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暮云如何读书不会越读越傻?|郭暮云谈技术流读书法①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上帝选择了以一本书的方式向我们启示祂自己的全部真理,我们却不喜欢阅读,想想这岂不是一个极其可怕的问题?为了鼓励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7月20日,橡树特邀请郭暮云进行了一场专门针对阅读的讲座。本文即
编者按oaktreepublishing上帝选择了以一本书的方式向我们启示祂自己的全部真理,我们却不喜欢阅读,想想这岂不是一个极其可怕的问题?为了鼓励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7月20日,橡树特邀请郭暮云进行了一场专门针对阅读的讲座。本文即为讲座录音摘编,由黄智慧姊妹整理,郭暮云修订。有意听讲座完整版的橡果可以移步以下链接获得录音音频:https://pan.baidu.com/s/1C9bi73Cwqie6JVhaeRZi5g密码:k4rn前几天我在成都和临沂参加活动,都是跟教育有关,具体来说叫古典教育,或者叫基督教古典教育。古典教育——我们又经常叫博雅教育。博雅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说你比较综合,比较全科。这是我目前比较关注的主题之一。我们的学校在教会遮盖之下也正在推行。想要成为一名博雅教育的从业者,或者接受博雅教育,肯定与读书非常有关。我在那边讲的时候,他们觉得我好像受过古典教育,但其实中国哪有人受过古典教育,我们大家的路径都是一样的,都是所谓的崔健那首歌,红旗下的蛋,是吧?我们都是这个红旗下的蛋,一样的。我唯一也许跟大家不一样的,是我从小到大,特别是初高中和大学,可能这十年时间,我真正上课的时间也就四五年左右,大多数时间都旷课了,是不去的,是自己读闲书的状态。所以说同样是红旗下的蛋,可能我这一颗能够稍微露出一点缝来,常常溜出去,没有太被毒害。所以我常跟人家讲:我是一个野生的古典教育者,受过一个自发式的古典教育的训练。那这个所谓的自发的古典教育训练,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也就是说你自己是通过读书获得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关于阅读的经典之作。我的读书内容与偏好我都读过什么书。其实大多数都想不起来了,我能说的只是能想起来的。昨天看到微信上有一个十月文艺,它们发布了一个消息,说著名女作家凌力去世了。不知道有人知道这个人吗?她写过《少年天子》,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她去世时好像是76岁。我看到凌力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很感慨。因为印象中我读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应该是在我七岁左右读的——就是她写的,叫《星星草》,据我所知,那好像是她的处女作。这个《星星草》,就是写捻军,太平天国时期北方一支抗清力量。捻子,这个词应该是从山东或者那一带发源出来的。在东北叫绺子,意思就是土匪。这部长篇小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我读过的第二本,第一本是《西游记》。我这个应该没记错,是六岁读的。当然没有太读懂。只不过是读下来了,这个得承认。说说我父亲。我是在山西的煤矿长大的,我父亲一般来说出去的时候很少给我买玩具,他每次出差都是买一些书回来,所以从小我们家书是挺多的。包括我母亲,她也一度在煤矿的图书馆工作,所以我在那儿看书也看了不少。从小我在我们那个煤矿的小江湖上就有个“美称”,叫作书呆子,走到任何一个人家里边,不会跟人打交道,就直奔人家的书架子,找一本书拿下来坐在那读,读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塞回去,回家。经常这个样子。其实在我那个年代,书是很匮乏的,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多的可选项。尤其是有网络,如果你想读,几乎任何书都找得到。我那时候没有。除了一些常见的东西——这些大部头——其他的就是小孩读的各种连环画,这个没少看,我读过好多好多种小人书。还有比较喜欢看的是郑渊洁的《童话大王》,我是正式订了的,每期都看,而且为这个还沾染过文字狱。还有像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家里头有这个书。翻的最多的是一套叫作《上下五千年》的,我记得,这样的书好像现在也有,曹余章、林汉达他们弄的。这本书很简明,是一次对中国历史的梳理。我把这套书翻了很多遍。小时候还读了很多数学书,从小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等到了初中,大概初一初二交汇,就迷上武侠小说了。金庸的小说从那时候到现在来算,我应该刷过六七遍,全集。当然这个不是均等的,那几部长篇可能都不止六七遍。那几个短篇的像什么《白马啸西风》,那就是致敬似的,读一遍就好了。古龙的书,大概看了一半,有一半垃圾没看过。他的书就是一半垃圾一半不错。我还记得我在上初一初二的时候,已经不上课了,每天流浪到外边,然后拿出我生活费的一大部分,50块钱,当时是92、93年的样子,或者93、94年。50块钱买了一套盗版的《鲁迅全集》,字体非常小。这套书前前后后细读过,至少是五遍。我觉得,这对我后来写作风格的形成是很有关系的,因为看得太细了。其他能想起来的,就记得当时非常喜欢读《世说新语》。