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标签咱丰台人身边的古建筑:岱王庙

咱们先说说桥西街,桥西街位于丰台区中部,在卢沟桥西端。街因此而得名。 桥西街原称南沙筒。金代建成卢沟桥后,因风沙积存日久,沿桥西堤南北一线,构成带状沙丘住户多在桥头附近居住。后逐渐向南发展,南沙筒就此而得名。近年改为桥西街。 桥西街上有
原标题:咱丰台人身边的古建筑:岱王庙咱们先说说桥西街,桥西街位于丰台区中部,在卢沟桥西端。街因此而得名。桥西街原称南沙筒。金代建成卢沟桥后,因风沙积存日久,沿桥西堤南北一线,构成带状沙丘住户多在桥头附近居住。后逐渐向南发展,南沙筒就此而得名。近年改为桥西街。桥西街上有座明代建筑——岱王庙,又称“大王庙”,民国期间曾为北京师范学校。当时岱王庙前有两棵国槐,还有一块匾额,有“岱王庙”三个大字,刻在汉白玉石镶的圆拱式的石门上边。这座庙是三进院,一进三间正殿,两层楼,正中是二进大殿三间,最后一进也是三间,里边的泥塑佛像都没有毁坏。现仅存二层戏楼和一层券门及东西配殿各九间,后殿三间。房屋几经改建,已无原形,现为民居住所。岱王庙,当地百姓俗称为大王庙或大庙。岱王庙坐北面南,远远望去,颇有几分气势。岱王庙虽一度成为大杂院,但整体结构还未破坏。岱王庙建造得十分精巧,它的山门和戏楼,衔接紧密,融为一体,其主体是一座上下二层硬脊歇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整座建筑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对仗工整,体现了清末时期的建筑风格。岱王庙山门门首弧顶上方雕刻的夔龙如今,历经沧桑之后,房脊两头的吻兽早已踪迹皆无,只有东西山墙顶部的一些装饰,保留得还算完整。山门一层中央是石制拱形券门,券门两旁是各一长方形竖窗。石拱券门上刻有石雕,门首弧顶正中雕刻着探首的夔龙,在片片祥云中翻转腾挪,吞云吐雾。夔龙两侧刻有两条玩耍的蟠龙,如众星捧月般游弋在夔龙身边。最有意思的是,石拱券门两侧下部的石雕上,各刻有一只在水中山石间吐水的小兽,造型奇特,形态逼真,呈现出十分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整座石拱券门增添了一笔灵动的色彩。山门二层的中央是一长方形竖窗,两边各是一六角形弦窗。东西两边部分墙体的砖雕精美异常。东西两侧立面的二层也是各一六角弦窗,而一层由于杂房遮挡,已经无法看见它的本来面部。早年的岱王庙山门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汉白玉石刻的“岱王庙”匾额,如今已无踪影。当年,庙内正殿供奉着佛像,庙内清幽肃穆,香火缭绕,梆槌声声。庙前山门左右两旁各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今存一棵),从东面卢沟桥而来的一条大道在门前经过。穿过石拱券门,进入院内,回首望去,会惊奇地发现,戏楼赫然在目。戏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虽经历百年的雨雪风霜,但上边的彩画还隐约可见,尖尖的房角指向空中。戏楼与山门有机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在我国众多的庙宇建筑中十分罕见。戏楼下雕刻精美的五福捧寿的房檐板,除显陈旧外,上面的图案竟然完好如初。整个院落占地约三亩,院内两座大殿还在,只是大殿的房顶屡经改建,已无原有的形式。整座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如果不是居民在院内见缝插针地搭建了许多小房,因而显得拥挤,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繁荣。因解除卢沟桥水患而建庙同卢沟桥共同见证烽火硝烟的岱王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在历史上,岱王庙的兴建也同卢沟桥有着深厚的渊源。在院内一位住户的煤棚里,存有一块倚墙侧立高大厚重的石碑。碑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所立,由治水官员窦延馨撰文书写。从碑身尚存续的文字中依稀可辨:“以卢沟桥上众水会合,欲杀其势,宜分其流,惟建减水石坝一道于此”……这些文字诉说着岱王庙的往事。院里的住户说,还有一块石碑被埋压在另一户人家自盖的厨房之下。因无法看到,颇感遗憾。不过有资料对岱王庙的历史有详细记载。《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卷》中对此有全面的阐释。