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原创《孟子笔记》---37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原标题:《孟子笔记》---37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这段讲的跟前面讲的好勇,好色,好货的道理一样,只要做为君王的能推而广之,治理天下都是易如反掌。不知道是孟子这样做类比是想让君王觉得治理天下其实没那么复杂,给君王足够的信心,还是真觉得治理国家就是简单的事,照做先王做过的事就可以了。孟子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人有感性也有理性,理性感知能力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所以我们人类的感情比其它动物要丰富的多。恻隐之心其实也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人要不是从外太空来的话,必然就是从大自然进化而来的,人类的身上有许多动物的印记。高等一点动物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动物也会保护族群内的同类。恻隐之心可能只不过是人类进化中的慢慢形成的一种情绪,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所表现。这种恻隐之心大部分只有在亲身体会(在事发现场)才会表现的更强烈一些,如果只是时候听别人述说事情的经过,则表现的很一般,甚至有些人无所表现,跟没发生一样。把小孩子落井去援手相救与治国顾民来相提并论,是不适合的。老百姓即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世袭在宫中长大,身处高位的君王他是看不见的,也体会不到的。民间疾苦都是从大臣的嘴里说出来的或者奏章里看到的,体会不深,最多就是安排大臣或者责骂大臣没有管理好。如果让他每天与这些老百姓一起生活,他的恻隐之心才能真正发动,才会想着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这也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非常重视老百姓生活的原因,后来的继承者只会越来越不重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期望君王们把救落井小孩的恻隐之心运用到国家政治管理中,是多么的不现实。接着孟子讲道:没有同情心不能称为人;没有羞耻心不能称为人;没有谦让心不能称为人;没有是非心不能称为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完全没有这四类心的正常人确实不存在,(天生智力有问题的人可能真的没有这四种心),只要是正常人,他们都具有这四种心,只是程度不同和表现的地方不一样。你所认为他没有羞耻之心,只是你认为他在你所认为的方面没有而已,可是他在其它方面还是有羞耻之心的。譬如一个盗贼盗取别人家的东西好玩羞耻之心,但是他或许不会盗取他姐妹兄弟父母的东西,因为会觉得这是很羞耻的事。孟子把四种之心比喻成人的四肢,四肢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类创造价值的重要工具,但还不是决定性的东西,四肢是受我们心控制的。这四种心都是后续衍生出来的产物,并不是原生性的,这四种心背后的那个东西才是关键,古人称之为道。只有这些君王具备了道心,才能从根本上去扩充这四种心,因为这四种心是道心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了道心,君王们才能从心里上愿意去为民众服务,带领民众过上好日子,才能实现孟子所说的王天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Eroqlmn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