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有一天会死很恐惧谁想到有一天,自拍也会要了你的命

当代人的生活中,自拍是一个不算低频的一个动作。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自拍——Selfie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的澳洲新闻网上。到2012年,Selfie已经变得相当普及。 前一阵子,印度全印医学科学学院针对全世界因为自拍死亡(简
原标题:谁想到有一天,自拍也会要了你的命当代人的生活中,自拍是一个不算低频的一个动作。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自拍——Selfie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的澳洲新闻网上。到2012年,Selfie已经变得相当普及。前一阵子,印度全印医学科学学院针对全世界因为自拍死亡(简称为「自拍死」)的案例进行统计与研究,发现在2011年至2017年间,全球至少有259人死于极端自拍,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仅有3例,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8。在《华盛顿邮报》的统计中,2014年有15人、2015年39人、2016年前8个月就有73人,死于「自拍死」。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统计,实际的「自拍死」数字只会更高。“自拍死”数量逐年上升后出现的禁止自拍图标在极端自拍中,从山顶、高楼大厦…因登高而坠落死亡的类型,占到很大的比例。当你搜索「自拍死」这样的字眼,往往能看到另一个名词——「爬楼党」。爬楼党,rooftopper,指那些去屋顶上拍那种会令人头晕目眩照片的爱好者,并且有一部分人是「专业人士」——将这样的行为当作自己的工作或以此为生。如果说在山川湖泊因拍照而坠落死亡的,多少能理解成是旅行途中的不幸意外,而爬楼坠落致死的似乎更为“作死”——非要找点事爬楼才遭遇了不幸。爬楼党大致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城市风光摄影爱好者——为了在高处、鲜少人能到的好机位拍摄大片;另外一类属于“挑战型”爬楼人群,爬楼后往往要Po出本人出镜的照片,重点在「爬」的行为。私以为,前一类人爬楼主要是为了能看到、拍到好的景致,酷在「拍城市」;而后者的重点也许是冒险爬楼这件事本身,酷在「我在XX高(危险)的地方做了XX事」。城市风光摄影爱好者,除了纯粹拍摄城市风光,为了增强、丰富画面效果,再加上“来都来了”的心态,大多也会拍摄加入人物元素的大片,或者索性是自拍。要说完全没有装X的因素,这不诚实。多少追求一些存在感、“打卡”自己做过这件事,何况这种场景下的「装X」,换作谁都想要至少留下纪念。为了爬楼而爬楼的人,甚至在楼顶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做炫目的危险动作,追求行为本身的酷而进行这挑战。后续Po自己的照片在社交媒体里的人,炫耀、装X的成分也许更大一些,「得到超多的赞与关注让人感觉好」是驱动力。而把爬楼、Po照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赚钱,能赚钱就会把这件事做得更频繁更“好”。AngelaNikolau“我喜欢驾驭极限的快感,征服每一座高楼就是一种乐趣年轻就应该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俄罗斯24岁的爬楼爱好者AngelaNikolau在ins上拥有着超过50万的粉丝。已经Po出接近800张帖,每Po一次爬楼后在楼顶做一些稍有难度的动作就能收获至少2w的点赞数,而视频一般能收到20w+的点赞数。她疯狂地在世界各大城市登高、创作屋顶大片,少不了金主的支持——点开她的ins,尽管并没学过俄文,但看到#yslbeauty、#bmwru、#mexx、#Pandorarussia这样的Tag自然是秒懂。不仅仅是自己爬和拍,Angela更是拉上男友一起爬楼拍照,并创建了另一个账号——@__elevation__来po出狗粮照,并且在简介一栏中写道:Ourpersonalaimistolivebeautiful.Joinus!ins@__elevation__追求Beautifullife、挑战自己…「梦想」之外,粉丝数、关注度、赞助费用…出名也成为了很多rooftopper的目标。