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原创苏东坡最心仪的河南县城,竟是全国最大的“背锅侠”?

中原腹地,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它不盛产钢材,但全国人民用的铁锅有三分之二都产自那里;它没有名山秀水,却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众多古文化留存,人文渊远,历史厚重;它没有满汉全席的盛宴大餐,仅靠一碗面诱惑并折服了许多人,让人为见一“面
原标题:苏东坡最心仪的河南县城,竟是全国最大的“背锅侠”?中原腹地,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它不盛产钢材,但全国人民用的铁锅有三分之二都产自那里;它没有名山秀水,却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众多古文化留存,人文渊远,历史厚重;它没有满汉全席的盛宴大餐,仅靠一碗面诱惑并折服了许多人,让人为见一“面”,不远千里而来……这,就是郏县!郭旭锋|文苏东坡叮嘱弟弟:死后要葬在郏县郏县历史悠久,早在周康王时就称“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史料记载。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悠悠数百代,直至当下,史脉清晰,文化绵连。郏县境内最有人文历史底蕴的古建,当首属三苏坟。三苏坟院前,四株苍翠的宋代古柏掩映着神道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虚岁21的苏轼父子三人首次出川赴汴,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沿许洛古道,穿汝州,过郏城。当行至郏县西莲花山时,也许是思念家乡之故,也许是此山似家乡的峨眉山,他亲切地称莲花山为小峨眉山。并欣然上山,山上温岚风景,令他流连忘返。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胞弟苏辙由尚书右丞贬知汝州军州事,苏轼绕道汝州来看胞弟,这是苏轼一生中第五次路过郏县了。兄弟二人再次登临莲花山,再一次欣赏这里的青山秀水,苏轼看山形状若列眉,禁不住又想起家乡的峨眉山来。回想自己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贬来贬去,一生穷困潦倒,流离颠簸,如雪泥鸿爪,踪迹不定,不由感怀万千,浮生难料啊!遂转身给苏辙说:“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铭。”七年后,苏轼在常州逝世,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安葬。苏轼安葬郏地十一年后,苏辙在许昌逝世,念及他们兄弟情深,其子孙也将苏辙和苏轼葬在一处。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成“三苏坟”。到了明代,郏邑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为苏轼苏澈兄弟二人建了个石牌坊,额眉为“青山玉瘗”,两侧楹联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苏轼的诗,后边没有题上的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兄弟情深,感人肺腑!青山玉瘗坊2004年12月份,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郑孝燮等正在审看郏县为三苏坟申报“国保”拍的录像,有几个精美的建筑图片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原来,三苏坟因为古建不够多、不够漂亮,郏县有关部门就拍了几张文庙的照片补了上去。两位专家看到后异常兴奋,立刻到郏县文庙实地考察,文庙大成殿精妙绝伦的雕刻令二人非常惊叹。在文庙的文奎阁内,两人看到清乾隆年间四块完整的建阁碑记,十分感兴趣!他们马上建议,补充郏县文庙和郏县三苏坟一同申报“国保”。我虽没机会见到过罗哲文先生的尊容,但深深佩服这个真正的古建专家的远见卓识,他是真正爱护文物,守护中国文化的大学者!