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型教材从文选型教材阅读到整本书阅读: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展开全文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肇始于1903年。在此之前的语文教育一般被称之为古代语文教育,在此之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段时间内的语文教育一般被称之现代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以整本书为其教材的主要形式,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则是单篇短
展开全文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肇始于1903年。在此之前的语文教育一般被称之为古代语文教育,在此之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段时间内的语文教育一般被称之现代语文教育。古代语文教育以整本书为其教材的主要形式,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则是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这种教材用于语文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和专家学者的诟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将整本书阅读列入了语文教学的行列之中,并做了详细规定。这标志着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整本书阅读的时期。下边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转变。一、整本书阅读符合阅读的本义阅读的本义是什么?已故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古代阅读论》“引言”的开头部分从语义的角度做了这样的解释:“阅读指读书,但它的含义还有待阐发。《左传》哀公九年:‘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阅’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诗·墉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读也。’《传》:‘读,抽也。’‘抽’指推究事物的意义。因此,阅读具有推究事物的意义的含义。”周先生能从“阅”“读”二字的本义出发探究阅读的含义,在这个对阅读这一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的时代,其意义自不待言。但是,仔细推敲,周先生的这个解释还有不够明朗的地方。首先是“读”。“读”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诵书也”,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其名著《说文解字注》中将“诵书”解释为“籀书”,并注“籀”曰:“籀,读书也,读与籀叠韵而互訓”,“盖籀、抽古通用”,“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由此可见,“读”本来就指“读书”。其次,合“阅”“读”二义,“阅读”一词的含义应释为推究抽绎书本的意义以至于无穷。二、整本书阅读更符合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阅读能力的形成有三个特点:亲历性、实践性和持续性(或习惯性)。从表面看,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的阅读好像也符合这三个特点,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这三个特点的表现程度大不一样。从现代阅读学对读物类型的划分上来看,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应属于非连续型文本,整本书应属于连续型文本。非连续型文本的阅读特点是:读者读完一篇文章,相应的阅读行为也就停止或暂时告一段落;若要读者接着再读下一篇文章,其阅读动因往往来源于外部因素。而连续型文本的阅读就不是这样。读者阅读整本书,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扰,阅读者就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如果因外部因素干扰而暂时中断阅读,阅读者内心会一直惦记着那本书;一旦干扰的外部因素消失,阅读者就会立刻重启阅读行为,而且这种重启需要的动力不是外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在阅读的持续性上(或习惯养成上)是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对此,陶行知先生在他的那篇有名的批评中国式教材的文章《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做过生动的阐述。他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心,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连蛀书虫都养不成!”三、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阅读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有三:一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培养读书的习惯和能力,三是获得一定的人文素养。读书兴趣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形成的基本前提。学生有兴趣、兴趣浓,习惯、能力、素养就容易形成;学生兴趣淡,甚或没有兴趣,读书的习惯、能力就难以形成,必须的人文素养也难以获得。因此,读书兴趣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温儒敏教授有一段话对这种情况说得很好。他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最有效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可能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不同的策略。从教材使用的角度看,用整本书要优于用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个中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用上引的陶行知先生的话来回答:“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而读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就没有这样的效果。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阅读教学基本目标中的核心目标。达成这个目标,依然要靠阅读整本的书。其中的原因上文在论述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时已经谈及,此不再赘述。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在思想、情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所受熏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的精神品格。它的核心是做人。人文素养所具有的这种内涵就天然地规定了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让学生获得这种精神、品格,凭借的有效介质就不能只是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更多的应该是整本的书。比如我们从阅读整部《红楼梦》中所获得的营养是阅读一篇从《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林黛玉进贾府》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从阅读整部《水浒传》中所获得的营养是阅读一篇从《水浒传》中节选出来的《智取生辰纲》或《拳打镇关西》所无法比拟的……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一切类似的阅读活动中去。四、结束语上边所谈三点是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阅读很难达到的,甚或是难以达到的,而整本书阅读却不同。它通过学生对一本本完整的书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全面、完美的实现上述目标。这是因为单篇短章式的文选型教材从编辑体例上看,和现在出版的各种各样的期刊杂志完全类似,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读教材,实际上和人们平时读期刊杂志没有什么两样。阅读期刊杂志可以带给学生一时的兴奋,但从学生对各类诗文的把握上看,就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样,非常肤浅;至于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育,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恐怕更是缥缈难觅。对此,早在7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批评过。他说:“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撩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选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叶老的话一针见血,戳到了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痛处。可是,几十年来,我们认真对待过吗?现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将“整本书阅读”列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需要肯定的。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要走好这条路,我们还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L9XP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