吴永宁2017年11月8日,因赞助商的10万元的赞助费,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吴永宁同意在长沙的一座62层的大楼上挑战一些难度动作,最后因体力不支而坠落身亡。他自己架好的相机完整地记录下了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作死活该”、“不对家人朋友负责”、“吴永宁爬楼是为了赚钱养家”、“景观社会、娱乐至死”、“死于拍而非死于爬”…舆论声起。坠楼视频截图对于爬楼这件事,骂声比褒奖声要大一些。引用知乎上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回答:各位爬楼的朋友,你们知道有个罪名叫妨碍生产经营罪么?作为一个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体,请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别给别人添麻烦。另一方面,为爬楼正名的,观点大致为:攀登精神和探险精神,拍建筑美景的同时,克服内心恐惧、直面最真实的自我。2015年,内地上映了一部影片「云中行走」,改编自传奇人物PhilippePetit的真实故事。云中行走剧照PhilippePetit,法国高空走钢丝艺人,因于1974年8月7日上午在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之间表演高空走钢丝而一举成名。他在双塔间临时拉起200公斤重的钢索,用定制的8米长、25公斤的平衡杆,在离地400米的高空完成了未经授权的壮举。他表演了45分钟,在110楼的高空中保持平衡、表演把戏、躲避钢丝两端等着抓捕他的警察。他完整地来回走了8次。真实故事发生在40多年前,影片还原了爬楼党爬楼时类似“谍战片”的盛况、面临的主客观因素的挑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走钢索的PhilippePetit电影把整个故事刻画得激动人心,传递相对积极和正面的态度,和观众血液里的冒险基因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目标,证明自己」、「这样的勇敢与疯狂,让生命有滋有味!」这样的影评获得了大量的点赞。特地从黑夜等到早上6点才开始表演,如果没有当时纽约地面上的围观群众,PhilippePetit还会证明自己吗?所以关键究竟是落在了观众身上,还是当事人有能力做这样的事上?明显地,至少在「自拍死」这件事上,背后反应对关注度、观众的渴求。可能的第一起「自拍死」的案例发生在2011年10月15日,3个未成年的美国女生在铁路旁自拍,她们脸书上一条”站在疾驶的列车旁,真的太他么酷炫了。”是她们人生的最后一刻。2011年也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萌芽的时候——手机在手,任何时候你都能在畅通无阻的网络世界展示任何内容,这意味着你随时可能被许多眼神隔着屏幕注视。如果PhilippePetit要在2010年以后做高空走钢丝挑战,可能不必忍耐严寒等到清晨6点,手机在手随时录影、直播。尽管并不等同于不拍摄、不Po图文就没有这些“作死”的死法,但就从上月发布的数据看,全球每年「自拍死」的数量都是呈上升趋势。这样的剧情搬进“黑镜”里,都不违和的。黑镜人们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倾向尝试危险的冒险行为?除了搏出位、赚眼球,另一种解释是,危险的动作是寻找刺激感的生理现象——我们循规蹈矩的生活有点无聊,甚至压抑。现代生活、社交媒体加剧了我们生活的趋同——大家做着差不多的工作、买差不多的爆款、周末去差不多的网红店、旅行去差不多的地方打卡…大家逐渐活成了差不多的样子,朝着美丽新世界去。一些人质疑起存在的意义,甚至选择用一些“冒险”的方式去找寻答案。不仅仅是Rooftopping,也通过其他少有的极端时刻“证明”了自己真的活着、存在。搏击俱乐部「FightClub」中,俱乐部成员通过不带护具搏击、通过受伤、血汗、疼痛证明自己的存在,对抗虚无感,试图消解自己的存在主义危机。而今年夏天西雅图那个偷飞机的29岁年轻人,飞机坠毁前他与塔台的对话、这整个故事至今令我内心起波澜。“嘿,我想要那条逆戟鲸的方位,就是那只宝宝死了,却不愿意离开它的那条,我想飞过去看看它”“有点头晕啊,哥们。风景过得好快。我在想,我要好好享受这一刻的宁静,把这些美景都记下来。有好多漂亮的东西,在不同的背景下看,它们更漂亮了。”作者:Luk*文中图片来源网络*#话题互动#哪一刻你想做点啥去消解你的“虚无感”?识别二维码进官方粉丝群提前获得活动资讯及福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nkvX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