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民宿莫干山这座让人柴扉轻开的民宿,静享莫干山大美秋色|三秋美宿

夏天悄悄的从身边溜走,恍然立秋已经数日,开始显山露水的秋天,是不经意间的清风吹起裙角的幅度;是停留在身上和煦温和的阳光;是吹落脚边几片枯黄的树叶。 风推着云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小猫小狗在山间田野撒欢,山村的颜色从葱翠转向橙黄。 院中的花草
原标题:莫干山这座让人柴扉轻开的民宿,静享莫干山大美秋色|三秋美宿夏天悄悄的从身边溜走,恍然立秋已经数日,开始显山露水的秋天,是不经意间的清风吹起裙角的幅度;是停留在身上和煦温和的阳光;是吹落脚边几片枯黄的树叶。风推着云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小猫小狗在山间田野撒欢,山村的颜色从葱翠转向橙黄。院中的花草与田间的稻谷,一刻不停歇的生长,邻家墙角落尽黄花,长出几个结结实实的大南瓜...此时的三秋美宿,悄然收揽了莫干山宜人的秋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美宿,坐落在德清莫干山麓,“三秋”名字灵感来源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栋栋山中的房子,守着山中缓慢流逝的岁月,看日升月落,草木枯荣。时序的更替有着比都市更为鲜明的色彩与姿态,却不惊不扰,从容流转,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居于此,才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一日”与“三秋”的意味。老鲍是土生土长的莫干山人,18岁求学离家,23岁进入报社当记者,如今一直从事着艺术品行业,在他眼中,民宿就该是一幅作品,如果把一件书法,硬要框算横要多长,竖要多长,撇要几度,便会索然无味,民宿也是如此。三秋原本是老鲍家的老房子,自打爷爷辈就一直住在这里,旧时的砖瓦、毛石、以及留有生活痕迹的木头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或许这一根木头过去曾经晾过咸肉,那一根还有小时候刻下的字迹....三秋是老鲍心中遥远而空灵的诗意和记忆。青瓦、白墙、柴扉踩着一级一级的水磨石台阶走上去,山间有微风,日光温热;青瓦、白墙、石梯、柴门,大门「吱呀」一声开启,颇有年代感。走进三秋,就像走进另一重境界,它不似那种一览无余的美,三栋房子错落有致,蜿蜒曲径,有了一叹三唱、起承转合的意境,白墙黑瓦的建筑仍能窥见些许江南韵味。柴门轻启,入眼之处满满都是童年稚嫩的记忆,一束束稻草扎成了低矮的围墙,红色的茶花树开的真是茂盛,落英几许,妙趣横生。柴门迎远客推门而入,便可看见一幅清秀的书法,隽逸潇洒的写着“柴门迎远客”几字,会让人想起刘长卿的那首“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是掩藏不住的欣喜和雀跃。室内采用抛光水泥,充满干净而温暖的质感,歪歪斜斜的老木梁成了这首诗最美的韵脚。大片的玻璃把风景借来装饰了窗,也让光影成了这里的主角,让每一帧画面,都有了电影的质感光影在客厅里随意的游走,窝在麻棉沙发上,正正反反,把自己晒的像棉被一样蓬松。秋日的阳光极为舒适,暖暖的笼罩在身边,明晃晃的太阳下,微微眯着双眼,竟有些舍不得让它落下,期盼着能多停留一会。浓重的书卷气息三秋的房间,依旧是将粗糙原始的梁柱裸露在外,轻易地便能在这些老物件上找寻到过往生活的痕迹。房间没有多余的装饰,唯一仅有的便是挂在墙上的书法,吴山明、何水法...都是大师级别的墨宝,素雅的书卷气呼之欲出。卫生间的水磨石搭配温馨的原木风,是用言语无法描述的和谐,窗外的憧憧竹影更是锦上添花。闲暇的午后,打开床头的《三秋》私人读物,静静的跟随书中的画面,领略莫干山的万千风情。清晨的莫干山,雾霭还未散尽,连绵的山峦在云雾中起伏,山水间的意境透过照片仍能感知;停留在墙头的麻雀,不见雨水却湿了毛发,脑海中自动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清晨林间雾气尚存,偶有飞过的小鸟,露水沾湿了翅膀;村口头发发白的裁缝爷爷,忘乎所以,埋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仿佛外界与他无关,世界只在一针一线中跳动。这些都是老鲍眼中的莫干山,平凡、质朴,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顺着三秋后院的竹径往山上走,会找到一处隐在半山竹林的观景平台,这是整个三秋最适宜放空的地方。阳光晴好的时候,拎一壶好茶,慢慢踱步,把自己塞进观景椅中,眯着眼睛看远山浮云悠悠,偶有白鹭掠过,日影在头顶慢慢漂移。望着山下风景,仿佛宫崎骏的动画,稻田、竹林、炊烟袅袅的村屋,依次变换着颜色。老鲍说,“40岁时,我要做一件80岁想起来都会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便有了“三秋美宿”。除了背井离乡,还有启程归乡。我们这一生,总该做一件,到了80岁想起来都会嘴角上扬的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oD8g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