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非树邓匡林——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的诗作意境

匡林先生所写持桩、行拳的诗词,既有方法,又有方法达成的最高境界。方法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有为境界中行使的方便法门,而境界则是妙法生效后,所达成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无为境界。 匡林的《站桩》诗写道:“(一)江河心画里,和风物从容。
匡林先生所写持桩、行拳的诗词,既有方法,又有方法达成的最高境界。方法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有为境界中行使的方便法门,而境界则是妙法生效后,所达成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无为境界。匡林的《站桩》诗写道:“(一)江河心画里,和风物从容。月印山川寂,万物静好中。(二)抬手天地远,环抱宇宙同。足实沉大地,头领云霄龙。(三)松中化劲生,内蕴气血洪。吞吐一意动,缠丝蠕动虫。(四)沉浮螺旋行,阴阳辟双重。骨肉两分离,筋伸骨灵动。(五)吞气玄天里,接地劲无穷。藏之则一粟,展之天地宏。(六)虚含千秋云,意动万古松。泉响月光冷,动静自在共。(七)一羽不能落,一尘似幻虹。若有似无间,丹珠还自工。(八)浑元堪堪境,养炼如如同。空洞真切事,大道全拳功。”诗中出现的江河、风物、日月、山川、天地、宇宙、大地、云霄、气血、骨肉、玄天等万物,都是有形、有色彩的,于其后有个无形、无色彩的,就是“心画”,宇宙万物都在“心画”里生灭,而“心画”则非生非灭。若用“心画”一词来代表自性、知性、智性、佛性,很形象,明白易晓。《桩境》诗写道:“松静持桩久,渐已气交融。双臂生白羽,托身云端龙。毛孔吐纳深,周身气血洪。内视五脏清,咝咝响不同。身与大气合,内牵外挂融。和光同尘处,未发乾坤动。禅立绝顶观,一惊天地动。吞江饮海浪,拳透万山重。神游太虚境,把臂达摩从。拳境空明处,云淡亦清风。”此诗很有气魄,诗中所述是立志高远者的得道境界。可将此诗前后对半分开,最高的桩境是从“和光同尘处”至结尾的“云淡亦清风”一半所述。这样的境界,是通过双臂及整个身体的松静、交融、托身、吐纳、内视、内牵、外挂等有为功夫实现的无为之境。这个境界在意上无心无为,在形上则表现出“吞江饮海浪,拳透万山重”的巨大效果,这便是无中生有,无意无为而大有为的玄天机理。《持桩一得》诗写道:“不思毁,不思赞,上虚下实盘根站,体若虚空无涯岸。不思成,不须患,触觉活力随意转,神若游龙环宇看。不用力,不用松,顶劲虚领抱元空,身透清风气血融。不粘境,不滞空,心凝净水阳光中,须弥湛寂如如同。”该诗虽然也是法门,但主要强调“不思毁,不思赞;不思成,不须患;不用力,不用松;不粘境,不滞空”的心意要领,同时亦是境界的描述。这个要领是以意为先,意念引导身体,通过上虚下实而实现意与身从中分开,导致无我,是真心妙法的简明透露。《练功》诗写道:“独明守扑虚灵意,凝寂抱神三味真。默照内听心映境,宝瓶气化大江春。静中触动生暖意,有感皆应妙悟身。独取寒江一瓢饮,百阳灌顶炼丹轮。”这首练功诗既写功夫过程,也揭示了“默照内听心映境,宝瓶气化大江春”的境界特点,美妙动人。“静中触动生暖意,有感皆应妙悟身”的奇特感受,诱人不能自己,跃跃欲试。《闭关》诗写道:“大成堂内夜持桩,蛙声如潮梵音唱。凉风徐沁劲入骨,神游太虚拈花香。”这个闭关的定境很深,真是一定一切定了,蛙声亦是梵音,红颜皆成虚妄,如佛谚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凉风徐沁劲入骨,神游太虚拈花香”。这个清凉境界十分令人神往。我们把前述几首描写站桩的诗,结合《晨悟录(站桩与定境)》这篇文字一起看,站桩的要领就更加明确、具体了。匡林说,站桩是为了找寻舒适与愉悦,要领如下:“晨练站桩,先求抱架。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上虚下实,胸含腹圆。双手抱球,肩撑肘横。头直项竖,眼似垂帘。双腿微曲,膝盖一松。盆骨微坐,虚领顶劲。以鼻行气,松静自然。抱架妥帖后,以肩、手、头、膝微微调整,找那个虚空平衡点。”这段如诗的四字句,简要概括了站桩的身心要领。我们读匡林的诗作,不只是一种文学欣赏,而且是学习人生最顶级的修身、修心功夫。通过以上诗中所述的站桩功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目的就是惠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的最高境界。《晨悟录(站桩与定境)》细致地描述了这个境界,具体文字是从“意念来去自如”到“与时光悄然共行”一段。这个境界虽只是文字描述,但异常真切,仿佛身临其境,诱惑力极大。匡林先生写拳术的诗,功夫更深了一层。《大成》一诗写道:“大成本无法,空中妙有生。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站桩为枢纽,试力劲均整。