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航行靠舵手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导 语 “偶像谍战剧”的尝试,成也好,败也好,终究要回归这一正轨。 作者|洛弟 半个2018年,说走就走,一切依旧在变。 全中国生活状态最稳定的人群之
原标题: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discoverthenewvalueofentertainment导语“偶像谍战剧”的尝试,成也好,败也好,终究要回归这一正轨。作者|洛弟半个2018年,说走就走,一切依旧在变。全中国生活状态最稳定的人群之一,是谍战剧的无名英雄们,依旧在他们的十年、八年与三年中,为收视率无声搏杀。但我们发现,今年的间谍世界里,独领风骚的似乎是一群二货。比如东三省最知性土匪,和平饭店一枝花雷大头。《和平饭店》雷佳音饰王大顶还有越来越不拿自己盛世美颜当回事儿的你坤哥。《脱身》陈坤饰乔智才之前聚拢大批年轻观众的流量明星们,则在谍海中消失了。近几年《麻雀》《胭脂》等“偶像谍战剧”的尝试,是不是就此撞了南墙?有人会惋惜老类型的新花样终于失败,也有人庆幸一股浊流就此消失,谍战剧借此“回归正轨”。其实这都无所谓,不必挂怀。谍战剧本为偶像而生,偶像永远存在,唯一的区别是,什么样的偶像。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前十天,《007之诺博士》在英国上映。詹姆斯·邦德凭借其雄性荷尔蒙,迅速成为一代男性偶像: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美酒香车、神兵利器傍身,代表不列颠纵横四海,征服着一个个毁灭世界的敌人,还有以“批”为计量单位的美女。早年007电影里左拥右抱,物化女性的种马情节,放到今天会被观众喷死俊男美女的冒险故事,承担了猎奇与造梦的功能,间谍一跃成为全球银幕上最光彩的职业。人们对间谍“细作”“告密者”“杀手”的不良印象得到改变,谍战剧甚至影响了社会择业倾向。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1973年的苏联谍战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伊萨耶夫同志不会想到,自己在埋葬第三帝国后,还在荧屏外改变着历史当年21岁的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大学生,弗拉基米尔·普京,看过该剧后立志加入克格勃,并在毕业后如愿以偿。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差不多到这个时候,以“偶像”为主要人物的谍战片,弊端开始显露:动作场面越来越热闹,程式化的剧情与人物,却总是英雄美人、灭世狂魔老一套,越来越单薄无聊,被人戏称为“kisskissbangbang”。这时,一批“非偶像”谍战作品应运而生,部分揭示了情报工作的真实生态。间谍出身的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写出《柏林谍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一批作品。主人公往往落魄潦倒,既没有出挑外貌,也没有过人身手,在铁幕内外的对垒中,以棋子的身份,承受双面生涯对人性的摧残折磨。2011年电影版《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剧照制作多部007电影的英国制片人哈里·萨尔兹曼,则在1967年,出品了一部“反007”的谍战片。《伊普克雷斯档案》的英国特工哈里·帕尔默,戴一副黑框眼镜,作风懒散悠闲,日常似乎以煮咖啡、烹饪、上班迟到及惹毛上司为主,却在关键时刻屡破大案。《伊普克雷斯档案》剧照谍战片的“反偶像”“反英雄”传统由此开启,间谍们走下神坛,更多成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直接影响了国产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一类人物:2009年的中国观众,在惊讶于“刘华强”“高大山”突然成为文弱小男人的同时,也在奇怪余则成这种人,怎么能当间谍。谍战片的“偶像”与“非偶像”,“英雄”与“反英雄”两种传统,并行不悖走过几十年。等到国产谍战剧于本世纪兴起后,两种成熟的模式,也同时被中国创作者接纳。但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国产谍战剧的发展,出现了异色:它首先以近乎“职业剧”的写实面目呈现。2002年《誓言无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播出,如该剧本身的基调一样,沉郁淡泊。