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睡过奥运宝贝“俗人”张艺谋:奥运假唱后悔,《长城》有功利心

电影天堂 2018 VOL.449 本文由电影天堂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十三邀》第三季开播了,第一期的嘉宾是张艺谋。 这档以“尴尬”和“偏见”而备受争议的访谈节目,由于主持人许知远强烈地个人风格而显得如此独树一帜,本是面向小众的
原标题:“俗人”张艺谋:奥运假唱后悔,《长城》有功利心电影天堂2018VOL.449本文由电影天堂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十三邀》第三季开播了,第一期的嘉宾是张艺谋。这档以“尴尬”和“偏见”而备受争议的访谈节目,由于主持人许知远强烈地个人风格而显得如此独树一帜,本是面向小众的文化节目却引发多次互联网络的大型围观。第一季里,许知远对谈俞飞鸿,节目的内容在社交网络上被多次谈论和辩驳,一些“女性主义”的舆论认为许知远这个中年知识分子对女性和两性关系认知的粗鄙和狭隘。在和马东的对谈中,许知远问马东对这个时代有没有抵触情绪,马东连答三个没有,又说“我没那么自恋”。舆论里的许知远似乎在嘉宾面前显得有些狼狈,怀抱着“英雄主义”的他,对时代有一种焦虑,焦虑时代变迁如何生存;对大众文化保持着一种怀疑,怀疑简单化、浅薄化的思维倾向。在访谈中,每个访谈对象都是他理解时代和个人关系的样本。就像这个节目的名字“十三邀”,《十三邀》的名字来源于麻将里的“十三幺”:什么牌都有,就是十三不靠嘛。但是组合在一起,它就是一副好牌。节目把来自不同领域、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嘉宾组合在一起,和许知远一起发生不同观念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我们窥视到一些我们有意或无意去回避的一些问题的回答。许知远的节目并不像窦文涛或者鲁豫的节目那样温情脉脉,一团和气。许知远像一个固执的孩子一样提出他犀利的问题,他的那些“偏见”。可能看起来有些莽撞,可又显得如此真诚。就像节目开头许知远的自白:“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这个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者印证。”在这一期和张艺谋的对谈中,许知远带着他的“偏见”出发,也打破了他的偏见,让我们看到了高高在上的神坛背后那个更加真实的“俗人”张艺谋。壹奥运会之后的“国师”张艺谋2008年对张艺谋而言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完成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之后的他,似乎有了一种官方钦定的色彩。“国师”张艺谋开始成为他在人们心中的标签,人们乐于去想象和承认这样一个张艺谋,一个游走于衙门之间游刃有余的被官方认可的主流导演。08年奥运会之后到现在的十年里,张艺谋接拍7部电影,除了没有上映的《影》和《一秒钟》,从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到16年的《长城》,这些作品的口碑并非一边倒的叫好,这期间张艺谋的作品,多是毁誉参半。拍摄电影之余的张艺谋看起来也没有空闲的时间,他接连执导了APEC、杭州G20、上合峰会的实景表演,成为各大晚会的常客。1950年出生的张艺谋显然有着一种超凡的生命力和创作力,2008年到2018年,58岁到68岁,他还能如此高产,有这样的精力和创作欲望,实在令人喟叹。在访谈里,回忆起08年,许知远问到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林妙可“假唱”事件,张艺谋显得十分自责,“我坚持一下,也许就没事了”。在访谈里,张艺谋显得十分坦诚,他并不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也不吝啬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比如,张艺谋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才华型导演,他是一个用功型导演。他对同行王家卫十分欣赏,认为王家卫是才华型导演。张艺谋回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青年时下放农村的经历,让他一直很自卑、内向,尽量不去张扬自己。张艺谋受到这种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张艺谋有一种强烈的自省,虽然对外宣传的时候会对作品表现的十分自信,可是在背后和创作人员讨论时,能认识到作品的不足,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谈到现在的自己有什么遗憾的,张艺谋遗憾的是自己的作品,他坦率地承认自己认为没有足够的才华,一些在口碑和票房上有好的表现的作品,在他心中并没有做得那么好。对于《长城》这部和好莱坞亲密接触的诞生的作品,张艺谋导演承认自己的功利心,通过完整的好莱坞的工业流程的商业大片在全球150个国家首周上映,张艺谋没有拒绝这份诱惑。但是,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显然让习惯手握大权的张导吃了不少苦头,让他怀念起在国内拍片的自在。张艺谋认为自己优势并非是大家经常谈及的色彩,而是自己的造型能力和创意,张艺谋对自己的创意能力十分自信,多年经验的积攒,无论是在上百人的团队还是几人的小团队,他自信地说,论起创意,没人是他的对手。贰千禧年前,一个我们熟悉却遥远的张艺谋在大多数人心中,张艺谋这个曾经拿到柏林金熊奖,戛纳评委会大奖,两度威尼斯金狮奖的导演应当是立于神坛上遥遥相望的神话。在现实主义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之后,张艺谋似乎开始了某种分裂,最早在《有话好好说》的商业尝试之后,再到2002年的《英雄》开启了国产电影商业大片的时代。《英雄》之后,他开始被列为发挥不稳定的导演行列,他的作品也面临着更大的争议。访谈中谈到《有话好好说》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张艺谋和张军钊、何群、肖凤等人一起拍摄了《一个和八个》,张艺谋担任摄影师,这部影片在美学上开一代风气之先,是“第五代”电影人的石破天惊的处女作。电影《一个和八个》剧照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1986年在影片《大阅兵》中担任摄影师,在这一年,张艺谋又主演了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凭借这部影片的表演,他获得第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是张艺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他导演自己第一部影片《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电影《红高粱》海报在《红高粱》大获成功之后,张艺谋接连拍摄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作品,张艺谋的作品里既有着质朴的根植于民族与土地的情感,又有虚无缥缈的形式感十足的影像意象。千禧年之前的张艺谋,似乎没有想要成为某种潮流,却似乎成为第五代的代表,而在2002年《英雄》之后的张艺谋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却又好像陷入了商业大片模式的窠臼。在访谈中,许知远问张艺谋是否有超越时代的欲望时,张艺谋的回答非常爽快,“这就是人走茶凉的事”,许知远对这个答案显得有些无措。显然,张艺谋没有要超越时代的困惑,他在时代的框架中,争取宏大舞台的展现机会,他努力在可以探寻到的空间中表现自己,突破自己的框架。这之中的妥协与挣扎,时代与个体的相互成就,张艺谋的创作和时代舞台的机遇,很难简单的去概括。或许正是经历过时代的坎坷,才明白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珍惜眼前的每次机会,这或许是张艺谋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GYx1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