步灵夺中位,胯动人飞升。虚实阴阳动,触觉活力真。提趟扒缩处,精敛骨生棱。抱一天下式,不期自本能。有感皆相应,自然力浑成。”这个大成拳非常了不起,是帮助悟道的,悟道可以从大成拳那里把“大成”一词借过来,或许大成拳也是从悟道境界把“大成”一词借过去的。“大成、空中、虚无、静力”是不变的,不是生灭法。有了这个不变的非生灭法,接着就生出了“站桩为枢纽,试力劲均整”一直到“有感皆相应,自然力浑成”的生生不息一大片动态起用的绝妙景致。天地之间最玄妙的机制,就是这个“大成本无法,空中妙有生;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匡林的《五二歌》说:“闹中生出静定,寂里咬定乾坤。”一切乾坤动态都由一个“静寂”来统领,这个境界最高。这些诗描述其体悟的佳境玄妙诱人,并且从用上讲,不愧为拳术、道术的精妙法门。在这个无意本能生起的大乘之境中,匡林先生深深体会到“佛法拳道无须分”、“佛拳之境本一家”的真谛,是佛道修行的重要参照。学拳的人可以从这些诗中学法,也可以将其作为标准,检验自己功夫实现的境界是否纯正、纯真。匡林先生以下写拳术的诗,同样既有方法,又有方法成就的无上境界。这一类拳学方法和境界诗,一般人不易理解体会,可谓是难得的拳心诀,须要习拳、证悟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体悟其中意境。但是以我的读感,即使未习拳,若要领会最高的养生和修为境界,也可从吟咏这些作品中获得;若是习拳之人,这些诗作无疑是宝贵的拳学秘诀。为方便一般读者或学拳之人揣摩参考,特将匡林先生拳学诗选录于下——《拳心诀》:“拳境绵密,借假修真。立桩入定,老僧盘根。钩挫牵挂,八面飞升。摩擦蠕动,和光同尘。形随意动,气贯全身。游龙鹤舞,日月同春。触觉活力,本能妙生。形曲神全,梵音吐芬。天人合一,超凡入圣。青莲满界,光明乾坤。”《摩擦步》:“(一)摩擦步动风云起,平起平落趟流泥。上领下随缓缓进,提镗扒缩步步奇。(二)跟劲缠丝由脚启,欲行又止骨分离。螺旋抽升稍节劲,体整如铸神勿急。(三)手起脚抬自然意,落地横蹉须仔细。内外互争大气搅,撄宁两行更忘机。(四)前扒后蹬蠕动际,身退惊弹弓满力。神明笼罩八方敌,虚空粉碎无执迷。”《悟拳》:“(一)条条大道通罗马,佛拳之境本一家。心无挂碍真如际,空洞无我本能达。虚空粉碎技术花,羚羊挂角何须华。不执无迷性空净,劲力不期自到家。(二)身如灌铅步凝重,体整如铸上下从。毛发如戟空灵境,肌肉若一天地宏。四如之境堪堪在,神圆力方如如同。混元阔大充环宇,空洞无我寂寂容。”《换劲》:“练拳妙要换劲始,由拙换活明劲生。明劲转柔暗劲启,绵柔至极化劲成。身孑耍手整劲出,胯动身随形意真。层层换劲拳心显,浑园阔大净本能。”《炼拳》:“黄钟清吐应山谷,振臂龙吟叶欲飞。转换掌中风息动,神龟出水拨精微。惊蛇缠手神光足,如影随形身不归。空洞无尘明澈境,禅和法喜照心扉。”《拳境》:“意动身随拳脚真,拧裹螺旋成本能。分明空空全无力,放人如飞惊自身。佛法拳道无须分,松至极处化劲生。空明灵幻虚寂时,神光朗照满乾坤。”匡林先生功夫到家了,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写游记诗,也是仙风道气、超凡脱俗、意境清奇。如《游阳明洞》诗:“青幽古道松风微,洞静心花步步开。一拈善恶长江动,即心黄河即理斋。山推路转春香远,境随心空灵妙胎。知一行二成一体,释子道长儒中来。”匡林先生的宇宙观不仅是“天人合一”,而且是“人人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从来没有释道儒的分别执着之见,而且常说佛道一家,佛拳一家,拳道更是一家。正因于此,他便能在游览中发现并关注到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释子道长儒中来”这一文化和谐景象。之前我读这首诗的第一收获,就是明白惠能说法要求“不思善,不思恶”,其最佳的原因说词就是“一拈善恶长江动”,善恶玩不得,非常危险,长江一动,水火无情!匡林先生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拳师,他贡献武术事业经久而辉煌,在武林方面任职比企业方面的任职多出几倍,参与组织过多届全国武林大会、上海武林高峰论坛及其他多种武术事业活动,曾在《中华武术》、《博击》、《大成拳研究》、《天下武林》等刊物发表多篇经典拳道文章。匡林先生发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体力行以宏扬国粹、传承中华拳道为己任,通过援武入道,以体认修证通达为圭臬,遵中华王道以和谐世界,运释道境界以自然超越。因此匡林武道诗的气质,与其习武、弘武的践行、抱负尤其境界密不可分,正是其精进拳学的大乘境界、援武入道的深厚胆识与责任担当的菩萨精神,铸就了他的武道诗的恢弘气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8WY2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