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七月间,大雨如注,连下数昼夜不停,永定河水势狂涨,巨浪拍岸盈堤,两岸险工迭出,多处漫溢。浪高过卢沟桥顶丈余,桥栏板被冲毁数十块。大浪还将卢沟桥西岸石堤冲倒四十余丈,洪水溃堤,冲向小清河、哑巴河等。大水所到之处,大兴、良乡、涿州等数十个州县顿成泽国。洪水冲过后,房倒屋塌,灾民流离失所。翌年初(1894年),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研究治理解决方案,后决定在卢沟桥以西小清河的“上年漫溢处所,建设减坝”,以分泄永定河洪水入小清河。减水坝建在小清河上,与卢沟桥在东西方向成一条直线。此项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并上奏朝廷请拨三十万银两治理水患。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减水坝工程开工,“每日夫匠万数千人,分投力作。昼继以夜,喘汗不停,于五月十五日全工完竣”。工程竣工后,中、法工程技术人员逐细丈量验收,均属相符,并保证用期三年。当减水坝和相配套的工程金刚墙建好后,河道官员们发现“该处地当孔道,伏秋减坝泄水,文报行旅,未免阻滞。拟建钢桥一座,长五十丈,宽一丈六尺,可过三千斤重之大车。”这年秋天,钢梁木板桥修建好。这座钢梁桥即是现在横跨小清河上水泥桥的前身。当年汛期,新建减水坝,宣泄甚畅,分泄得力。伏秋大汛,经过卢沟桥的洪水未造成大的灾情,水灾治理成效昭然。因此,人们在钢梁木板桥以东、卢沟桥以西路北的空地上建立一座大王庙予以庆贺。岱王庙的戏楼大王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竣工,券门门楣之上高挂“岱王庙”汉白玉匾额,庙内刻碑栽树,戏楼内升堂唱戏,负责治理河道的各级官员也是在此拜谢各路神仙,祈愿数十州县的人民免受水灾之害。值得一提的是,在1894至1895年间,先建减水坝,后建金刚墙,再建石礅钢梁木板桥,最后建大王庙,这四项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外首次合作治理水患。庙里曾建有防汛指挥部1948年12月16日,丰台镇、长辛店解放,古老的岱王庙也获得了新生。经历了炮火的岱王庙在新时期,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1949年7月7日,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岱王庙成立了隶属河北省管辖的永定河第一个防汛机构——永定河防汛指挥部,该机构设在岱王庙内办公达六年之久。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各个行业实现了公私合营。当时实现公私合营后的天桥、金鱼池地区的铅丝手工业者成立了北京铅丝制品厂。由于厂房的严重不足,北京铅丝制品厂于1957年8月迁至卢沟桥西侧的岱王庙。从1957年至上世纪80年代,北京铅丝制品厂生产的铁网、纱窗、小机电等几十种产品,远销日本、越南等国家。北京铅丝制品厂停产后,岱王庙成了该厂的职工家属宿舍。随着岱王庙成为大杂院,当年修建得非常精美的戏楼逐渐荒置。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永定河河务局便设在岱王庙里,每年一到汛期,岱王庙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乡民们则在戏楼上唱大戏,以祈求免遭洪泛之灾。据当地人回忆,1949年之前,岱王庙里经常有戏曲表演,表演之前会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告示。评戏《五女哭坟》、《马寡妇开店》、《卖油郎独占花魁》是常演的剧目。表演结束后,戏班子的人会端着笸箩下来求赏钱,有钱就扔个仨瓜俩枣,没钱的就看“蹭儿”。后来,岱王庙成了防汛指挥部,戏台也不再唱戏。如今,岱王庙的庙顶青草萋萋,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雅幽静。而墙壁上还有许多斑驳的孔洞,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鏖战时留下的弹痕。这座见证了80年前那场硝烟的庙宇应该永远被铭记。正面侧面戏楼“五福捧寿”房檐板来源:宛平城生活网,新丰台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若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VxeG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