑塞死后才八天,西德《时代》周报上便发表了署名雷沃的一篇文章, 写道: “我们明确地说: 黑塞再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荣耀了。”1972年, 霍霍夫甚至写道
原标题:黑塞|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赫尔曼·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享誉文坛的作家。可就在1962年,黑塞死后才八天,西德《时代》周报上便发表了署名雷沃的一篇文章,写道:“我们明确地说:黑塞再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荣耀了。”1972年,霍霍夫甚至写道:“如果我们不是从政治方面,而是从文学方面来考虑的话,(斌予黑塞的)那份诺贝尔奖金只能使人感到恶心。”一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被文化学者们公认为是德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海涅,而和托马斯·曼并列的文学大师,并有“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之称的黑塞,在自己的祖国却遭受着极端的评价,面临诸多非议,就连死后也是争议不断。1891年的14岁的黑塞,参加神学校考试的作文的题目是离经叛道的《人类本性中哪些好的和坏的东西能被战争唤醒并得以发展?》。虽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黑塞在神学校里只学了7个月,就在一没金钱二没衣食的情况下逃之夭夭了。整个地区的警察和和学校的师生都出动寻找这个逃亡者,可是仍不见他的踪影,最后还是黑塞自己跑回来的,因为他实在太饿了。枯燥乏味的学校教育让黑塞变得郁闷、孤独、易怒、闭锁,小小年纪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不得已,只好辍学返家休养。时间飞快地来到了1899年,在这一年,曾在13岁时就立下誓言“要当就当诗人,否则就什么也不当”的黑塞,终于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同时也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这一年的黑塞22岁,在此之前,他因精神状态恶化,自杀未遂的进入精神疗养院,状态稍好之后,又过着出没酒馆、欠债,浪子一样的生活,之后又先后进书店当学徒、进工厂实习,但最后都没坚持几个月而放弃,黑塞的青春叛逆期似乎格外漫长和强烈。所幸的是,虽然在父母眼中黑塞是个不那么听话的孩子,但是他自己在内心却没有放弃热爱的文学,无论是在神学校,还是在精神疗养院,甚至在放荡不羁的浪子生活中,他仍能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读书常常至深夜。他读古代的、现代的、德国的、外国的文学作品,歌德、浪漫派作家、狄更斯、斯特恩、斯威夫特、菲尔丁、塞万提斯、格里美豪森、易卜生、左拉都给他带来无穷的阅读快乐。所以,虽然两本书的销售并不乐观,但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黑塞勤勉读书和写作的很大的激励。1901年,黑塞的自传体小说《赫尔曼·劳谢尔》出版。此时的黑塞虽然勤勉写作,但他的创作不受功利的驱使,有些作品他自己复制,只为在朋友们圈子中传看,所以他还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特别注意。然而,是金子总会要发光,才华迟早要显露。这时黑塞应柏林菲舍尔出版社之邀,把自己的新作《彼得·卡门青》寄往柏林。随着1904年新作的出版,黑塞的命运改变了,他一夜之间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从此,黑塞的名字彪炳文学史册,一响就是一个世纪。黑塞不仅在文坛上稳稳站住了脚跟,而且也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就在《彼得·卡门青》发表的同年,他与长他9岁的钢琴家玛丽亚·贝尔奴依喜结良缘。婚后第二年,黑塞的长子布鲁诺降生。之后的十年应该是黑塞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十年之后,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黑塞的家庭生活,平和安康的日子笼罩在战争阴霾中。小儿子缠绵于病榻,也给黑塞夫妇带来沉重的负担。他的妻子承受不了生活之重,精神与身体被生活打败,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金钱短缺,各种供应跟不上,有时连电也没有。黑塞现在面临的是荒凉、寂寞、孤单、绝望。但正是恶劣的环境才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与德国国内鼓吹战争的作家们不同,黑塞坚持“作家的良知是作家唯一须遵循的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将有害于他及他的创作。”也正是这种作为作家的正义感和作为人的良知不可能让他沉默,于是他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政论、公开信和呼吁书,如《致国务大臣的信》,《战争与和平》等。战争爆发的当年,黑塞就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朋友们,别唱这个调子!》的反战文章。但黑塞的所作所为却在德国掀起一阵轩然大波,黑塞因反战的理智立场而孤立。一时间“叛徒”的帽子向黑塞飞来,诽谤的匿名信纷纷寄来。德国二十多家报刊开始围攻他,把他骂作“卖国贼”,称他是“没有祖国的家伙”,是“信念流氓”。出版商也中断了与他合作的关系,声称“一个具有如此卑鄙意识的作家”他们完全不需要。