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五百年围龙屋客家建筑名片

仁厚温公祠鸟瞰图。何森垚 摄 仁厚温公祠的化胎种植有两墩罕见的巨型古苏铁树,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受访者供图 泛黄的木门与斑驳的墙壁使仁厚温公祠的历史底蕴显得更为浓郁。 受访者供图 “什么生来四四方?什么又是圆叮当?什么生来像天堂?
原标题:五百年围龙屋客家建筑名片仁厚温公祠鸟瞰图。何森垚摄仁厚温公祠的化胎种植有两墩罕见的巨型古苏铁树,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受访者供图泛黄的木门与斑驳的墙壁使仁厚温公祠的历史底蕴显得更为浓郁。受访者供图“什么生来四四方?什么又是圆叮当?什么生来像天堂?什么样子像城墙?我家就是四四方,我的围屋圆叮当,我家里面像天堂,高大围楼像城墙。”一首广为流传的客家童谣唱出了客家人浓厚的围龙屋之情。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梅县区丙村镇有一座五百多年历史、规模庞大的围龙屋——仁厚温公祠,犹如镶嵌在客家围龙屋群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唯一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巨型围龙屋。“仁厚温公祠是一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片。”丙村镇委书记吕瑜泉说,仁厚温公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近年来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它进行修缮,并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成旅游景点,旨在让更多的人知道客家围龙屋,感受客家的人文历史。●文:汪思婷规模▶▷鼎盛时有90多户400多人居住碧波荡漾的半月形池塘、宽阔平整的禾坪、肃穆庄严的祠堂、聚集风水的半月形化胎……步入仁厚温公祠的中心堂屋,仿佛走进一座客家“博物馆”,两边有客家先民迁徙历史、客家民俗、宗祠与客家文化、客家人祭祖风俗、仁厚祠概况等介绍,让人感受到仁厚温公祠蕴含的深厚客家文化。这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雕刻,每一个图腾,都有着五百年来的人文积淀,让人震撼。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其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多米,是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这种规模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温氏第二十四世孙温进贤介绍道,围龙屋三堂分为上、中、下厅,有48间房,过去是给族长、长辈居住的。八行横屋整齐对称,每横30间房共240间,三重弧形的围屋有102间房,所以整个仁厚温公祠的住房有390间,东西两侧还有杂物房几十间。“当年人最多的时候,居住了90多户人家,有400多人住在这个围龙屋里面,场面相当热闹。”温进贤说,这座古老且有一定规模的围龙屋,是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是同一父系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园。仁厚温公祠构造精巧,除了堂屋、横屋、围屋之外,还有化胎、池塘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堂屋是客家围龙屋的中心组成部分,温公祠的堂屋呈工整的长方形。据专家评价,该堂屋是“集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于一体”,犹如巍峨的大门、宽阔的庭院。厅堂是族人祭祖、议事、庆典、宴客的地方,它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家业和精神追求,这里也是宗族文化最浓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仁厚温公祠的围屋形似长龙卧在外围,美如彩虹,在冬季的时候,它能起到挡风御寒的作用,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都是非常独特的,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个创新。由于仁厚温公祠设计科学,整体布局前低后高,因此正午的阳光可普照屋内每个角落;雨季排水通畅,不会出现沥涝灾害;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家每户;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屋内可享受冬日的阳光,可谓是冬暖夏凉的宝地。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创新。传奇▶▷富家女与两株苏铁树的逃命故事“我们小时候根本不用出门,在围龙屋里能玩一天。比如一群小朋友过家家,还有在苏铁那边捉迷藏,想想真是美好的儿时回忆。”温进贤说的苏铁,是介绍仁厚温公祠必聊的一个话题。仁厚温公祠的化胎种植有两墩罕见的巨型古苏铁树,其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每墩直径有12米,分支干有几十条,占地100多平方米,要3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这两墩苏铁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记载一段温氏祖先的神奇传说。在温氏宗族中最受裔孙崇拜的祖妣要数第十一世祖杨氏斋婆太。她原是富家之女,美貌与才华兼备,乐善好施。一伙强盗的带头人十分爱慕她,便把她强行劫持去做压寨夫人,但她坚贞不屈,想方设法准备逃走。一天的半夜,家丁看管疏漏,斋婆太当即出逃。可是不幸被家丁发现,家丁们紧紧追赶好长一段路,眼看贼人就要追上来。这时斋婆太走投无路,她看到路旁有几株高大的凤头树,于是急忙钻进树丛中。家丁们赶到,不见斋婆太去向,于是用枪向凤头树丛乱刺搜查。这时的斋婆太的腿不幸被刺伤,她急中生智地抓起衣服的一角包住枪头将血迹擦去。家丁们将枪拔出,见无血迹,凤头树内又无动静,才放心地离开。斋婆太逃过一劫,为了感念路旁的“救命树”,便刨了两棵带回家,种在仁厚温公祠的化胎上。从此,子孙后代把这两棵树视为祖先的“救命树”,倍加爱护。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两棵树的名字,见这树开的花干后像飞翔着的凤凰,就称它为“凤头树”,其实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华南苏铁”。