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聚鲤悟看完“我不是药神”,悟了《道德经》一句话,比电影本身更讽刺

最近,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大热,看电影,不同的人看的是不一样的角度,有人从营销角度看电影大热的原因,有人从医药专业的角度分析仿制药市场。而我,透过这个电影,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人性,对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理解更深,这句话比电影本身更讽刺
原标题:看完“我不是药神”,悟了《道德经》一句话,比电影本身更讽刺最近,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大热,看电影,不同的人看的是不一样的角度,有人从营销角度看电影大热的原因,有人从医药专业的角度分析仿制药市场。而我,透过这个电影,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人性,对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理解更深,这句话比电影本身更讽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有很多种解读,解读的都头头是道,很有道理,或许这也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每一次读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东西。看了电影“我不是药神”,我首先就想到了这句话。老子《道德经》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说,具备所谓“上德”的人,不一定是有德的人,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们的衣冠楚楚,满口仁义,对财富的疯狂占有,对穷人的疯狂掠夺可能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外表上他们却是以一个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是有“德”之人,这个“德”却是他们为了寻“道”所披的一件外衣。在“我不是药神”中,有很多的这样的上德之人,就像那个张长林院士,打着“院士”的幌子坑蒙拐骗。象生产的抗癌药品格列宁的瑞士公司诺瓦公司的那个一脸蛮横,视老百姓性命不顾的药厂代表。普通百姓好像只是具备“下德”,他们行为保守,言语粗俗,因为生活所迫,在很多下三烂的场合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在外表上承担了许多“无德”的形象。就像在“我不是药神”中的主角程勇,他出场就是一个事业失败,江湖游医,卖印度神油的“下德”形象,他说话粗俗,没有文化,充满了市侩气息,他看似没有素质,没有修养,甚至还打老婆。但是呢,最终的结果,对于他有没有德,是观众都能做出判断。在电影中,太多这样的小人物,刘思慧混迹夜场,火辣的钢管舞让我们觉得她和那些衣冠楚楚的有德君子搭不上边,还有那个黄毛,就是一个缺筋斗狠的混混......,可他们的人格光辉却让那些口口声声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们黯然失色。小结:看完“我不是药神”,悟了《道德经》一句话,比电影本身更讽刺。表面上“上德”的人似乎什么坏事也没有做,实际上他们一件也没有少做。“下德”的人因为生理和身体的需要,因为要活着,他们的行为可能会看起来不道德,甚至会触犯法律,但是这样的人可能才是“大德”之人。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PyGwP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