还有这个叫《世界五千年》,以及岳麓书社出的一套叫白话名著全集那一类的,好像是这个。等再到了高中,别人都在忙着去高考或者学习的时候,我的兴趣就转向到了外国。后来我就形成了一个我自己读书的方式,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简单来说,就是1949年之后的国内作品几乎没读过,也不感兴趣。可能有几个例外,就是像什么刘慈欣这样近年流行起来的,可能读过。绝大多数读的都是死人的书,和外国人的书,最多的是外国死人的书。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读书是有脉络的,为什么会知道他?不是凭空来的,是因为在鲁迅全集里边——尤其早年的时候——总提这个人,好像对他很尊重,很景仰。他说这个陀是怎么把人的灵魂表面上的那个善给你剖开,露出底下的恶来,然后又把这个恶给你剖开,露出了里边真正可贵的那个善来——但是最后还要再剖开一层,露出里边真正深不见底的那个恶的。他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就想陀这个人一定很了不起,然后就看了很多他的东西。鲁迅同时也很推崇尼采,所以我那个时候也看了尼采的很多东西。高一的时候,我开始精读《红楼梦》,也是惊为天人,非常叹服。其它一些名著,比如雨果、司汤达、菲茨杰拉德这些外国的书,读的多一些。在上大学到后来工作的期间,应该是把村上春树的东西都读了。他的这种文风——翻译他的那个翻译家叫林少华,很多人知道,林少华是吉林大学毕业,日语系。他老家就是长春旁边的一个县。所以,他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译本对我影响很大。还有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再有就是圣经了。我是大学二年级时信主的,所以圣经读了很多遍,直到今天,几十遍左右。还读了大量与桥牌相关的书,这是我的一个爱好,但是在我身边似乎一直没有遇到第二个会打桥牌的,所以都是在网上打。还有很多数学书,还有科普类的,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这方面的,因为我是教这个的,我在大学教的是操作系统。还有其他一些历史书,历史书里边当时给我震动比较大,影响比较大的是一系列的文革史,包括严家其,你如果知道8x8,就知道他当时算是个风云人物。他当时好像是中央编译室的一个高级研究员,他写的文革史,对于我对那个组织的祛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读了大量的科幻小说,有苏联的、美国的、加拿大的,世界各国的科幻,这个读得很多,所以到后来读刘慈欣的《三体》,蛮熟悉的,知道这个套路。还包括像《资治通鉴》没读完,读到唐朝后期了,后来也没读。还有一些很多科普类的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什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那些书读了很多。再有就是逻辑,很多人知道我最近在教逻辑学,我读了很多很多逻辑相关的书。真信主之后,那些有代表性的,常见的神学书,都是读过的。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橡树的那些书都读了很多种,但是比较多小部头,比较大部头的那些,可能还是之前读的。但有一个最小部头,却是影响最大的,就是亚伯拉罕·凯波尔的《加尔文主义讲座》,可能是最近五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了。还有像伯特纳的《预定论》,这个影响也是蛮大的。巴刻的《认识神》不错,但是它其实可以再精简,可以再美观一些,内容是很好的。其他的,就是从2013年开始,我带一个读书会,每周读一本书。可能很多人也知道,每周读一本书,坚持到今天已经五年了,所以一年大概,一周一本,就是50本左右,所以这几年光这一部分是可能200本。最近读的是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之父写的这个《反思法国大革命》。商务印书馆那个老版本叫《法国革命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读书的一个路径。详细的书单我就不说了,其它的很多杂书,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的书,很杂,比如说《中国民间相声选》,我都读过。还有像什么,列宁的很多著作。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的藏书里边有。反正从小就是书呆子,嗜书如命,见到什么书都读。所以说读的书比较杂。读书的经验总结下来的一个经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要得到智慧,最重要的还是《圣经》。看了那么多书,我自己对于书的好坏、风格和方向,还是有一点点自己的观点和鉴别的。相对比而言,还是圣经是真正的书中之书,确实是。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是基督徒。就不说思想性,你就从文学性上来说,圣经也是一本最极品的文学书。你们知道有个人叫木心吗?陈丹青非常推崇的这个人,他的那个《文学回忆录》,我也是看了,两大厚本子,那个书也不错。他里边就非常推崇圣经,他专门找了几段,这几段你可能都很难想象,我记得好像是列王纪上18章那一段。他讲那个老先知和小神人,最后小神人被咬死以后,他说看哪,人站在狮子旁边,狮子在驴的旁边。他说这句话简直是极品。我也这样认同,我早就觉得这句话是极品。但是看到第二个人这样说就觉得很厉害。