这两墩苏铁,经温氏家族的悉心照看,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如今依旧屹立不倒,生命力旺盛。“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这两墩巨型的苏铁是我国、可能也是世界最大的古苏铁,是极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的稀世珍宝。”温进贤十分自豪地说,苏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他们如视珍宝,爱护有加。“把苏铁种植在化胎上,是有寓意的。”温进贤告诉记者,围龙屋的化胎是一个龟背形的土包,象征女人的腹部,是围龙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上面用大小均匀的石块铺成,传说铺的石块越多,子孙后代就越多。因此苏铁开得枝繁叶茂,也是薪火相传、人丁兴旺的象征。守护▶▷力争今年底完成保护修缮工作“以前一家四五口人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根本不够住。等到生活充裕了,很多人就搬出来了。”温氏第二十四世孙温伟杰说,改革开放后,原来很多住在大屋里的人突“围”而出,在围龙屋周边盖了新房子。他说,虽然很早就搬出了仁厚温公祠,但儿时热闹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曾经几十户人家住在同一屋檐下,大家和睦相处,常常走门串屋,那是他忘不了的家。五百年来,围龙屋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摧残,陪伴温氏家族蝶变和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仁厚温公祠是他们防风避雨、防御外敌的家,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温氏族人的智慧,千千万万的客家人从这里出生、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仁厚温公祠在风雨中被侵蚀,第三层围屋已经到了坍塌的境地。保护和修缮围龙屋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样一座承载着一个民族记忆的传统古建筑不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1995年以来,仁厚温公祠后裔就集资修缮上厅、化胎,1996年台湾同胞捐资全屋翻新修缮。到2010年,仁厚温公祠被评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丙村镇政府筹资修缮水电等设施。“我们连续两年分配到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650多万元,现正进行新一轮的修缮工作,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验收。”丙村镇政府负责人说,仁厚温公祠正在打造游客服务中心,预计国庆节前完工。同时,仁厚温公祠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将申报成为客家建筑展示馆,更好地展现地方历史和客家文化。一个地方的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围龙屋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它的存在对于客家文化,对于温氏家族来说是一种可靠、坚实的力量。即使现代建筑如何干练和坚固,它都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因为保护不周而断壁残垣的土坯屋。近年来,仁厚温公祠开发成为了客家民居民俗旅游景点,自2003年5月初步建成并开始接待游客,迎来了众多游客,他们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游客,也有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把老房子修缮好了,后世子孙回来才有落脚、寄宿的地方,要让他们知道,这里是他们的家。”温进贤说,围龙屋勾起了他们浓浓的乡愁,对客家围龙屋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物革命英烈温生才仁厚公祠二十三世裔孙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自幼家贫,六岁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在南洋谋生时,温生才亲自听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道理后,即追随先生,参加了同盟会,表示决心为推翻清朝统治流尽最后一滴血。1911年4月8日,清朝将军孚琦坐轿行至咨议局前,温生才手持快枪直冲轿前,并大喝道:“革命党来了!”护卫的清兵被吓得弃轿而逃,他掀起轿帘,向轿内的孚琦连发四抢,将其击毙。温生才被捕后,在清朝官员面前大义凛然,说:“我是革命党,我的同党就是四万万同胞。”清官员问他:“何故暗杀?”他说:“不是暗杀,是明杀。”温生才受尽酷刑,坚强不屈,在广州东较场临刑之时,对围观的群众高声说:“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位同胞必须振奋做人,我快死快生,再来杀贼!”爱国将领温鸣剑温鸣剑(1907—1990)家名洪生,是井塘训创温公祠裔孙。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内战,温鸣剑毅然抛弃少校军街,离开国民革命军,考入陆军大学就读,毕业后保送到美国著名参谋指挥学院深造。1937年,他结束学业,惊闻卢沟桥事变,乃喟然而曰:“大丈夫当横刀立马,为国为民效命沙场。”抗日战争爆发,温鸣剑任中国远征军中将副参谋长,亲率十万远征军出征,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秋,组建抗日青年军,温鸣剑任209师中将师长,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没有国家哪有家”的著名口号。温鸣剑娴熟的军事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他不愿打内战,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一生重名节,廉洁自律,治军严明,爱兵如子,得到部属的爱戴和拥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DEeg6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