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苏州味丨无论离家多远,总能循着太湖鹅肉香味寻到归乡之路_风鹅_吴江_云林

苏州吴江本地多养殖太湖鹅。太湖鹅又叫草鹅,它羽毛洁白,姿态优美,肉质鲜嫩,颇受欢迎。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了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

苏州吴江本地多养殖太湖鹅。太湖鹅又叫草鹅,它羽毛洁白,姿态优美,肉质鲜嫩,颇受欢迎。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了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太湖鹅养殖历史悠久,多养殖在长江三角洲及太湖地区,当年王羲之喜爱的鹅,或许就是太湖鹅。

太湖鹅体态中小,体质细致紧凑,全身羽毛洁白紧贴。公鹅体型相比雌鹅高大雄伟,叫声洪亮,母鹅则性情温顺,叫声较低。吴江地区养殖草鹅非常普遍,农村养鹅怕鹅走丢,也怕和别人家的搞混,常常会在羽毛上染上颜色。草鹅全身都是宝,鹅毛洁白柔软,是做衣服、鹅绒被的好材料,就连鹅毛管都是乡村钓鱼人制作鱼标的好材料,质地坚硬不开裂,又有一定的浮力。

最令人欲罢不能的还是鹅肉的好滋味。“元四家”之首的倪瓒,字云林,他撰写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就收录了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菜因而声名远播,也是苏菜中的一道传统名菜。名菜自不必多夸赞,就连普通人家家常烧鹅肉都令人垂涎欲滴。

家常烧鹅肉以红烧为主,鹅肉切块后爆炒,放入各种香料,倒入酱油,配以土豆,焖至鹅肉入味即可出锅。土豆烧鹅肉是贴秋膘必不可少的菜肴,在吴江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毕竟鹅肉有益气补肾、润肺止咳、健脑益智的功效,且具有高质量的蛋白质,方便人体吸收。

秋风起,天气逐渐寒冷,另一道美味就要开始制作了——风鹅。

两人配合抓鹅,一人赶一人抓,草鹅吓得不停地叫唤。烧开水备用,把鹅脖上的毛拔掉一些,割颈放血,鹅血收存,开水褪毛,开膛去内脏,一气呵成。干活利索的农村婶娘们一会儿就弄好了,取出瓦盆,在鹅的表面和内里都涂满食盐,放在瓦盆里,用大石头压在鹅上,静待腌制几日。在天气晴朗时取出,在鹅脖子上套上尼龙绳,挂在廊下风干。

为了使鹅的内腔也能尽快风干,窍门是用一根小棍子撑开内腔。过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家户户廊下都吊着风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味。风鹅风干需要一段时间,长则数月,短则半月,全看何时过年。看着这些吊着的风鹅,孩童往往垂涎欲滴,然而真的到了过年那几天,天天一桌子鸡鸭鱼肉,也不会记得吃风鹅。

真正开始吃风鹅是过年之后。将咸透的风鹅浸了又浸,切成小块蒸熟,和其它蔬菜肉类一起食用,那时候便感觉风鹅滋味鲜香,黄色的皮下透出些许粉色,勾得馋虫大动,可以就下去一碗白米饭。春笋上市的时候,将只剩下些骨架的风鹅与新鲜的猪骨、春笋一起烧汤,便是一碗腌笃鲜。此时鹅骨咸香合适,春笋也带着肉的香气,汤汁鲜美异常,真是一道时令与传统结合的佳肴。

吴江本地吃鹅颇多,走在街头经常可见各类鹅肉馆,庙港有名的鹅肉面、酱鹅面也受到食客拥趸。来自家乡的鹅肉总能勾起乡愁,无论离家多远,总能循着鹅肉香味寻到归乡之路。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沈谦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LKDX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