因为圣经真的达到了那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它不华丽不绚烂,看似就是一个平铺直叙,但信息量极大。因此,想要真正从文字当中获得智慧和知识,第一就是圣经。在圣经里你能够认识上帝,它有足够的宽度、深度、广度,芜杂度,好的坏的里边都有。有很美的东西,也有其实很恐怖的东西,有很圣洁的东西,也有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少儿不宜的东西。都有。但这就是圣经,它对人世间,对于世界的真相有最全备的描摹。所以你看圣经可以认识上帝,当你认识上帝之后,才能真的认识自己。认识了这两样事之后,你会发现希伯来人的智慧就叫做你要认识你的神,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希腊人是德尔菲神庙的一句话,叫“认识你自己”,所以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但是我们基督徒相信只有认识神之后才能认识你自己,你确定祂,才能找到你的定位。所以这是正本清源,智慧从神而来,然后才能认识你自己,这个很重要。另外一个方面想要说的,就是刚才已经说了,我读的书,小的时候是不自觉的,我只读死人的书,活人写的一般信不过,也不感兴趣。1949年之后大陆的书几乎没看,看的更多的绝大多数其实是外国文学,是翻译文学。所以我对翻译体很熟悉。那些俄国人名对我来说不是事儿,因为看的多了很容易记。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很容易嘛,我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他们都说俄国人名太难记,其实真的不是问题,熟悉了就好,这就是一个从小的习惯。因为比专家排行榜更好的试金石是时间,时间能够将好的沉淀下来,将坏的那些渣滓泡沫淘汰掉,这就是读死人书的意义。我当时是不自觉的,只是品位上恰好如此。等到这几年才知道,原来这个叫做古典教育,我们就是相信那种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如何选择好书坏书?反过来说,就是你要读书的话,怎么选择好书坏书?你一定要小心那种在机场书店卖的那类书。最不好的书,基本上都在那里。另外这个翻译体的意思就是说,你需要知道不同的维度和格局。马丁·路德·金博士,就是讲《我有一个梦想》的那位,他曾经说启示录里讲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记得它的形状吗?长一千里,宽一千里,问题还有高一千里,是吧?是个立方体。就是这个立体,其实就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最欠缺的。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古代的那些画儿,都是没有透视的。仅仅从这个意象和比喻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学也都是平面的。你从来没有这种内心的性格和分析,没有心理描写和人性,没有跟超自然的连接。比较平面,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古典小说,都是靠人与人的行动来展现事件。而西方的小说只要你读过,你就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它是有一个人性和神性的互动这个层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最明显,他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小说家。那么从他这个角度,你能看到世界的真相与格局,你才会有个更大的格局。在上帝的面前,首先你是一个人,你的第二身份才是你是男人还是女人,第三个身份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你首先是个人,这点很重要。但是我们这从小受的教育似乎是在说你首先是中国人,然后再说别的,对吧?这个就是有没有上帝的一个重大区别。也是陀说的,如果没有上帝,那人就会扮演上帝。如果没有上帝,你就会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上帝,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族,也可能是一个国。这是很自然的。当这个认知结构慢慢的被圣经塑造,再加上一些对于西方保守主义和基督教古典传统的了解之后,现在我越来越会发现一件事情,很悲哀的事情。我经常会讲一个比方,我说假设武侠世界,中原武林世界,是一个真如金庸描写的那种很美的一个状态,就以《笑傲江湖》那个架空世界为例吧:这时候从爪哇国来了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就想要学习武艺,想要回国干一番事业这个样子,然而这个少年一上岸身份证就丢了,然后被人贩子辗转地带到了日月神教里面。到了那儿,第一个老师给他启蒙说,武林你来这儿就对了,这儿武功最正宗,来!葵花宝典,练起来。所以这个少年就以为武术就是葵花宝典。然后他就练,欲练神功怎么怎么样。等他练得差不多了,他回印尼,之后开始推广,推广得差不多了,他又来中原,这次他突然发现,原来中原武林是由少林武当五岳剑派,昆仑崆峒什么的那些组成的。原来日月神教是个邪教。但他的路径已经锁定了,他已经在传授大家欲练神功必先如何如何。所以只好这么一条道跑到黑。中国近200年来对西方文明和世界的认知可能就类似于这种,就是到西方取经,结果取来的都是西方邪教的负典,真正的正典全漏过去,故意的,也有无意的。起初无意的,后来就成了故意的。所以你首先要区分什么叫正典,什么叫负典。