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清王朝康熙大帝的故事(二)

今天我们接着上次讲讲康熙的故事。 上次我们讲到小皇帝康熙忍辱负重与祖母密商了一个不露痕迹除掉鳌拜的计谋。 康熙为了稳住鳌拜,特下旨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后又加封太师;加封其子纳穆福世袭二等公,后又加封太子少师,使鳌拜父子位极人臣。康熙七年(
原标题: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清王朝康熙大帝的故事(二)今天我们接着上次讲讲康熙的故事。上次我们讲到小皇帝康熙忍辱负重与祖母密商了一个不露痕迹除掉鳌拜的计谋。康熙为了稳住鳌拜,特下旨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后又加封太师;加封其子纳穆福世袭二等公,后又加封太子少师,使鳌拜父子位极人臣。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一位大臣上书说“朝廷旧习未除,国家大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代大儒程正叔“天下治理得乱是宰相失职”这句话,指明了关键在鳌拜。康熙心知肚明这是满朝文武的共同心声,但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便假意指责,并声称要处罚这位大臣。一次鳌拜声称有病在家,康熙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发现鳌拜神情反常,便迅速上前,解开鳌拜座席,发现一把匕首。鳌拜惊慌失措,康熙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我们满人的旧俗,不必大惊小怪。”从而稳住了鳌拜。另一方面,康熙假借做游戏,招收了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以练习摔跤为名进入宫内。鳌拜入宫办事,经常看见康熙和这批少年摸爬滚打,以为是小皇帝年轻贪玩,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在这不经意之中,康熙组织起了一只少年卫队:善扑营。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靠他那些练习摔跤的同伴,绊倒了鳌拜这个庞然大物,康熙在平静的皇宫舞台上,以自己的聪明睿智,没动一刀一枪,演出了一场“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使人难以相信的活生生的大戏。十六岁的康熙走上了创业的舞台,二十岁向另一个庞然大物吴三桂宣战,花费八年时间取得了征战的胜利。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一统海疆的大业,进占台湾,反击沙俄,平定葛尔丹。在战马上几乎走遍中国的康熙,无数次路过长城,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衰微破败的城墙,他想了许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进得来,那么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用那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终于在1691年找到了答案。那年五月,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塌方处众多,请求重新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回复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意思是:从秦朝修筑长城开始,汉朝、唐朝、宋朝都经常修理,他们那时边关没有兵患吗?明朝末期我的祖先统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没有一处长城能够挡住。可见治国之道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到了民心边境自然就稳固了,这就是“众志成城”。古北、喜峰口一带的长城我都巡视过,基本上都坏完了,如今要重新修建,兴师动众怎么可能不祸害到老百姓?而且长城绵延数千里,需要多少兵马才守得下来?康熙一锤定音,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靠“修德安民”建立起了一座绵延万里的无形长城。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nmXQ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