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映射王熙凤形象隐藏的一个特殊映射,估计作者曹雪芹也始料未及

王熙凤形象隐藏的一个特殊映射,估计作者曹雪芹也始料未及 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一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身份是贾琏的妻子,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 《红楼梦》故事是以贾府为背景展开的,而王熙凤在贾府的身份是人称“琏
原标题:王熙凤形象隐藏的一个特殊映射,估计作者曹雪芹也始料未及王熙凤形象隐藏的一个特殊映射,估计作者曹雪芹也始料未及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一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身份是贾琏的妻子,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红楼梦》故事是以贾府为背景展开的,而王熙凤在贾府的身份是人称“琏二奶奶”,担任着荣国府的大总管,即使宁国府也格外敬重她,重大事件也需要她出来独当一面。就她在这部艺术作品里的重要性,简单地说,王熙凤就是贾府里一根“通天彻地、枝蔓庞杂、根深蒂固”的支柱。几乎可以说,没有她,显赫高贵的贾府就无法正常运行;没有她,《红楼梦》所有的情节就无法铺陈,《红楼梦》故事的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就无法演绎,《红楼梦》整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必将大幅度削减,至于之不能成其伟大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所以,知道《红楼梦》的人,没有不知道王熙凤的。在《红楼梦》里,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是“破落户”,意思就是刁蛮、无赖,但这个评价也显示着贾母对这个孙媳妇的欣赏和偏爱。因为在整个贾府里,唯独王熙凤敢在贾母面前大声说话,或者开玩笑。正因为这份偏爱,王熙凤才以孙媳妇的身份,总领各项事务,成为宁荣二府的掌握着实际权力铁腕人物。高层宠爱她,中层信赖她,而宁荣二府的下人对于王熙凤则只有畏惧,例如兴儿就评价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兴儿的评价虽然有些偏激,但也的确是抓住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泼辣、干练、歹毒、工于心计。这些特点如果再加上王熙凤长相十分美貌,就几乎可以用“蛇蝎美人”四个字来概括了。当然,读者对王熙凤的评价就“见仁见智”了,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和口味,有人喜欢她的,也有厌恶她的,不一而足。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王熙凤,则王熙凤身上的优点也是显露无疑的。首先是性格大胆,她似乎很少受到当时的各种礼教的束缚,“三从四德”、“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等在她身上是看不到的。其二是口齿便利,善于交际,王熙凤没有多么高的文化素养,甚至斗大的字也认不了一箩筐,言语直率而且略显粗鄙,但胜在见事分明,胜在能抓住人心,所以能对上讨得欢喜,周围八面玲珑,下面畏之如虎。其三是管理有方,处事练达。在整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最富有管理能力的高级行政人员,她处理事务,不论大小都考虑细致、调度有序、井井有条,几乎没有她应付不了事,也没有她对付不了人。而王熙凤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映射了当时的一个经济背景,或者说中国社会当时走向的一个选择机会。《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可能只是顺带着写了王熙凤的这个特点,但绝没有意识到王熙凤身上这个更深层次的映射意义。到现在为止,很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几乎均认同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现实背景或者创作原型就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皇帝为了收复台湾,颁布了禁海令和迁海令。但实际上,禁海令始于顺治年间。清史料记载,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6月,朝廷正式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从这条禁令可以看出,当时的禁海政策是十分严厉的。也就是说,从清兵入关到鸦片战争开始,整个清王朝的海上大门是近乎完全关闭的。甚至再往前推,从明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数百年间,朝廷几乎整个是执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的。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获得了极大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科学思想已经迅速萌芽和成长,而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当时中国失去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良好机遇,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但在严厉封锁的数百年间,中国的海上门户开始适当地“稍开了一丝缝隙”的。在历史上,康熙皇帝算是一个思想相对比较开放,善于接纳新事物的帝王。他在与外国传教士的接触中,他逐渐了解西方文明,同时也受地方官员的不断建议,从康熙15年(1676年)开始,随着收复台湾、平定三藩战争接近尾声,逐渐放松禁海政策。直到康熙23年(1684年),朝廷正式下达指令开海贸易。而到了康熙55年(1716年),朝廷又重新宣布了海上禁令,海上门户的“一丝缝隙”又密不透风了。从康熙23年到康熙55年的这33年时间,是明初到鸦片战争的数百年间非常罕见的对外开放时期。由于解除了海上禁令,沿海的渔业获得了大幅发展,也带动了整个清朝的商业贸易,民间经济活跃,朝廷也增加了赋税。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人们的意识觉醒和思想转变远比经济积累、赋税增加重要的多。这33年的给当时中国人带来的最重要的精神贡献就是资本主义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首先发生在从事过海上贸易的人身上,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就恰好把这种觉醒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这个人物就是王熙凤。在《红楼梦》里,王熙凤不但是一个治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更是一个理财的高手。她利用贾府积蓄,也包括用于流通的钱财在社会上放高利贷,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收益。她不但动用“官家”的积蓄,而且为了获取更多本金,常常拖欠延误下人们的月例银子(工钱),以至于下人们怨声载道。在她这个“理财增收”的过程中,平儿扮演着一个财会人员或者财务主管的作用,识字不多的王熙凤则是策划者和核心人物。曹雪芹写王熙凤的这个行为,可能初衷仅仅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精明或者贪婪、刻毒,但却在无意之中暴露了王熙凤卓越的商业思维,或者资本主义思想在王熙凤这个个体上的萌芽。当然王熙凤的这种“先知先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王熙凤出身于《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王家一族在《红楼梦》里的,是被评价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句话既体现了王家的富贵显赫,“东海”一词则映射着王家的富贵来源——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关于王熙凤的祖父,王熙凤自己也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接待。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可见,当时康熙皇帝开放海上贸易的时候,王熙凤的爷爷就是专门负责的朝廷官员。而且,王熙凤爷爷的这个职务也获得了世袭。在《红楼梦》里,虽然对王熙凤的父亲是谁终究语焉不详,作品中提到的王子腾、王子胜两人都据说是王熙凤的叔父,但据后世的红学研究者考证,大体认为王熙凤的父亲其实就是所谓的“叔父”王子腾。而王子腾是干什么的?就是在康熙朝时的九省统制。九省统制,主要的职责依然是负责包括对外贸易等海上事务的官员,而且比其父亲管辖范围更大,权力显然也更集中。也就是在祖父、父亲两代人都为高级官商的这样一个家庭,王熙凤自幼则获得了非常浓郁的商业氛围的熏陶。当时社会的主流是重农抑商,但以商贸为主业的王家则显然不会认同这种思想,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王熙凤锤炼出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社交能力;在与各国、各地精明商人交往的中,培育出了王熙凤精明、泼辣、果敢的品质。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她懂得让“死钱”边活的资本经营思维。而且,王熙凤为了放高利贷,不惜克扣下人工钱,不惜伤害人命,其蕴意恰好符合经典哲学著作中,关于资本的论断:资本从其诞生之日起,每个毛孔就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对于当时的中国非常重要,几乎决定着其后中国社会的走向。但这一命运性的选择机会很快便随着禁海令的重启而彻底丧失。如果将王熙凤的活动范围扩大到贾府之外,或者给予其更长的活动时间,王熙凤或可成长为中国最早的大资本家也完全有可能。而且,在贾府乃至《红楼梦》之外,还不知道有多少个王熙凤这样的人才。《红楼梦》在对于王熙凤的判词里,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其实误了王熙凤性命的并不是王熙凤的聪明,而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又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实更值得一哭的是清王朝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更需要哀伤的是封建王朝江河日下、必将覆亡的命运。(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kLWv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