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老年人吃阿司匹林,小剂量更安全,可信吗_患者_作用_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堪称传奇药物。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依然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它的王者之位不可撼动,报道显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来基本维持在5万吨左右,相当于每年使用1500亿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堪称传奇药物。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依然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它的王者之位不可撼动,报道显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来基本维持在5万吨左右,相当于每年使用1500亿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一开始的时候阿司匹林只是被用于解热镇痛,直到1940年,美国加州耳鼻喉科医生克莱文( Craven)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给那些扁桃体发炎的病人使用相对大剂量阿司匹林,会导致流血过多,当时克莱文( Craven)就猜测,阿司匹林很有可能具有抗凝作用。

不过克莱文的猜测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直到42年之后,1982年英国科学家约翰万发现阿司匹林的抗凝机制——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也发现了这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机理,他也因此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司匹林抗凝机制的确定让其得到了快速发展,1985年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长玛格丽特宣布“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二次心梗发作”;1988年“内科健康医学研究”杂志公布阿司匹林可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1996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脏病的常规用药。

阿司匹林除了能解热镇痛外,还有个另外一个头衔,那就是预防血栓。

一晃到了2023年,目前除了阿司匹林外,还诞生了很多抗血小板聚集甚至抗凝的药物,包括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替格瑞洛、利伐沙班、华法令等等,但是它们都无法撼动阿司匹林的王者之位。

阿司匹林依然是医生和患者最信赖的药物。

不过,任何药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阿司匹林。

老祖宗说,是药三分毒。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存在副作用,而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很多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容易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消化性溃疡。

阿司匹林还有一个副作用与儿童有关,由于阿司匹林是一种疗效很好的解热镇痛药,不仅成人在服用,儿童也在服用,很多儿童在急性病毒感染期间服用了阿司匹林,结果诱发了瑞氏(Reye)综合征,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婴幼儿和儿童的严重疾病,由澳大利亚Alexandra皇家儿童医院的病理学家Douglas Reye于1963年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首先报道。瑞氏综合征会影响身体的所有器官,但对肝脏和大脑带来的危害最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很快导致肝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

鉴于儿童感染病毒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巨大风险,美国疾控中心、FDA、美国儿科学会很早就建议,19岁以下的发热人群,不适合服用阿司匹林。

说到这,很多人会说,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这么大,究竟还能不能吃?

能不能吃?最主要是看患者的获益是否大于风险,如果经过风险评估,医生认为风险更大,这个时候是不建议吃的。

比如一些患者,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也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即便有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也是不能吃的,因为吃了后一旦导致严重出血,会分分钟致命。

如果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当然是可以吃的,那么,怎么吃呢?

《中国循环杂志》上刊登了一项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等人完成的研究,该研究容纳了426名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60岁以上老人,其中一组165名患者每天服药50毫克,另一组216名每天服药100毫克。

数据显示:每天服药50和100毫克的人群都可以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但每天服药100毫克的人群比50毫克的人群轻微出血风险增加73.8%、总出血风险增加67.1%。而在肠胃和心血管不良风险方面相近。

研究结果证实: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若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毫克,安全性更高,负面影响更低。

很多医生在开出阿司匹林处方的时候,用药剂量上都会写100mg每天,很多患者在服用的时候也都是选择100mg每天,过去阿司匹林都是50mg一片的,鉴于患者的服用习惯,很多厂家干脆直接生产100mg一片的。

一方面要吃阿司匹林,一方面又要减轻副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这篇研究,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选择。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毕竟这项研究的数据样本实在太少了,样本量只有426名患者,越小的样本量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信度自然越差。

目前医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建议每天服用100mg,减少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佳。

不过这项研究还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方向,可以做出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从而增加研究的可信度,为患者造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Rr8yVb8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