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茅盾的原名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

茅盾, 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原标题:茅盾——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抄书先生】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便将25万元人民币的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人才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下面我们接着聊聊茅盾那些有趣的小故事。笔名趣事前文中介绍到,沈德鸿的笔名有很多,现已获得证实的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德鸿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德鸿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茅盾”笔名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青年茅盾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茅盾手稿怒斥编者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了“大小”两字,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茅盾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本文内容素材来自单向街书店,有删减策划/马滨文字整理/王冰洁(实习)校对/李爽排版/王冰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OyqL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