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一看见陈晓卿,我就想吃饭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从未停止过迁移的脚步,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转载自单向街书店公众号(ID:onewaystreet2
原标题:一看见陈晓卿,我就想吃饭“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从未停止过迁移的脚步,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转载自单向街书店公众号(ID:onewaystreet2013),作者:大状四周前,深夜“反人类”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上线,总导演陈晓卿、解说李立宏、配乐阿鲲…《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原班人马重装上阵,给我们带来了熟悉、诱人的味道。历时两年、走访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人间》上线短短3个小时,播放量就已经破亿,较于年初的大型长篇叙事广告舌尖三来说,《风味人间》将前所未有的世界级美味呈现在观众面前,能忍住这50分钟不默默吞口水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冒着深夜发胖的危险,足足等了四年的我义无反顾的打开视频,企图用眼睛扫荡天下美味。@纪录片-风味人间/微博上山入海,“山海之间”从新疆的阿勒泰到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从台湾的成功港到西班牙的哈武戈,美食过镜,徒留我在荧幕前流泪(不是口水……一顿清水煮羊肉后,阿勒泰的牧民赶着羊群踏上了向冬牧场的迁徙之路。乌伦古河南岸的熏马肉马肠,到呼伦贝尔的奶桶肉,人们循着季节,迁徙牲畜,以此为食,也以此为生。饱含了风土之味的徽州火腿,在不同经纬的国家,生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近乎庄重的火腿切割仪式似乎有点好笑,但并不能阻挡我对它的向往十几只正值赏味期间的大闸蟹幻化成一碗秃黄油拌饭,瞬间理解了陈导看见蟹肉变化时“虎躯一震”是什么概念。真心心疼对疯狂扩张的大闸蟹无能为力的荷兰人。滔天的浪花在眼前炸开,站在高高船头的镖鱼手飞出鱼镖,鱼镖穿过海风直直戳向海里的猎物。看到这幕时心里唯一的想法是:站在船头的镖鱼手才是世界之王,小李要靠边了。山海过后,“落地生根”以麦开始,穿越大半个地球,追逐小麦在全球的轨迹,眼看着小麦在某地生根发芽,与当地食材碰撞交融,最后转变成麦芽糖,甜到心里。小麦的全世界穿梭,使得伊朗的桑噶烤面包(石子烤馕)和陕西的石头馍异曲同工。中国人来到秘鲁,使在异乡聊以果腹的食物变成了流行全秘鲁的“Chifa”;在澳门,外来的味道碰撞出了葡萄牙找不到、非洲根本就没有的“澳门非洲鸡”。以人为媒介的“海南鸡饭”至今流行在马来西亚华人圈里,圆润的饭团延续了海南旧时祭祖的习惯,传统手艺制作的肥美细嫩的鸡肉,既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对先辈的纪念,亦是马来当地人的心头好食。直至镜头转向澳门出生的葡萄牙人安娜,我才明白这一集“落地生根”的含义。已经退休的土生葡人安娜,曾经举家搬到国外,却因为国外买不到做Tacho的食材而回到澳门。家人团聚,安娜手把手教会了儿子一道澳门土生葡菜Tacho(大杂煮),澳门本土食材加上葡式调味,像极了这座城市几个世纪以来的杂糅交合。物种交换,族群聚散,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发现新的味道,但又因骨子里的乡愁,近乎固执地坚守原来的味道,这个就是家乡的味道,是长大的你最怀念的小时候的味道。陈晓卿导演将这种对家乡的怀念、对小时候吃食的迷恋倾注在《风味人间》之中,带着这种念想,对食物追根溯源,让观众对家乡、对食物、对年少的味道记忆变得更加绵长。为什么他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话摘自沈宏非为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写的序,序中字里行间透露着陈晓卿对食物本能地好奇,这个本能长在他的舌根之上,随时蓄满口水,让味蕾纵享食物带来的刺激。味道所带来的记忆,还有味道背后的感情,已经深深扎根在了陈晓卿导演扎根的土地上,他始终记得人生第一次下馆子,炎热的暑期爸爸带他去喝的羊汤,甚至为了喝碗记忆中的羊汤,不惜千里坐火车回老家。