更可怕的是,黑塞的个人生活也受到了严密监控,他被窃听,被监视,被侦查。战争不仅在用枪炮进行,也用语言文字。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1916年,黑塞的父亲去世了。墓碑上写的是《圣经》中的一句话:“绳子已断,鸟儿已飞走。之后黑塞5岁的小儿子马丁病重不治,离开了疼爱他的父母,告别了那个乱世,妻子的精神状况也因此恶化,黑塞那脆弱的心灵承受不住生活给他接二连三的打击,身体垮掉了,精神崩溃了,他郁闷、沮丧、无处倾诉。值得庆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战争结束后,黑塞迁居至蒙太格诺拉村,缩在这偏僻的一角当起了隐居者。这时,黑塞的私生活也有了变化,他已是孑然一身,与妻子正式分居,远离了孩子。他这一隐就是12年,直到1931年才离开。虽然在战争中面临着许多不幸,但黑塞凭借着自己意志,慢慢走了出来,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又有了信心。他先后出版了《漂泊的灵魂》、《青春是美好的》、《德米安》、《克林索最后的夏季》、《悉达多》、《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享誉世界的作品,尤其是1927年发表的小说《荒野之狼》,黑塞在书里解剖了人的灵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兽寓一体的人,这是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写作的同时,他突然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笔给他带来全新的欢乐,尽管朋友们对此不理解,但黑塞痴心于用颜色涂抹的世界,常挥毫泼墨。学画的第二年,即1920年,他就出版了一部诗画集《画家的诗》,这一年出版的《流浪》也是一部散文、诗歌和水彩画的合集。1933年,珍贵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国的劫难又开始了。战争疯子希特勒上台后先在文化上进行大屠杀,大部分在德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德国作家开始了流亡生涯。黑塞于1923年已获瑞士国籍,因而得以逃脱希特勒的魔掌。但黑塞是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当许多德国作家无处安身时,黑塞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先后收留了大量的德国流亡作家,给他们物质帮助和精神的抚慰。同时在舆论上他支持被禁的作家,同时跟德国文化界的战争狂热分子争锋,宣传反战思想。他在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进行着另一种抗争。1945年,德国宣布投降。这是德国的失败,但是却是赫尔曼·黑塞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读者的圈子迅速扩大,不断向各年龄段各阶层扩延,大量的读者向他或倾诉,或寻求帮助,或让他解惑。虽然他说过,“我既不是牧师,也不是医生”,可他还是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会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同样的位置,以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给他们信心,给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我不能回答您的问题,我自己的问题我都不能回答。我和您一样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束手无策,感到压抑。然而我相信,荒诞可以克服,办法就是我总是给我的生活以意义。我想我对生活是否有意义没法负责,但我有责任把我自己只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1946年,赫尔曼·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评语是:“由于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寓意与深刻的见解,一方面又具有古典般的人道理想与高贵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方青年读者的精神偶像赫尔曼·黑塞自传体长篇小说《荒野之狼》作者:[德]赫尔曼·黑塞出版社: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作名:DerSteppenwolf译者:阙旭玲出版年:2018-6蔑视市民阶级生活的学者哈利·哈勒,处处感到无所适从。偶然得到的一本名叫《荒野之狼》的小册子,点破了他的困境。在遇到舞女赫尔米娜后,他被带入另一个世界,沉迷舞蹈、纵情声色。后来,哈利受邀来到似梦似幻的魔法剧场,在那里体验到杀戮的滋味,与莫扎特进行对谈,与野狼相互驯服,最后因爱和嫉妒杀死了爱人……作者借哈利游离于清净与欲望、崇高与平庸,内心相互敌对的人性和狼性之间的挣扎,反省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批判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对工业社会、战争、情爱、自我进行了最根本、最彻底的诘问。编辑,整理丨明清图|网络…END转载及合作请联系后台扛得住命运的人,才能不动声色地老去↑点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EO7p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