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委员:“一带一路”带火沿线旅游,促进民心相通成效显著_国家_中国_游客

今年将迎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旅游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增进人民亲近感的最好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日前接受北京日

今年将迎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旅游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增进人民亲近感的最好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日前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旅游先行。十年来,“一带一路”旅游取得了三方面突破性发展——

首先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彼此间的了解,第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游客往来出现了倍增,此外,沿线国家的游客满意度大幅度增长,好感度进一步增强。“这为民心相通,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戴斌说。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为特征的沿线国家旅游交往密切,市场规模巨大,合作成效显著。

在戴斌看来,由于地缘相近,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由于高层互访,带动了国家之间的信任,中国游客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量也不断增长。2019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沿线国家来华人数38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9%;中国公民首站出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数为53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9.8%。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华为、小米手机,深受沿线国家人民喜爱,成为沿线国家游客来中国旅行购物的首选。”戴斌说。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在中国的入出境旅游市场和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戴斌表示,新冠疫情对全球旅游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但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中国正在有序开放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务和机票+酒店业务。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报告,今年入出境旅游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

报告提到,2023年入出境市场进入加速复苏的通道。入境方面,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潜在来华游客需求明显回升,伴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商业活动的恢复,商务旅行将是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入境旅游恢复的主力支撑。出境方面,目前中国试点恢复了中国公民赴20个国家的出境团队游业务,部分东南亚国家接待了首批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热度持续走高。

戴斌介绍,从首批开放的20个国家来看,基本上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下一步随着沿线国家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加安全、更有品质的旅游服务,相信这些国家在中国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所占有的比重和市场份额一定会不断增长。”

实现共建“一带一路”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拓展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戴斌对本端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旅游对促进民心相通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更多的沿线人民自由往来,领略彼此国家的文化之美,特别是了解彼此当下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没有当代生活的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产业的合作都容易落空。”

其次,要把双边机制和多边机制结合起来。不仅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还要和亚信、上合、金砖等多边机制结合。今年即将举办的中国—西班牙旅游年和中国—意大利旅游年的闭幕式等,这些双边机制都应该跟多边机制进行有机有效互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往来游客在目的地享受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 扩大旅游交流,深化产业合作需要从细节抓起。比如中国游客去沿线国家时,能不能提供更多面向中国游客需求的服务?比如中文接待环境、中餐、中文导游等需要加强,否则大家出去还是不方便。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入境旅游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旅游的便利度和效率,包括签证、安全、移民等方面。

“总之,让沿线国家的人民能够平等的对话,自由的往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戴斌强调,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正在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吸引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的人民来中国旅游、旅居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娜

流程编辑:U016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ZOPG6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