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多重身份的人下列哪项揭秘“多重身份电影人”的多样人生

随着电影文化与产业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影这一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人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多元且自由,许多人在选择发展行业时,怀着对电影的好奇或喜爱,身处于电影行业门外的外行人想入行,电影行业内部的内行人则不止步于本专业领域,或是不
原标题:揭秘“多重身份电影人”的多样人生随着电影文化与产业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影这一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人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多元且自由,许多人在选择发展行业时,怀着对电影的好奇或喜爱,身处于电影行业门外的外行人想入行,电影行业内部的内行人则不止步于本专业领域,或是不满足于被单一的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于是他们努力拓展、不停突破自我,转换身份。不论是挑起制片与拍摄大梁、身兼数职的导演们,还是编、导、演“三项全能”的行业内部跨界者,抑或是游走在各个艺术之间,开发自我的音乐与文学潜能,又或是演而优则导与导而优则演这类在“导演”与“演员”身份之间、在台前与幕后之间来回转换的电影人们,多重身份转换的背后,有时代给予电影人的机遇,令他们有机会转型/转行,也有电影人对后辈的鼓励与提携,为想要入行的成长中的青年人提供机会与帮助,或许,这是电影人们迎来了属于自己“最好的时代”。华时代全球短片节(HISFF)与豆瓣电影专业版联合举办的“多重身份的电影人”活动,以多重身份活跃于电影界的“斜杠青年”们:张杨、梁静、林孝谦、张小北、李霄峰作为嘉宾与青年人分享其跨界经历。线下论坛全景张杨:以导演为本业,拓展制片思维从业之初的张杨导演,除了导演与编剧之外,并没有其他太多身份,中戏导演系毕业以来所执导的作品,十之八九由自己担纲编剧。入行之际便得到了拍摄长片的机会,从影之路顺风顺水。张杨的前四部影片皆由美国制片人Peter负责,二人默契的配合令张杨可以全身心投入创作。中国电影的特殊性在于早期并未有专业的制片团队辅助导演控制预算,帮助导演把一部电影做到完成度最高。直至与Peter的合作终结时,张杨突然间发现,拍电影这件事变得困难起来:需要自己寻找投资、处理拍摄环节的各类问题与突发状况、控制拍摄周期,甚至包括合理运用剧组的开销,团队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等等琐碎之事。张杨专访张杨意识到了制片思维的重要性,导演思维是更多关注创作本身,与此同时,导演也可以是多面手,掌控全局、掌握更多技能。就这样,张杨以电影导演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本业同时,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融入了Peter严谨细致、控制预算、合理高效的制定拍摄计划等制片理念与方针,慢慢学会了做制片人。他认为,尝试业内多种岗位更是一种锻炼与磨练的过程与经验的积累,对于导演本职工作而言,也是一种职业优势。近年来投资涌入电影行业,导演创作过程之中,做到不超支、不超期的完成拍摄任务,则更是需要一步步走来的实践中累积的制片经验。提及短片与新人导演,张杨导演表示,拍摄短片对于青年影人而言,是展现自我的绝佳机会,更是累积经验的有效方式。短片较之院线电影而言,没有票房压力,故而创作相对自由,大可不必考量来自资本的压力,从此角度而言,短片是完全开放自由的创作,创作者可以借由短片进行大胆的实验性尝试、探索个人风格,用影像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影像风格与才情,不必中规中矩、畏首畏尾。青年人不必急于求成,成为导演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儿,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也需要经验与经历的积累。张杨特别提及近日备受瞩目的青年导演文牧野,起初亦是通过拍摄短片的历练步步成长,直至遇到了伯乐宁浩,获得其扶持与提携,开启电影之旅。青年影人需要短片或是剧本这类实操性的落在实处的作品作为敲门砖,令业界看得到其发展的无限潜能与可塑性。张杨作为一个导演,张杨从电影剧本出发去学习编剧相关知识,逐渐习得编剧意识;从寻求投资过程开始学习,一个导演便自然而然具备了制片思维,“脑子里不光有导演的这根弦也需要有制片人的弦”。至于“导演思路”,自《冈仁波齐》以来,创作上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的张杨导演表示,去年在云南大理制作的三部电影,依然沿用了偏向纪录风格的创作方式。张杨说,导演可能会在第一部影片中就形成自己的创作手法与影像风格,然后穷尽一生尽善尽美的拍摄一种电影;导演也可能会不断突破自己寻求另一种可能性,张杨则属于后者,一直在寻找的路上,以导演的身份,以监制的身份。梁静:跨界资源整合,责任与勇气同在在演员与制片人身份之间转换的梁静,其最深感触在于,身份的转换是不断兼容的复杂过程。若言原有知识体系更像是苹果电脑的自带系统,非常简单纯粹;跨界转换之后则发现有很多东西无法兼容,则需要再装一套兼容性很强的Windows系统,思维过程之中需要不停的切换系统。跨界的帮助在于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思路的拓宽。