读经济学,你就需要知道凯恩斯和休谟和斯密是什么关系。读历史学或者读历史政治经济学,你需要知道马克思在西方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在主流的文明里他是个什么位置。以及在国内那些显学,比如尼采,专门搞他的周国平都能成为大家,但你要知道尼采在西方到底占一个什么位置,这点很重要。知道卢梭的人太多了,知道柏克的太少了,这是个很大的悲哀。所以这是一个读书的选择,你需要区分正典和负典。有一些专家讲过,书可以分三种:一种叫做不可不读的书,圣经当然属于这种;一种叫做可读可不读的书,一百本里面98本属于这种;另外一种叫做不可读的书,xxx宣言就属于这种。你需要来区分它,你需要知道好坏。另一个比方,读书就像做饭,很多人喜欢做菜。那么有一些书是食谱,有一些书是食材,就是有一些书只是材料而已,你读它,你掌握材料。而有一些书是专门解读那些材料的。需要把这些区分开。而且,对于多数人而言,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很同意有一个历史学家所说的,他说对多数人而言,越读会越傻。我的理解是如果读的书芜杂度不够,以及正典太少,就会越读越傻,读到很偏执,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是钻入死胡同了。所以小心这种可能性。芜杂的意思就是说——你想想,圣经它为什么是芜杂的?它有非常神圣纯净的部分,你们清心的人有福了,有这样的登山宝训体,这个很厉害。但是也有《以西结书》那样的,说那些埃及的奸夫如何如何,那个形容是非常粗俗的。它既有那种很美好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样的话,它也有很血腥的,就是将那城里的人都杀掉,连男带女带牲畜,一个不留,而且放火烧了那城。你就是需要来认知,不要过滤,这就是全本的《圣经》,芜杂的意思就是这个。无论你喜不喜欢神说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记得是福特纳还是惠特曼,反正是一个美国作家,他说他只读两种书:一种就是歌德的书:《浮士德》,按他的意思,歌德对他而言就是文学顶峰了,是最高大上的。要不他就读那些印第安冒险小说,就是最low的,就是当时的网络小说,是网文或者叫爽文,就是这种东西不需要过脑。这个有他的道理。对我而言,我就借用这个概念说句话:要不就读加尔文,要不就听郭德纲。就这个意思,少听少看中间那些。中间那个层次的人,半瓶子不倒的人太多了。大概没有什么必要读,包括我的东西,就是半瓶子晃荡的,所以你如果居然挺喜欢我的文章,如果我能把你带到加尔文或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那里去,那我可能还有一点点功劳,要不然我就是把你骗了。因为我还没有到郭德纲那个境界,更到不了加尔文那个境界。所以我说上读加尔文下听郭德纲就这样。读书要有分辨力读书要有必要的芜杂性。读历史,很多人一想就是《二十四史》,但《二十四史》真正值得读的是前四史。非要读明史,还真就不如读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意思。前四史是个人创作,还是有意思的,班固司马迁,并称“班马”,对吧?最近我还听到一首歌,就叫斑马。斑马,很有趣的生物,长得就芜杂。据说你问一个黑人和问一个白人,斑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答案截然相反。白人会说斑马是白底有黑道,黑人会说是黑底有白道。认知结构决定结论。谈到文学创作,大师们写东西都要有灵感的。连杜甫都知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知道不是他创作的,他更类似于是突然发现它就在那里,就把它取下来。也就是说你被哪个灵所感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想要创作,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一定要有灵感。如果他不信上帝,他就不会有圣灵的这个灵感。他就要从别的地方找灵感,最常借助的就是酒精和毒品。所以尼采讲,一般人很难区分说,梦、醉和疯狂有什么区别?因为看起来都很像,但是写书的人你一定要进入到这三种状态的一种,这就要求你必须能够分辨它背后的灵是从哪来的。书里的确有很多垃圾,但是看过很多垃圾,你就会知道什么不是垃圾。这个也挺重要的。听了太多噪音,你能够从中找出旋律来,很多芜杂的材料中,你能够理出线索,找到意义,这可能就是读书真正的意义,需要让你锻炼出的那个东西,就是分辨力。你不需要非得记得说,山涛这样的人是生于哪年卒于何年,嵇康到底是打铁还是炼钢,这不重要,你需要有分辨力。分辨力的意思就是从噪音中听出旋律来,所以如果芜杂度不够,就会有问题。有人想出一本圣经的简本,就是把他认为不好的那些都删掉。其实世界上已经有这种东西了,就是世人编的那些个圣经故事,你看里边每个故事都是正能量小清新。但那样的圣经就不是圣经了。选本也是一样,你选这个作家的代表作,然后你读过代表作,就认为了解这个作家?大家知道村上春树吗?他最流行的作品应该是《挪威的森林》,很多人读过,但如果你觉得你读过这本书,你就了解这个人,我可以确定地说你恰好理解反了。因为你是恰好听到了一个死亡重金属摇滚乐手偶然唱了一首民谣歌曲,被你听到,你就以为他是唱民谣的,就这个意思。实际上你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所以选本和简本要很小心,这是绝对会误导你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qex5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