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是什么部队大院北京这个部队大院安静又神秘!

说起北京文化, 除了胡同文化,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北京特有的“大院文化”。 建国以后,从京西公主坟沿着万寿路一直到西山脚下, 成了军队的“根据地”。 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 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大院顺次排开,
原标题:北京这个部队大院安静又神秘!说起北京文化,除了胡同文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北京特有的“大院文化”。建国以后,从京西公主坟沿着万寿路一直到西山脚下,成了军队的“根据地”。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大院顺次排开,只要走上那条街,隔几步就会看到一个有哨兵的大门,不用想,这肯定是个部队大院。那时的哨位没现在这么威严,却是真正上过战场的。哨兵身后有个绿色的木头岗楼,以备避雨。整条街安静而神秘。院子里边,上班居住吃喝拉撒全齐活,那些在大院出生长大的60后说:“从小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正宗的北京人,直到出了大院才知道在大院之外,还有一个‘老北京’。”大院里面自成一个小社会。除了上班居住的地方,还有食堂、服务社、礼堂、游泳池、医院、车队,方便有孩子的军人而设的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培英、育英、群英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大院的军人有时候会出差,孩子没人照顾就送到保育院。上学后,整个班里的孩子都是大院里的,从小光着屁股一块儿玩到大,谁都认识谁,一点也不陌生。大院是一个很稳定的社区,人口流动也不大,各家基本都认识,大人们在一起会讨论A参谋的小孩成绩好,B助理的闺女跑得快,孩子们在一起会讨论谁爸爸官大,谁爸爸是什么什么长。院里的孩子总有一个带头的,其实就是带头捣乱。从起过无数爆笑的外号儿开始,打过无数次“仗”收尾;一起看露天电影、去冰面上滑冰、篮球场打球。。。也学着穿三接头皮鞋、一身绿军装。大院出来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胆子大!打小就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几个孩子一起爬人家房顶,院里的树在幼儿园的时候都不知道爬过多少遍。女孩儿天生不怕那些凶残的大狼狗,比男孩儿还“凶残”,打遍天下无敌手。探索过大院里的每一个角落,把院里能玩的玩一个遍,能偷的偷一溜够。每天听着军号起床上学,放学拿着饭票跑到食堂打饭,周末的时候还会搬着板凳去操场上看露天电影。老百姓们对部队大院的认知大部分来自影视,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血色浪漫》,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描述了从小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活的那么精彩,有趣。不同的是大院里住的并不都是高干,也有一些警戒后勤的士兵干部。根据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不同,这些人住在宿舍楼中的面积也不一样。家里的门从来不锁,出门把门带上就行。反正也不会丢东西,就是这么安全。小时候父母出门没人管饭,就会被邻居李阿姨,王阿姨喊去吃饭。大院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同口音,不同的饮食习惯,可以说从小就吃遍了全国各地美食。最“惨”的其实是女兵团的男孩儿,有个男性朋友的妈妈在女兵团这哥们从小被女兵团的阿姨姐姐们“骗”到大。从进女兵团一群女兵围着他让喊人阿姨是正常的称呼,让喊“姐姐”的也有,最可怕的是一群让喊“丈母娘”的,小时候不知道丈母娘是什么意思,就一直那样叫人,等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已经有那么多“娃娃亲”了。现在这哥们儿一直在纠结娶哪个还是都娶了好。大院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院里出来的颜值都很高,小时候大家都是小屁孩,每天玩的一身泥,满脸的土谁也不笑话谁,现在一排小伙姑娘走出去,就跟北影开学一样。有人说“大院的孩子没文化”大院的孩子也上学也读书,只不过从小接触的更多的是军事文化,崇拜的也是手拿枪杆子的军人。长大后当军人/嫁兵哥哥是每个人的目标。有人问在部队大院长大是怎样一种体验?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大院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哪里不同,不同的只有外面的人对里面人的看法。从公主坟到玉泉路,约10公里。如今已经是长安街延长线,在中国近代和现代是中国重兵驻守之地。熙攘繁华,车水马龙。现在出门有人问你家住哪?你要说住公主坟京西那边,还有人会问:“你家部队大院的吧?”“大院文化”依然影响一代又一代。现在的北京城越来越大,外来人口涌进将北京变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身边充斥着更多的陌生人,昔日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只剩下一幕幕的欢乐童年留在脑海里。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不完,太阳落山回家,第二天继续约小伙伴捣蛋。曾经是那样真实而持久的存在,只剩下眼前的老楼房们默默的向我证明,那一切确实存在过。曾经有过那样一种生活,桃花源一样,每个人都丰衣足食,小朋友们都受环境影响,特别有礼貌,有责任感,是活生生的充满欢乐的真实生活!它叫做:北京军队大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8Do2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