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公案:老子和孔子谁更大?

老子比孔子年长,在我们看来已经没有任何疑问,属于文化常识,是不用多费口舌来申论的。然而,在民国时期关于老子是否晚出曾是个文化公案。 这个议题是由梁启超挑起来的。在他的《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他先是将老聃其人和老莱子、太史儋混淆
原标题: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公案:老子和孔子谁更大?老子比孔子年长,在我们看来已经没有任何疑问,属于文化常识,是不用多费口舌来申论的。然而,在民国时期关于老子是否晚出曾是个文化公案。这个议题是由梁启超挑起来的。在他的《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他先是将老聃其人和老莱子、太史儋混淆起来,认为老子到底是谁,《史记》记载并不清楚。这一观点讹传至今,不少的有关的老子的专著中仍有人在说,老子其人,司马迁的《史记》就已搞不清了。接着梁启超又将老子之书置于《论语》《墨子》之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则是先讲儒家孔孟,次讲战国百家时才把老子嵌上去;钱穆更是将《老子》置于孟子、庄子之后,这就彻底颠覆、解构了老先孔后的传统立场,的确是标新立异的、所谓的“重大学术发现”。不过,真金不怕众口铄。一票民国学者再大牌再大嘴巴,也大不过事实:一、梁启超的观点是读《史记》原文过于粗心所致。司马迁写本传时经常有附传的体例,在老子的本传中谈到老莱子即是以附传的形式出现的。司马迁说:“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一个“亦”字,明确点出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并且前面说老子著书上下两篇,而这里说老莱子著书15篇。可见不是同一人。至于太史儋,司马迁在老子本传中说他曾见秦献公于“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述太史儋无著述。很明显,在司马迁心目中这老子、老莱子以及太史儋,是三个不同的人。对于有传言称太史儋即老子,司马迁只是有闻必录、异说并存,“信则传信,疑则传疑”,而“老子,隐君子也”才是司马迁的认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老子、老莱子以及太史儋三人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二、冯友兰的观点只是经不起推敲的一种推测。冯友兰认为“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并认为老子的文体是简易之“经”体,所以当在问答体的《论语》《孟子》之后。这种观点的荒谬在当年早就被胡适等人批评。如果依照冯的“文体说”,那么《诗经》岂不是也应在《论语》《孟子》之后了?至于断言“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其实孔子就说过自己“述而不作”(只阐叙述而不著述),说明在他之前包括与他同时,定有私人著述之事,只是他本人没有意愿而已。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等私人著述就是在孔子之前问世的。1958年,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的自序中就明确指出,冯友兰认为《老子》一书是战国时人所作,提出的论点“实在都不合逻辑,都不成证据”。三、钱穆的观点是“站不住的瞎扯淡”。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不仅否认老子与孔子同时代的说法,而且考定老子在庄子之后。结果挖古墓的同志太给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的战国楚墓又发现了楚简《老子》三种。于是,“在20世纪老学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的钱穆“老子晚于庄子说”,也被推翻,被证明是“站不住的瞎扯淡”。钱穆认定老子晚出的观点,除了见诸其《先秦诸子系年》外,还可见其著《国史大纲》第二编“春秋战国之部”中第六章《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其观点对后辈学人的影响力不下于梁启超、冯友兰。比如写《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的李零,他认为老子对礼的否定必定在孔子尊礼之后,故老子学说晚于孔子。这就是师承冯友兰、钱穆一路上来的。另关于孔子学礼于老子一事,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以外,《礼记》《孔子家语》《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都有记载,并非孤证,故当可信。《庄子》一书中涉及孔子见老子的记载有8条之多,因庄子中的故事多虚构寓言,故这些记载不足为凭,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汉以前的人们,对于老子与孔子的关系认定,是老子大于孔子的。总之,诚如胡适先生所言,“我认为把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弄晚了几百年的那批人的证据,实在不足深信罢了。”(《胡适口述自传》)。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同时他还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有关“丧礼”。老子自著的《老子》,形成于春秋末期,曾对《孙子兵法》《论语》等书有过影响。当然,今本不免有后人重编时增删或古注羼入的情形。对于这些后人伪增的个别字句,这就需要阅读者能加以甄别了。(本文摘自:《破玄:老子的密码(道经卷)》作者:王扉)♦民国肥皂大战:国货靠什么打败了跨国公司♦这位曾武力收复外蒙古北洋名将,地却如此破败不堪!♦民国狂人刘文典:狂出了品牌,狂出了风骨!verydaily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26Wz7zp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