对时代的还原,对国家安全人员喜怒哀乐的刻画,成为主要部分。到后来的《暗算》《于无声处》,国产谍战剧依然保持着“非偶像”的职业剧特质。同时,《无悔追踪》《北平无战事》一类谍战剧由此衍生:这些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年代剧,真正呈现的是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挣扎,其主题已不再局限于谍战。《无悔追踪》剧照当然,“反英雄”“非偶像”从来不是市场主流。英雄偶像们,到底还是荧屏谍海的舵手。之后,这一类谍战剧在国内荧屏上,倍速经历了在大洋彼岸的兴衰。由于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刻板的人物塑造、故事编排,大量粗制滥造的“英雄偶像类”谍战剧出现,迅速被划入“抗日神剧”重灾区。“硬汉”演员于震,在出演大量此类剧集后,戏路开始被定型,长期禁锢于低质量类型中此时,谍战剧的主要观众群:35岁以上男性观众,开始产生厌倦,同时,也将最大观众份额让给了90后、00后们。穷极思变,“英雄偶像类”谍战剧,开始向其他类型汲取营养。《黎明之前》的男主人公具有不完美的“非偶像”成分,《红色》向刑侦剧取经,让徐天成为一个古畑任三郎式主角。徐西桑(徐先生),侬这样讲话一点说服力都没的呀(《红色》剧照)以往雄性审美主导的“硬核谍战剧”开始“软化”。随后,《麻雀》《胭脂》《解密》一类谍战剧,开始与偶像剧真正结合,启用流量明星主演,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偶像谍战剧”。说到底,这一类型混搭,依然是求新求变的突破性尝试,纯属自然进化。这一尝试,也的确吸引了大批流量世代的年轻观众。《麻雀》剧照但类型碰撞后产生的副作用,也迅速爆发。其一,在于流量明星当中,部分演员演技不过关,接受不了谍战剧考验。这点在此不必多说,网友们花样翻新的毒舌吐槽,虽有偏激,但也足以说明一些情况。其二,偶像剧与谍战剧的剧情模式本身,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偶像剧少不了谈情说爱,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大量的恋爱戏码,不可避免挤压谍战成分,造成观感上的割裂。同样,偶像剧的人物魅力,依然建立在偶像式主角的“超常”上。“杰克苏”“傻白甜”的人设,一旦套用在谍战剧里,就会出现不合理的即视感。如《伪装者》里的明台,受训后展现惊人天赋,十余天内练成神枪手,只能当笑话看。女主们,则成了不少谍战新作的最大黑点:依靠女主降低智商推进剧情的情况,屡见不鲜。偶像剧人物的简单纯粹,与谍战剧人物的复杂多面,天生互斥,怎么都揉不到一块儿去。“英雄偶像”谍战剧的弊端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卷土重来。最终,这帮在正经谍战里活不过三集的流量偶像男女主,开始无处安放,导致一大批新晋“流量谍战剧”口碑先后扑街,迅速被人遗忘。周冬雨的表现在《七月与安生》《喜欢你》《后来的我们》中得到肯定后,很少有人愿意回忆《麻雀》里不太讨喜的徐碧城了与此同时,传统“硬核谍战剧”却在“偶像”与“非偶像”的融合下,继续开掘类型。近年一些作品,甚至对这一类型的头号难题——题材广度与表现尺度,作出突破性贡献。杨子姗和陈晓,两个有演技的流量明星,主演了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红蔷薇》。该剧以烈士朱枫(朱谌之)为原型,首次正面描写解放后我党在台潜伏特工遭遇。柳云龙的《风筝》则在荧屏上,照亮了现代谍战史的暗面:那些为了使命留不下真名的人,在和平到来后面临更加惨痛的蹉跎。再如,最近已经开播的《面具》,甚至让国共谍战的黑白身份天翻地覆:动摇的国民党潜伏特务成为男一号,侦办他的公安局副科长,竟是全剧最大反派。“硬核谍战剧”回归的同时,“偶像谍战剧”也开始与“非偶像”元素结合,回归传统求生存。一身毛病的“痞子英雄”开始霸屏,文章开头提到的《和平饭店》《脱身》即为案例。可见,离不开偶像的谍战剧,够不够“偶像”无所谓,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才真正值得思索: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鲜活可信的故事与人物。“偶像谍战剧”的尝试,成也好,败也好,终究要回归这一正轨。1END1更多精彩公众号IDpengxx01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qJkdO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