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字帖王羲之《月半帖》临摹经验

你想练就运笔凌波微步的功夫吗?那就临王羲之的《月半帖》吧! 释文:月半哀感,奈何奈何,念悒悒罔极之至,不可居处。比日何似?痹差不?悒悒,力之问。 初临此帖,发现它手腕的动作不大,行笔速度快,不像魏晋人的行事风格。“房子着火了也要踱着方步出
原标题:王羲之《月半帖》临摹经验你想练就运笔凌波微步的功夫吗?那就临王羲之的《月半帖》吧!释文:月半哀感,奈何奈何,念悒悒罔极之至,不可居处。比日何似?痹差不?悒悒,力之问。初临此帖,发现它手腕的动作不大,行笔速度快,不像魏晋人的行事风格。“房子着火了也要踱着方步出来”的魏晋风骨,在书写的行笔速度和停留上很明确,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个帖呢有点太“滑溜”了。有些笔法不是王羲之的习惯,比如“月”字的第二笔,横折钩的横,王羲之喜欢从下起笔,八点钟方向,逆上转笔写成,有爆发力,而这个帖太轻盈了,分量有点差。百度了一下,果然此帖是伪帖。即使是伪帖,也被刻入了《淳化阁帖》和《大观帖》,可见属于“高仿”,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伪帖也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它的形,加入王羲之的笔意,思考它为什么能被看出来,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对我们学王羲之更有帮助。至于凌波微步,是指毛笔在纸上轻盈快速的跳动,和武功秘籍里的轻功“凌波微步”有一比。小的不才,斗胆试着分析一下,见笑。我学书法不到一年半时间,水平有限,临帖功力不行,大致说明意思就可以了,你懂得,哈哈!前边说到了王羲之写“月”的特点,有图有真相:这个很明显,看箭头1所指的地方。王羲之挑勾的处理2也很有技术含量。到了这一笔一定要放慢速度,调峰换面,抒情提拉和捻管同时并用。在无数失败之后发现,自己写的不合格的挑勾和一些书家的是一样的。说明,对技术动作要求的完成度,很难有人要求到王羲之的高度。这个不那么明显,但力也是逆着向上走的。在墨迹本中能看到起收笔处小小的芒尖,枣木拓本和石拓本很难那么完整,自己要还原。这些小的精彩之处是用笔的速度和力量同时造就的,由此可以看出控笔的能力如何。这个字组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王羲之的字,笔画和虚连实连处虽在一条线上但是交代清楚,你看看这个是不是简单化了呢?这可是属于书写的漏洞,基本功要求不严。有朋友说看了写的这些读帖文章,对书法似乎有些懂了,如果对号入座的话,市面上的书法真是水分不少啊!其实,也不必纠结,可以理解为“当代书法”吗!我写不出心里想的东西来,只能大概表示一下这个意思。王羲之的线条饱满圆润且每一处的形状和宽度都在变化,这个我实在写不出来。我们看唐响拓本,书圣时时都在强调对立统一,圆和方的对比,曲和直的对比,粗和细的对比,虚和实的对比……但是在宋拓本里就变得特别统一,对比少了。年岁久远,在传承中精华的东西流失了。我们前边讲过的这个“迟”字,这么多的变化,一直在不断的调峰换面。再看上面的两个字太“白开水”了吧?!同理,看“不”的最后一笔。加入两处调峰换面的发力点试试。最后一笔还是调峰换面发力的动作没表达出来。把动作舒展开之后写出的效果。但是从审美来讲不是胖鼓鼓的二王一路,更像宋人笔法,有点像蔡襄吗?!这个字还是有点王氏一门特色的。对比王徽之的字,不同的审美倾向。留道思考题:看看折笔的处理,哪里不同,审美差别在哪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vAPV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