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善事功德最大四件“功德善事”,却招人生恶果!

“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 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 这四种善事,通指六度法
原标题:四件“功德善事”,却招人生恶果!“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这四种善事,通指六度法门。四种善事,修的就是智慧、持戒、布施、禅定。这四种法门,在六度里具体指方法。忍辱与精进属于态度层面,因地不正来修行六度,所以得到的是不善的果报。第一件:为了超过别人而读诵经典“有些人一天念诵佛号一万遍,我一定要比他再多个三五千”,如此只是为了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之前刚刚学佛时,偶然接触到某位善知识。便听他常说“《大藏经》我通读了三遍!”还特意在“三遍”上加重语气。那时,还不太懂佛法,为此,便对他生起敬仰之心。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是“胜他”,且还带有些许“为利养故”的气味。如果“读诵经典、受持禁戒”是为了突显我相的独特性,招感名闻利养,“名闻”是近益,“利养”是远利。第二件: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与供养而持戒行如果“读诵经典、受持禁戒”是为了彰显出我相的独特性,那么便也成为了招感名闻利养的事情。“名闻”就是近益,“利养”则是远利。现代社会龙蛇混杂,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出家人、在家人、半僧半俗、非僧非道的“大师大德”。偶然听说某位大德功夫深、更有神通;不仅持戒精严吶,还可不倒单。一旦“名闻”传开了,几百万几千万的“利养”就会随之而来了,紧接着盖起富丽堂皇的道场,圈地便自成一派!第三件,是“为他属故,而行布施”,佛经上讲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一说,意思就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布施。这是一种心术不正的布施,即所谓慷他人之慨。与之相对的,是“属他故而行布施”,即把自己的财物、权位乃至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众生。这叫做“属他”,无我我所。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第四件:修禅定的发心修定的发心动机要正,若是想要生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这也是一种妄念。最有名的就是郁头蓝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到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享尽之后,因为自己咒愿的关系,投生成为飞狐与水獭。如果人人学佛都这样行善事,就是“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什么是“没”?爱于三界就是“没”。什么是“出”?就是明心见性,知了正道。“还没”就是增长邪见,生起贡高我慢之心。修习四种善事的人,内心状态也就是善导大师一直劝谕我们的“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杂毒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果报如何?没已还出,出已还没!我们常说的载浮载沉,为什么能浮出头?听闻六度法门之善业力。可是听闻佛法,他是用来增长自己的邪见,憍慢心,所以又沉沦下去,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这也是凡夫修诸行功德潜在的毛病所在。小编微信号:hbbmmc,如素居士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YXzg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