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莆仙方言点滴辨惑(八)

莆仙方言中有一些还经常活跃在群众口中的俗语、词汇、典故,它们都有来源。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时,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为群众所“约定俗成”,而广泛流行。 遗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缺少文字相辅的方言,在长时间,广地域,多
原标题:莆仙方言点滴辨惑(八)莆仙方言中有一些还经常活跃在群众口中的俗语、词汇、典故,它们都有来源。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时,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为群众所“约定俗成”,而广泛流行。遗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缺少文字相辅的方言,在长时间,广地域,多人众中使用、流传,必定会产生音变和讹变。缺乏文字标识和纠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乃至以讹传讹。这样人们语言交际,只满足于听音会意,不求付诸文字表达。“阿骚讲无字”的现象就是如此产生。这种语言与文字脱离的现象,如无缰之马,时间越长跑离越远。莆仙地处祖国东南海滨一隅,方言问题,无人去重视,去矫正。近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记住乡愁的热潮兴起,方言才颇受光顾。可是有些采集方言者,不深究,只是据现存之音,写不出来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时下一些有关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现许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词。许多本来很精美的方言词汇,被任意扭曲变形,变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严重的创伤。为此,笔者认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辨惑,努力恢复本来面目。从9月3日起,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今日头条“莆田发布”、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莆田发布”,以“《莆仙方言点滴辨惑》,同步转发、推送这一系列,感谢品鉴。二十一、“毛蟹水”是什么?社会交际中,如若碰到老赖,不认所欠之帐,或遇冒傻,不认已许诺言,上年纪的莆仙人会用一句俗语狠狠地骂他一句:“你吃了lsquo;毛蟹水rsquo;吗?!”“毛蟹水”是什么东西?从字面看,毛蟹即是螃蟹,因其两螯各长着一丛浓密绒毛,故人称其为“毛蟹”。那“毛蟹水”是不是煮毛蟹的汤?吃了那汤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被拿来做狠话骂人呢?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了,许多旧文化随着破除迷信而消失,绝大部年轻人不知道,连上年纪的人,也只是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360百科图笔者曾经多年为各地宫庙画壁画,在画十殿阎王时,最后一殿是转轮王。所有入阴司鬼魂,经过一殿又一殿的拷问审核,至此给他们过去的一生做出鉴定,然后进入六道轮迴:根据其前生善恶,进行赏罚,投胎再出世——或为帝王将相,或为百姓九流;或为飞禽走兽,或为低等众生。上天为了避免诸魂把前生恩怨带入再世,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敕令孟氏女为幽冥之神,筑醧忘台,采取药物,合成如酒非酒之汤,俗称迷魂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强命诸魂必饮,使其忘却前生各事,才可再投胎,重奔前程。《玉历钞传》华夏收藏网图据《玉历钞传》载:这位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入山修真,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鹤发童颜。壁画中孟婆神之醧忘台一般画作挂一“孟记”或“孟婆”之匾,所以民间称她迷魂汤为“孟婆水”或“孟记水”。方言讹变为“毛蟹水”。佛教后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前汉哪有佛经,明显是后人编造的。封建时代编造的幽冥阴间,几千年来帮助统治者掌控天下庶民,形成一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一些元素也渗透入语言之中,“毛蟹水”是其中之一。如今我们了解它,是认识一种文化,不是为了相信它。二十二、“娘礼”、“索时”、“笑贺”、“代仔”近日偶然翻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莆田民间故事选集》,也许是为了体现民间的原生态,编写者在各篇文中有意识地用了许多莆仙方言,並作似乎权威性的注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注释中存在许多值得商槯的地方。今提出书中使用比较多的几个方言词来讨论。一、母亲称“娘礼”。从表音上读也许可以。可在字面上看就很别扭。“娘礼”会被误解为母亲的礼。莆仙方言与古汉语关系密切。而古汉语中,称母亲的,读音与莆仙方言很接近的字有:①“嬭”。《广韵》奴礼切。並注:“古楚人称母曰嬭。”明才子唐寅在为母画《王母增寿图》上题:“西风鸾背綵旗摇,王母乘秋下九霄。欲与阿嬭增寿考,自斟绿醑溢银瓢。”②“姐”。《说文》:“蜀谓母曰姐。”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宪圣不妒忌之行》:宋高宗与吴后语,称其母韦后为“姐姐”。至今莆仙戏舞台上演唱还称母亲为“姐”。《莆田民间故事选集》中只有一处作者把母亲写做“娘姐”,其他都用“娘礼”,不知有何根据。二、瞬间、片刻称“索时”。古汉语中有“霎时”(霎,山洽切,入声)一词与此意的莆仙方言很接近。唐孟郊《春后雨》:“昨夜一霎雨,天意苏万物。”宋辛弃疾词句:“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例子很多不赘举。现成的词不用,而用白字“索”来生造新词,不知何故。三、称赞曰“笑贺”。看似很生动,好像是带着笑容在夸奖。可是这是城涵一带的方言读音,别的地方看不懂。我们非城涵方言是说“赏贺”。“赏”字带鼻音韵尾,与“笑”的音截然不同。这又是以前所说的“姚”“杨”的问题。四、孩子称“代仔”、“崽仔”。看了莫名其妙。不但音不对,意也难会。“代仔”是不是代人之子,谁知道?“崽仔”,这是骂人的话,也用上,谁能接受?现在大部分人用莆仙方言表示孩子写做“呆囝”,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呆”原是“保”的古体字。孩儿手以下的身躯围着襁褓,属象形。“囝”九件切。与莆仙方言相同。全唐诗,顾况《囝》:“囝生闽方,闽吏得之”。注:“闽俗呼子为lsquo;囝rsquo;”。“呆”原念bao,念dai是后来的变音,起码在宋元。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申生饮鸠而亡则是呆”。“垂钓的严子陵不是呆。”这里“呆”就念dai.语言文字的宪法是:约定俗成。但首先是要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有根有据,不能生造臆造。来源:莆田侨乡时报王琛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gPGg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