“之前我就老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很认同这句话,但是后来我真的就发现绝对是知识改变命运。原来的知识结构被拓宽,就会发现人生有多重选择,人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领域的。”转至幕后整合资源的梁静表示,愿意向有天分的青年人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的用影像完成自我表达。逐渐转向幕后,于己而言,则是在行业内部多了一重身份,多了一份扶持青年人的责任,跨界过程中换位思考,于己也是一种提升。“这个是当时的痛点和快乐所在,先前觉得就是‘痛并快乐着’,现在会觉得是越来越快乐。化被动为主动,让自己沉浸在创作中,抓住各类项目,帮助青年人实现他们的梦想,这种快乐要比原来更高级。”梁静专访梁静扶持青年导演的原因之一在于自身理解中国人成长过程之中的那种迷茫与漫长,被有着过来人经验的家长师长规划扶正人生道路:告知“应该”怎么做,而往往忽略了兴趣爱好之所在,缺乏对孩子进行“想做什么”的启发,故而“转行”变得司空见惯。我们正处于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机遇去选择/重新选择。无论如何,做出“转行”抉择,都是件勇敢的事儿,至少说明了自己向梦想迈进一步,心态上有了质的变化。时代与技术改变所有电影人的命运,突如其来的机会虽然降低了很多事情的门槛,但仍然需要提醒青年影人的是,任何梦想的实现都必须遵循行业准入原则,入行的前提是自身符合行业门槛的要求。较之前几代导演而言,梁静认为,新人导演从短片练手到挑大梁拍摄长片,其中还需一个长期锻炼、累积经验的过程。“我特别想跟年轻的导演说的是上来千万不要着急。”梁静给予青年导演创作方面的启示在于,着力表达个人成长情绪的同时,不要忘记将自身注意力适当放置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思维要更开放些,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共鸣。其次是在拍摄手段上,踏实讲故事、真实的表达情感、朴实的去塑造人物,未掌握各项技能之际,不要一味寻求技巧与方法上的炫技。其实真正打动人的,则是那种能够传达给观众的真实与共情。梁静拍摄短片对于青年人而言是个很好的练手机会,“每一个导演都应该从短片开始”,短片是青年导演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导演用影像来传递信息。几年前在First青年影展上文牧野的短片作品《金兰桂芹》、《BATTLE》给梁静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后,她便向《恋爱中的城市》的制片人推荐了文牧野,“他(文牧野)也是一步步踏实的走过来,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所以我觉得(青年导演们)千万不要着急。”“我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妥协或者是无奈,你必须要往前走,你必须要带着原来的纯净和现在的负载一起往前走,这可能就是人生的一种痛吧,你不能丢下太多,也不能得到太多,就是这样往前走。”或许,这不是妥协与无奈,而是影人的自觉和担当。林孝谦:音乐的律动,是转化拍电影压力的出口林孝谦的电影之旅,要追溯到胶片与数位重叠的世纪之初。2005年美国中西部的山庄,林孝谦花费7000多人民币、通过DV进行为期4天的拍摄,完成了短片《自由大道》,幸运的是,《自由大道》获得台湾金穗奖首奖与最佳剪辑奖,以此为敲门砖之后,林孝谦便获得了第一个拍摄长片的机会。由一个美国真实新闻案件改编、同时也与自身生命经验有关的短片《自由大道》,讲述的是单亲母亲与患有轻微智障的女儿相依为命,女儿在母亲病逝后带着母亲的遗体流浪的故事。他的电影中一以贯之的是中下阶层人们的生活、或者是对于在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困境的持续关注。近期看了《我不是药神》的他,将同样身为新人导演的文牧野看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林孝谦既拍短片又拍摄长片的林孝谦,更热衷于短片拍摄,因为“在创作长片的时候必须得对观众负责,也要对投资方负责,很多时候你进行的不只是双向的沟通,而是多面向的沟通。但是创作短片的时候,你只需对自己负责就好。”在他看来,拍摄短片是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创作者看待世界的目光与方式,对于影像工作者而言,短片是“一条非常好的尝试之路”。林孝谦认为内地影视教育所培育的电影人特长在于擅长挖掘人物,台湾的影视教育则注重表现形式,如果短片拍摄可以融合这两个特点,故事也许会更有趣。青年导演林孝谦的另一身份是作词人,鲜为人知的是他开拓多重身份的原因在于消解拍电影的巨大压力。“拍电影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时候必须要找到另外一些抒发与创作的出口。所以我有一个很奇妙的职业就是在华纳,我是一个签约的作词人”。音乐作词人的身份是自己排解压力,释放情绪的出口,音乐的律动与电影的律动是相通的。“盲写比稿的方式写歌词非常有趣,是很奇特的挑战,每一首歌词的创作都非常的开心”。媒体采访林孝谦张小北:影评人到电影人,以电影为业是件快乐的事儿若言影评人与电影人的关系,是“在合理的、健康的、正常的市场里,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爱电影才会去评论,或者是善意的批评,因为爱电影,电影导演也会虚心接受他人中肯的宝贵意见。张小北自身也是在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由先前的电影评论者,转换为今日的电影创作者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张小北也曾有过商业项目的短片拍摄经历,也是也依靠这个短片过程完成了一些基础的拍摄积累。