郏县文庙有多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拍的照片:文庙大成殿正、侧照郏县文庙始建于公元954年,规模宏大,几乎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看到上面的四根龙柱了么,全是实木整雕,繁复细腻,技法精致到了极点。据说徽派师傅和郏县师傅为了比试手艺高低,看谁的刀工精湛,每天雕刻下来的木屑只有两个馒头大小,历时几年才雕刻完成。木雕龙柱文庙石刻你知道大公鸡头上一朵鸡冠花是什么意思么?冠(官)上加冠(官)啊。瓶子里面插了三个戟又是什么意思呢?连升三(戟)级呀。还有马(倒)到功成、雁塔题名、鲤鱼跳龙门、龙马河图、三甲传胪……精美的石刻,美好的寓意,你去一看便知。还有一个小秘密我要告诉你,文庙旁边有个魁星楼,修建时,我们家族的第一个举人——乾隆年间的郭玮,还捐了资,名字就刻在嵌于墙壁里的碑石上,不信,你去游玩的时候看看有冇有。上高中时,没事的时候,我常一个人去欣赏文庙,冬日的下午,柔软的夕阳照在这沧桑的建筑上,偶尔有一声栖息在院子里千年古松柏上鸦雀的鸣叫,遥望大成殿檐脊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人物车马……什么叫历史、什么叫沧桑美、什么叫文物会说话,这一刻你绝对能体验到。多年之后,我去参观故宫,除了摩肩接踵前挤后拥的人群、高大气派庄严的建筑,真的没撩起我多少细腻的情思。后来,我终于总结出:参观古建一定要人少,最好是独自一个人,并且还是有夕阳的下午……郏县文庙,你值得一看!郏县有多少牌坊、有多少古树,多少名人故居,都已是过去的事儿了,历史运动,世事沧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除了三苏坟和文庙外,郏县城西关的山陕庙,郏县乡下的临沣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临沣寨里的朱家宅院山陕庙有多美,因为篇幅所限,我就不放图片了。描述下我高中时参观山陕庙的感觉吧:冬日的下午,一座苍老而厚重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荒废的许洛古道傍,远处已没了万里茶道的驼帮马队,也没了黄土飞扬,夕阳西下,晚风吹来,山陕庙飞檐翘角上悬挂的锈迹斑斑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当、叮当……”声,我一个人、一个古建一起品味夕阳西下、古道西风……宁愿错过高铁,也要吃碗饸饹面说到郏县的美食,整个平顶山、甚至洛阳和许昌,乃至整个河南老乡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饸饹面。对,郏县饸饹面出名好久了,现在还是抖音网红,已经办饸饹面培训学校了。好吃么?确实好吃!高汤筋面烂羊肉,白葱香菜红辣椒,八角茴香调美味,香而不腻健脾胃。郏县饸饹面郏县饸饹面能有多好吃?我给你说几件事儿你就能感受到了:我小时候,省领导来郏县视察,听说郏县饸饹面比较有特色,坚决辞去了县领导安排在宾馆里的大餐,要去吃饸饹面,这一吃不当紧,平时只有庄稼人才能吃完的一大海碗面,领导连汤带面“吸溜吸溜”一口气把它吃个精光!可能是感觉到自己吃的有点失态,也可能是为了摆摆领导的架子,故意提点意见。领导边抹嘴边说:“面是很好吃,但是加工的方式不太文明”这是郏县饸饹面传统加工方式领导当时见到的就是这种,现在多已改进,使用机器轧面小时候,十冬腊月天,天寒地冻。父母去县城赶集卖菜,为了能去城里吃碗饸饹面,贪睡的我揉开惺忪的眼,迷迷糊糊打着瞌睡坐到父母拉的架子车上,和父母一起去赶集。日近中午,菜一卖完,父亲就领着我去吃饸饹面,从天不明期待到近中午,马上要吃到梦寐以求的饸饹面了,心情那个激动那个美啊!排队挤挤攘攘,面出锅热气腾腾,加葱花、芫荽、羊肉、辣椒油、高汤、调料……浇饸饹面的师傅挽花(儿)似的(注:方言语,形容熟练快速)迅速把一碗面的配料浇好了,急忙端上,大快朵颐,那个好吃,那个香啊!浑身一下子暖和了,寒气顿消……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时候父亲往往不舍得吃,把自己那一份的大半也分给我吃。结果是:我吃得很饱,但父亲肯定是吃不饱的。郏县的儿女,不论是出远门,还是在外回郏县,第一件事就是先去饸饹店吃碗面。前年破五我去外地上班,听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个郏县人,在上海工作,想着一走年儿半载回不来,破五那天走之前去吃碗饸饹面,计划去郏县城东关的筋面郎总店吃,吃完也方便去郑州赶高铁。结果,到那一看人山人海,根本排不上队。