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原创喜欢黄家驹和接触Beyond歌迷后,你质疑过哪些人和事?

有些人和事就是为了让你想不通而存在的,面对这些人和事,敢于好奇敢于质疑,然后小心翼翼地思考求证,进而发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或结论,如此才能让认知上限不断获得突破。世界并没有真的变大,是知识储备和洞察力的提高让眼前的世界更清晰了。 《聊斋志异》
原标题:喜欢黄家驹和接触Beyond歌迷后,你质疑过哪些人和事?有些人和事就是为了让你想不通而存在的,面对这些人和事,敢于好奇敢于质疑,然后小心翼翼地思考求证,进而发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或结论,如此才能让认知上限不断获得突破。世界并没有真的变大,是知识储备和洞察力的提高让眼前的世界更清晰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自谦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干宝,东晋人,他所著的《搜神记》堪称中国志怪小说的祖宗尖儿,是妖魔鬼怪生死奇物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干宝一生都对阴阳五行和怪力乱神的故事情有独钟。据《干宝传》记载,干宝有过一段非常离奇的亲身经历。干宝的父亲生前特别宠幸一位婢女,这让他母亲很是不爽。待到父亲去世下葬时,他母亲将该婢女一并推进了墓穴殉葬。过了十多年,母亲去世,干宝打开父亲的墓准备将两人合葬,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当年被推下去的那名婢女就趴在棺材上,容颜未改栩栩如生。几天后,婢女居然活了过来,而且据她所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干宝的父亲经常给她吃的喝的,宠幸程度一如生前。本来就对神仙妖怪极感兴趣,再加上目睹了婢女起死回生,从此干宝对灵异事物更加笃信不疑。你觉得这世上有鬼吗?你对此是否有过质疑和求证?在我们小时候,家长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听话”,让你干什么,不让你干什么,会交代得清清楚楚。可能成蹊从小就比较摇滚,听话的时候不算多,不听话的时候却不少。电视剧聊斋热播的时候,我应该不到十岁,除了片头的呜呜声有点吓人,对剧情并不感到害怕。当时看完聊斋晚上经常琢磨,世上到底有没有狐仙鬼怪?究竟人死后会去哪里?总听人们说鬼话妖,可为什么没一个人亲眼见过?从小学西门出去,往西南方走不远,就是一大片坟地,这是一片禁地,大人们拎着我的耳朵多次叮嘱千万不要去那里玩,不干净,有鬼。他们每次说这些话的时候面色和眼神都很不寻常,可他们越说,我就越好奇。第一次偷偷溜进坟地的那天是最可怕的,脑里心里全是大人说过的话,总觉得风吹草动之后便是一股浓烟,接着会冒出一只狰狞的鬼来。去过几次之后渐渐变得淡定了,在深过膝盖的野草间,鼓出一个个馒头状的坟头,雪白的梨花飘着淡淡的香味,各种昆虫发出阵阵嗡鸣,脚下偶有小刺猬慢慢爬过……除此之外,好像没别的东西了,鬼更是断然没有的。后来,不仅我经常光顾那片坟地,同班的几个小子也经常一起进去玩。那他们见过鬼吗?当然也没有。没错,凡是我觉得不正常的现象,都不会轻易相信,然后会分析和探索。像我这样的孩子,总会被大人们描述为捣蛋或顽劣。本以为我长大后会变得听话起来,然而,并没有。质疑、思考和尝试,一直伴随我到今天。我始终认为,听话是温顺乖巧的表现,然而过度听话则会丧失个性,也会少许多乐趣。听说星座可以准确反映出人的性格,其他处女座的人我不清楚,单说我自己的话,精神洁癖有之,细腻敏感有之,好奇求知有之,但若要说到贵族气质和艺术细胞,这个真没有。由于求知欲较强,所以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好奇心一直在线,质疑的习惯也始终没有丢掉。拿“一路有家驹”的公众号来说吧,从建号之后,我一次次质疑某些人和现象,经过一次次深度思考,又一次次寻找和尝试解决方案,然后才走到了今天。以前难得有机会去观察某一群体的特性,托“一路有家驹”的福,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古斯塔夫·勒庞会在书里大肆抨击群体意识。从你喜欢上黄家驹的歌开始,在你接触Beyond歌迷之后,你有过哪些质疑和思考?刚建公众号的2015年,那会儿我还偶尔上微博。一次,一位歌迷将我拉进了一个微博群,恰好某位与家驹有过交集的香港明星也在群内。我简单打了招呼,然后傻呵呵的开始聊Beyond音乐,结果立即有人私聊我说,在这个群,大家是不能随意说话的,那位明星不说话时,所有人都要保持安静,否则他会不高兴。别的细节记不清了,但是下巴猛然砸到脚面的生疼至今仍然清晰。我问那位歌迷,你们平时都是这样相处的吗?他说是啊。我说,就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吗?他说从来没有。我不假思索地马上退了群。很明显,这里不适合我。一个与黄家驹和Beyond有关的歌迷群,大家只能被动等着某位“权威”老大说话,这叫什么狗屁音乐交流群?