下到站台,父母照例在那里等着,看到我一脸的疲倦,我爹忙叮嘱说:“赶紧回去,再睡一会吧。”想了想,我还是建议先吃早饭。于是扛着行李打上车,穿过刚刚开始苏醒的街道和毛毛雨中的小巷,到了一家羊肉汤馆,五元钱一大碗的羊汤庄严地摆放在面前,把羊油辣子和香醋调匀,深深一口下去……哎呀!喉结蠕动的同时,阻滞的气血开始融化、流动。我不由将四肢伸展开来,以便让口腔的愉悦尽快蔓延到整个身体的每一个末梢—现在,才算是真的到家了。可以想象一下宿州冬天的一个早晨,刚下火车的陈导直奔一个小羊汤馆,坐在板凳上,老板端上来一碗羊汤两个油酥馍,kuǎi一勺羊油辣子,放在碗中,橘红色的固体在热腾腾的羊汤里慢慢融开,红色的油星开始蔓延,包裹住青葱,氤出一阵辣子香气让人食欲大增,先夹一片羊肉,细嫩且有嚼劲,吹开碗边的浮油,喝一口浓白的羊汤,啊,烫嘴,再咂咂嘴回味一下,奇鲜无比。就在那烫嘴的一瞬间才发现,高中毕业时的第一次下馆子和炎炎夏日里喝羊汤嘴里被烫出水泡的记忆还在。青少年时代的顽固味觉记忆,势必影响人一生的食物选择。在《常识与通识》中,阿城曾经写过一篇“思想与蛋白酶”的文章,文中说到:“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这也是例如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的原因。”阿城认为:“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说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思乡。而思乡就是想念家乡的吃食,你长大后的饮食习惯都是从小形成并且决定了你这一辈子都逃不出这个口儿。乡愁,有时竟是这般简单。1988年,独自生活在洛杉矶的张爱玲处境艰难,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被生活所迫的她不得不丢掉一些衣服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和朋友往来的书信,远离了故乡,没有亲人朋友陪伴,思乡念头越是强烈,而张爱玲思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想念家乡的吃食,尽管这个家乡是她从没去过的地方,尽管这个吃食只是在她的回忆里......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的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讲《钢鉴易知录》的老先生中沉着脸在句旁连点一串点子,因为扰民。总是捐税了——还是贷款?我一想起来就脑子里一片混乱,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张爱玲的乡愁源于她没有吃过碾转,但听了姑姑的描述,我相信她对这个吃食已经垂涎已久,于是画饼充饥不失为一种思乡的好办法。然而在《风味人间》里,家住在河洛平原的王古铎的小孙女就幸运得多,从打碾加工到吃进嘴里,她不像张爱玲一样天马行空的想像,她是碾转制作的参与者,食用者,她真切的感受到了芒种时期青麦的灌浆饱满,亲自品尝了麦香热烈扑鼻的新鲜碾转,而这个味道,这个回忆,将会一直伴随着她长大。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着跟家乡美食相关的回忆,漂泊在外,那刻在我们脑海里的味道会时不时的飘出来引诱你一下,让你欲罢不能,想要尽一切可能找到这个味道,哪怕是相似的替代品也可。但现实却无可奈何,因为童年的味道,我们再也找不到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人的故乡开始变得模糊,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建设都像是出自同一个设计师的手笔,没有什么区别;城市乡村人口流动,让故乡的特色食物的口味开始迎合大众,变得更加模糊,故乡模糊了,故乡的味道也渐渐消失。看着这几集的《风味人间》,我开始羡慕里边的小孩子,有幼嫩酥软的清水羊肉、浓香四溢的马肉库尔达克、麦香扑鼻的青麦碾转、面香浓郁的枕头馍、石子馍、石子烤馕、罗布烤鱼......等等等等,在有限的童年时光里,伴着他们长大,走向了漫长的人生旅程,而早已刻入他们基因里的这些味道,也将会伴随他们成长。唯一改变的是他们长大以后的世界,空间和记忆中的故乡都渐渐淡漠,对家乡、幼年时期味觉的深刻记忆开始在无数的外卖中渐渐消失。但我们仍然会怀念故乡的食物,回忆自己的成长。-END-转载自单向街书店公众号(ID:onewaystreet2013),作者:大状,转载请联系原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XAaW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