但真正能够开始认识“电影是什么”这一概念,则是以编剧这个身份介入电影的。随后他又从事过剪辑工作,电影之旅是在完成了电影三个创作部分“剧作—导演—剪辑”一首一尾之后,才进入中间的导演创作。张小北张小北认为,影评人与导演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岗位,从影评人到导演的转变,并不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转变过来的,所以自己在导演这个岗位上或者说这个行业里是一个刚刚开始入门的新人,抱着非常谦虚的态度在学习。张小北感慨,“你知道的越多你就知道自己不懂的越多”,电影之路上,需要永远保持学习者的姿态。从业之初源自于对电影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想要走近去了解,“随着你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深入到电影,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诚然,这个行业肯定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记得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情,那么电影带给你的乐趣一定会大过它带给你的压力和焦虑。能够把电影作为职业,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这个工作能够让你把兴趣、职业、梦想都融合在一起。”张小北坦言,“作为创作者,首先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去自我表达,即使我们是在做商业类型片一定也是要尊重自我表达,在此基础之上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正好和现在的市场合拍,那是你的幸运,但不可盲目跟风,放弃自我表达和尊重自我内心。”张小北专访转行至今,遇见困难时张小北不断暗示自己,“要学会享受电影带给我的快乐,永远不要忘记电影的快乐,保持这种心态,所有的困难似乎‘挺一挺’,就能过去。”李霄峰:从小说到电影,讲故事的初心未变做过影视策划,也以男主身份参演过电影;以导演身份拍摄了院线电影,也会投入后期制作,写过小说、演过电影的李霄峰笑言自己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导演”。与林孝谦导演创作经历相反的是,李霄峰第一部作品即为长片,通过上海电影节的创投平台得到了一些业界的关注,从而获得了一个相对好的机会拍摄自己第一部长片,在此之后会陆续的有机构找来合作拍摄短片。李霄峰表示,对短片是敬畏的态度,“因为那是另外一个题材。在这样一个题材里,几分钟里要讲清楚一件事、表达情绪,要把短片的氛围调性处理得当、把握到位,其实是挺难的事”。李宵峰从小说到剧本,文学创作与写作的基理相通;从演员到导演,演员的经历使得日后成长为导演的李霄峰意识到演员情绪需要被保护,“演戏是我后来拍电影能够去理解演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演过一次电影,你就会知道演员是处于怎样的感受,而且演员是需要保护的,是全剧组的大熊猫,演员需要保护,这个是我在演戏中所得到的很宝贵的东西”。李霄峰的电影作品《少女哪吒》、《追踪》聚焦于人的精神内部所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并非是现实的,但它也不是完全超脱于现实土壤之外的,这也是我对电影的一个追求”。“在诸如吴永刚导演、谢晋导演这些老导演们,他们自身具备一种精神:把自己藏在电影的后面。吴永刚导演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来一个说法‘看不见的导演’。对我而言,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也能够跟他们一样,去做不同的题材,在不同的题材中找到更好的方法。”这是李霄峰从老一代导演身上所汲取的一种精神。李宵峰专访我们从电影人的多元化人生中可见,青年影人成长之路中的多重可能,以及身处电影市场中的电影人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愿青年影人们,带着对于电影的挚爱蓄势而发,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多样人生。主持人琉璃【关于华时代全球短片节】华时代全球短片节(HISFF)由全球最大的华人视频资讯平台华加视频(华+HUAPLUSTV)于2017年8月主办。作为全球首个以华人影像为主的短片节,“华时代”致力于在国际化浪潮下,审视新时代华人世界和中华文明在全球的位置,用影像记录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找寻时代变迁中多元文明的和谐之道。【关于HISFF公共空间展映计划】HISFF公共空间展映计划作为2018华时代全球短片节重点线下项目,将于在6-8月期间陆续在北京上海的文化地标每周举行一场主题展映活动,并邀请短片节的轮值主席张杨,艺术顾问徐冰,CNEX执行长陈玲珍,导演耿军,郑大圣,李霄峰,张小北、林孝谦、著名影评人毛尖、娜斯等人参与,6月19日登陆上海国际电影节。除此之外HISFF还整合了多个线下文化消费场所进行Freestyle放映,让短片走入公共空间,走入大众生活,成为我们日常内容消费中重要的补充。-FIN-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VnDg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