我首先质疑该明星的所谓权威,再是极度反感不公平的规则,最后是看不惯群里这几百名超级“听话”的歌迷。微博上当然也有不错的歌迷,但是比例低到你想不到,所以后来一路有家驹的微博彻底停更了,公众号这边的文章不再同步发到微博。那之后不久,我又被人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歌迷来自世界各地,有东南亚的,有大陆的,还有香港的。群里的歌迷大体分为三个帮派,每个帮派都有一名帮主。当群里接力发出家驹的照片、金句和表情包时,气氛是无比祥和的,可一旦内容涉及到明星隐私、三子、别的歌手的作品或生活分享时,打压和对骂就全来了,三个派系互相指责攻击,其他人要么选择站队要么硬着头皮劝架。那些手里有家驹罕见照片的人,那些掌握着Beyond八卦内幕的人,俨然是大哥和大姐的角色,众人必须围着她们转。在被冠以专家、老师、超级歌迷等尊称后,她们无比受用,身份地位明显高出其他群友一头。很明显,这里还是不适合我。同一支乐队的歌迷还要分帮分派?就因为比别人多了解一些小道消息就称王称霸?口口声声说是家驹的死忠粉丝,但很显然,黄家驹只是他们呼风唤雨的工具。Beyond的歌,都白听了么?至今我依然对某些称谓心有余悸,一旦有人管我叫老师或老大,我会马上纠正对方,不要这样称呼,请叫我的名字,我只是一名喜欢音乐的普通歌迷。2016年初,我建了一个微信群,并通过公众号公布了群名片,当天就有五六百人进群,场面瞬间失控,在短暂的寒暄之后大家原形毕露,唱歌的,骂人的,痛哭流涕的,拉帮结伙的。转天我翻了一下聊天记录,仅一天之内就有四五起争端,统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用信息极度泛滥,真知灼见瞬间被淹。没多少人在乎音乐欣赏,更多人只是想刷存在和简单发泄。我本想多观察几天,但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将群解散了。截止到解散时,该群仅维持了不到一天。说不绝望是假的,成蹊一直觉得喜欢家驹的人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热爱Beyond乐队的歌迷素质也应该不会太差,结果现实情况让人大跌眼镜。2016-2018的近三年里,只要“一路有家驹”发布高清图片和煽情类文章,阅读量简直爆得不像话,大家疯狂转发奔走相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要一发音乐内容,人们立刻安静,甚至有粉丝直接取关,阅读量低到令人难以置信。如果胆敢发布Beyond之外的音乐赏析,那感觉就像把一粒石子丢进了汪洋,不见一片浪花。残酷的现实就在眼前,必须做出选择,是吸引人多势众的肤浅派,等人数到达一定程度后大肆盈利呢,还是继续以音乐为核心,做个精致专一的小众平台呢?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世上并没有牙尖眼凸的厉鬼,却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庸人。那些脑袋空空如也的歌迷,比干宝和蒲松龄笔下的鬼怪更令人感到恐惧。这不是家驹的错,也不是三子的错,根本原因出在群体的思维方式上。大部分人习惯被灌输和被引领,动脑子是不可能的,质疑是不可能的,思考是更加不可能的。想让这些人改变思维方式并修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太难太难了,我持悲观态度。照顾大多数一定不是上策,坚持做自己输出营养才是正途。与体量比起来,质量才是关键。2018年至今,家驹专题的数量锐减,音乐欣赏是最最重要的核心,在分享三子专辑的同时,继续以各种好歌拓宽大家的视野,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描述音乐感受。我相信真正懂家驹的人还是有的,我也确信喜欢Beyond乐队的人不可能全是盲目崇拜的人迷。最近的一年半,无数次质疑和思考,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微调,然后是无数次肉眼可见的小提升。目前公众号用户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无论发出何种类型的文章,都有固定的忠实读者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音乐欣赏的妙处并因此获益良多。我已经很知足了。一路有家驹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它一定会越来越好。质疑,不是与全世界作对,而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理智思考和求证。每一次有意义的质疑和尝试,都能为你带来相应的提升,而这些提升,恰恰是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从疑问和好奇开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DAzq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