算了,还是去西关的张记吧,那儿估计人少,到了张记饸饹面馆,一看那势头等排队排到了,估计天都黑了。唉,要不去城中的许记老店吧,那家的面也是老字号……这样一折腾,饸饹面吃到了没有倒不知道,结果硬是没赶上郑州的高铁,拖了好几天才又买到去上海的车票。这样一说,衬嘞郏县人有多好吃嘴。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你看看许昌、南阳、洛阳、甚至郑州驴友们的骑行攻略,好多把去郏县吃饸饹面专门设为一站。不是郏县人好吃,而是郏县饸饹面好吃,懂得生活,追求美味的人,谁愿意错过?郏县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怀念家乡的味道,因为那里有从小在他们味蕾里种下深刻记忆的饸饹面的美味。还有件事儿要特别交代下:吃饸饹面,就火烧,喝郏县波蕊口乐是绝配,郏县人都这样吃。郏县还有很多上百年的老字号美食:八一路李军政麻辣鸡、宋仨熟牛肉、谢老婆烧鸡、薛店的豆腐菜……哪一家都足够挑起你的食欲,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郏县红牛肉郏县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码头张村传承几百年的正月十六烟花表演,郏县北街享誉省内外的大铜器舞、三郎庙的茶水、张良镇的民俗表演、各种庙会……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因为只有特定的日子才能看到,所以我就不写了。全国七成铁锅都出自郏县郏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上孔子过郏、魏武帝曹操驻军摩坡、魏晋名士王戎逝郏、唐歧阳公主逝郏、柿园战役等都发生在该县。郏县还是郏姓的祖庭,汉族马姓的发源地。“谋圣”张良,代君而死的纪信,明初大儒皇家严师李希颜,父子两进士的李一本、李时馥等都是郏县人。说来你也许不信,我在信阳工作,无意间翻到“明七子”之一何景明的家谱,他和郏县明朝进士王尚絅还是儿女亲家呢。估计是何景明任陕西提学副使,王尚絅任陕西左参政时结的亲戚,世界之大,又何其小!你要对红色文化和知青文化感兴趣,还可以去广阔天地走一走,看一看,那里有毛主席的手迹,也有李总理的夫人知青上山下乡时的故居。历史上,路过郏县的文人骚客更是数不胜数,留下的诗文赋章足以汗牛充栋,郏县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志怪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算了,远的咱就不扯了,近代郏县的祁建华,毛泽东主席称他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郏县李国帧那正儿八经是陶瓷界的大腕,顶级专家。至于郏县在外工作的医学专家、地质专家、计算机专家……太多了,从略。郏县还是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红牛之乡、铁锅之乡。前一段上央视的那老头你还记得不?豫记还专门撰文“河南117岁农民凭三字经征服《经典咏流传》,成中国健康老人之最”。他叫张学礼,就是俺郏县嘞。郏县张学礼老人全国每年销售1亿口铁锅,其中7000万口来自郏县……郏县这个锅是真的背大了,成了郏县的支柱产业。郏县还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儒道文化、饮食文化、古寨文化……咱就不说了。没有铁路?直接上高铁当下南水北调工程穿郏而过,一汪清水送京城……美丽乡村建设颇有成效,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一下子获批了好几个。郏县顺利荣膺“千年古县”称号。郑万高铁马上也要开通了,郏县从没有铁路直接窜蹦到高铁时代,你说周围的宝丰县妒忌不?汝州眼气不?叶县生气不?鲁山县服气不?……算了,歌功颂德的话我也不会说,高铁开通的时候,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坐上郑万高铁来郏县吃饸饹面,我请!管饱!(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郭旭锋80后,喜文好武郏县人,现在信阳工作欢迎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58gn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