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不要轻易评价孩子,家庭教育中也存在期望效应

常常听到有奶奶或者妈妈们这样抱怨孩子,“你看看,这孩子就是不听话,脾气死倔死倔的!”或者“她就是爱扔东西。”抑或“她就是懒不爱做家务,特别烦人。” 这些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倔强
常常听到有奶奶或者妈妈们这样抱怨孩子,“你看看,这孩子就是不听话,脾气死倔死倔的!”或者“她就是爱扔东西。”抑或“她就是懒不爱做家务,特别烦人。”这些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倔强、不做家务、爱仍东西、招人烦,真的都是孩子天生自带的问题吗?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天使,怎么长着长着就变成了一个无法驾驭的小捣蛋孩或者磨人精了呢?其实,从孩子出生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孩子每一次的哭泣,每一次的烦躁你怎么处理,都决定了你的孩子将如何成长。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缘起是罗森塔尔做了个试验,他来到一所学校,他告诉学校的老师,经过他的观察他班上的哪些孩子天极高,只是还没有表现出来。其实,这只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这些学生的成绩后来真的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就是教师期望神奇的力量。由于教师被心理暗示这个孩子有天赋,在日常的课堂和行为上自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更加有兴趣加倍努力。因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连锁反应,因而取得好成绩。这个在学校中适用的期望效应,在家庭中也同样适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难以逃脱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力。正如一个耐心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一个民主的孩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孩子也会自然习得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人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可是,我们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不要轻易评价,不要看到问题,立马就指出问题,然后说出你的评价。比如说一个幼儿在看到另一个小朋友好玩的玩具的时候,会出于本能的上去抢玩具。当然如果对方不给,这个幼儿会打对方一下,对方哭了,然后幼儿顺势抢到了玩具。这是非常普遍的场景。有的大人看到这场景,立马训斥孩子:\"你这个孩子怎么打人呢!”然后把抢来的玩具还给对方,再把自己的孩子揍一顿或者带离现场。回到家之后,见到家中其他人,开始说这个幼儿抢玩具的过程,和家中其他成人说这个孩子竟然打人。站在旁边小小的幼儿虽然语言发育还跟不上,但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听到后会用小拳头告诉打人,不要再讲了。而大人呢,说你竟然还打我,真是的爱打人的孩子。原本是一场小的抢玩具风波。可是,因为大人的言行反应,这个孩子被贴上了爱大人的标签,并且被不断强化和心理暗示。结果这个孩子并没有习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孩子虽然困惑,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真的通过打人或者抢夺的方式来解决纷争。而家长们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抱怨他打人,揍他一顿,数落他一顿,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同样的场景,如果父母家长们能够换一种方式来解决,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小孩在玩玩具,这个玩具很新奇,幼儿很感兴趣。怎么办,妈妈常常教育他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是不同的,自己的东西自己可以玩,别人要玩要和自己商量,征得自己的同意。别人的玩具自己感兴趣,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可是,太有趣了,幼儿顾不得妈妈曾经的教育,伸手抓了对方的玩具,对方嚎啕大哭。幼儿又惊又怕,一拳打了对方。妈妈或者奶奶看到这场景,停下聊天,走过去,蹲下来,正视着孩子的眼睛,询问自己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很害怕,忽闪着泪水。妈妈帮他擦除泪水,温和坚定地告诉孩子,请把事情说出来。幼儿说自己抢了对方的玩具,还打了对方。家长听后,告诉孩子,请把玩具给妈妈,然后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抢。接着告诉孩子对方哭了,他没有允许,现在把玩具还给对方。幼儿不愿意,妈妈一定要坚定的握着孩子的手,告诉他:“请把玩具还回去。”幼儿还回去之后,妈妈可以抱着幼儿或者坐下来和孩子轻声说,我们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先去问对方:“你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下吗?我拿这个和你交换。我的这个玩具也很有趣。”如果对方答应,那是最好。如果不答应,那就等会,等他玩够了,再接着去交换。如果还是不愿意,没关系,还有其他玩具或者小伙伴呢。我们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因为你的言行里渗透着你对孩子的期望。没有父母期望孩子变成一个爱打人的孩子,可是,我们却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了个爱打人的标签,并且不断和其他大人说,不断强化,而又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这孩子真的就打人解决问题了。相反,如果我们按照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教孩子,虽然麻烦,可是我们的言行中渗透的是我们的孩子是文明民主的人,我们孩子可以用更温和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每一次出现这些小问题的时候,家长都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并且告知模拟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从不评论孩子行为。孩子也就把这些事情淡忘,从而朝着更加理性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也许你会说,按照你这样教育孩子累死了。抱怨发火帖标签总是很容易,抱怨之后总是很畅快,可是问题并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抱怨孩子,小心你在抱怨的同时,孩子真长成了你抱怨的那样。到时候,你还沾沾自喜,看,这孩子就是这样的!到底哪出错了?可是,一个理性文明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突然长出来的,都是家长们每一次在遇到问题时候,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得来的。就如一株小花,你每天施肥,小花越来越强壮。孩子需要正确的期望和暗示以及赞美。理性的父母总是相信,孩子会越来越理性的解决问题,这是他成长中的一些小插曲。我要正确引导他,而不是随意的评价他,评价是对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要慎用不好的评价。最终,他也会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qzD8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