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失传&传了两千多年,论语不老,古籍不老_保护

作者 | 千卷花萼楼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一部《论语》,不到一万两千字,贡献了100多个成语,一些短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构建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魂。今天拿到的这个文成堂的本子,

原标题:传了两千多年,论语不老,古籍不老

作者 | 千卷花萼楼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一部《论语》,不到一万两千字,贡献了100多个成语,一些短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构建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魂。今天拿到的这个文成堂的本子,看着真舒服。字块方正,浓墨稳重,虽没有李光明庄那样的秀美,也别有一番道之不尽的美感。有关文成堂的资料很少,不止是文成堂,李光明庄在晚清红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十分有限,过去100年,我们丢了太多东西,一本古籍,看似平凡,却其命多舛,我说“书各有命”,而古籍的命是死里逃生。

传了两千多年,论语不老,古籍不老。说它老,是因为出现的早;说不老,是其煌煌文字,承载的智慧与知识的力量,历久弥新,穿过岁月,一如初妆,一见倾心。

过去一年,出于研究古籍流行学的缘故,查了许多资料,也关注了古籍抢救、整理、研究、保护及再利用的最新动态,这里,有一则数据要分享给大家。

2007年,国务院发起第一次全国古籍普查,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到2020年,我们知道,全国有2700多家单位,古籍藏有量大约是3000万册,这是目前为止,两千年来,我国第一次古籍“摸家底”。这个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说这3000万册都开放阅读,起码我国大中小学的在校生,人人都能接触到古籍,人人都可触摸历史,感受祖先“诗书传家”“ 耕读文化”的真义所在,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现实。

古籍进校园,这是我的一个设想,虽然看似不可操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古籍保护与开发再利用的一系列推进,一定会实现。古籍进校园,让莘莘学子认识到我们所学的那一点点的诗歌、古文以及 四书五经的片段,不是那么艰涩难懂,也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让莘莘学子在古籍的熏陶下健全人格,培育诗书浩然气。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应该让古籍发挥时代作用。

实际上我国现存古籍藏书数量远远大于3000万册,因为这里面不含私人藏书。我本以为藏书1000卷就是宏愿了,想不到私人藏书万卷的竟也不在少数,去年一整年,粗粗算来我自己也收藏了300卷左右,虽则如此,这仍然不能改变古籍是稀缺的 不可再生资源的本质。如果只保护而不利用,这不符合我的初衷,2021年,期待更多古籍文创新形式新面孔与您见面,美化更多人的身心与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5Dobd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