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没有你可爱的祖国一国怎能没有自己的地图?他徒步23年走遍整个中国,绘制了第一幅现代地图!

作者:陆老师 作为领土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 中国一直以地大物博闻名遐迩。 “我在沧海观日出,君卧昆仑察星数。 五月南海短衣薄,谁知漠北衾裘厚。” 34个省、699个市、2862个县与村庄… 华夏疆土南北纵跨5500公里, 东西
原标题:一国怎能没有自己的地图?他徒步23年走遍整个中国,绘制了第一幅现代地图!作者:陆老师作为领土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中国一直以地大物博闻名遐迩。“我在沧海观日出,君卧昆仑察星数。五月南海短衣薄,谁知漠北衾裘厚。”34个省、699个市、2862个县与村庄…华夏疆土南北纵跨5500公里,东西横越5200公里,中间历经四季、多个时区,幅员辽阔、浩土无疆,多次让世界为之汗颜。当我们鸟瞰中华之时,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仿佛一只已经展翅的雄鸡,时刻屹立在世界的版图之上。而当初那位首次将这只“雄鸡”描绘出来的人,却早已被遗忘在滚滚的时光之流中。他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第一人,创办了最早的科学研究机关,摹画并建造了中国地质学的基础,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费尽一生精力,徒步走完了整个中国,历经23年终于画出“最可靠的中国地图”。他是中华地质学的开山鼻祖,新时代最善良、最有用的中国人,他就中国第一幅现代地图的主要绘制者,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丁文江降临在江苏泰兴县中的一户书香世家之中。其母能识文断字,父亲亦才华横溢。在严格的家教影响下,丁文江5岁便进入私塾念书,10岁习完“四书五经”,11岁便可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作出千字长文《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在那个时代,想要在日后体面的生活,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取功名,然而丁文江却意外名落孙山。考取秀才失败后,双亲欲将儿子送往上海,投考那里的南洋公学。异地求学需要地方官员担保,因此丁家只好找到了知县龙璋。(龙璋)彼时的丁文江刚刚15岁,一双眼睛锃亮溜圆,满脸都写着“机敏”二字。在面试过程中,议论豪畅、下笔神速,一气呵成作下《汉武帝通西南夷论》,惹得龙璋赞不绝口,直呼其为“国器”,并收入门下做了关门弟子。在之后的一年学习生活中,龙璋愈发觉得少年非池中之物。深思熟虑之后,便边将丁文江托付于后来的,长沙明德中学创办人胡元倓,并希望其能将他带往日本留学。于是15岁那年,丁文江拿着父亲,近乎倾家荡产得来的路费,登上了远赴岛国的轮船,并就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胡元倓)然而虽说是出国,但其实在日本的那一年,丁文江根本没有正经上过学。他只是进了杂志社,并在那里结交了一群可以“谈革命、写文章”的朋友。在与他们的日常相处中,丁文江不仅开阔了眼界,更解放了自己的思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帝国为了争夺朝鲜与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开始了一场列强瓜分战役。因不满岛国如此做法,丁文江选择离开,在朋友的鼓励下再次远赴英国。(日俄战争中的抚顺)抵达英国之后,丁文江开始在爱丁堡的一间中学里读书,一年便连跳三个年级,仅用两年便考上了剑桥大学。但由于当时的学费过于昂贵,在入校不久后丁文江便只得退学,再次考进了学费相对低廉、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如今的格拉斯哥大学)大学期间丁文江主修动物学,自认为精力还算充沛,因此便又主动修习了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中融汇了哲学、地理、数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当时许多当地学生光是听见,都会觉得眼前一黑的高难学科,独独丁文江对此始终爱的深沉。大三那年,他将热爱的地质学改为主科学习,并在次年,拿到了其与动物学的双学位,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1911年4月,丁文江学成归国。在家乡与亲人短暂相聚之后,他便只身前往西南地区考察地质。然而当时他的手中,只有一份近200年前绘制的地图,上面的信息错漏百出,经常使得丁文江南辕北辙、事倍功半。也是通过这一次的考察,让丁文江第一次意识到了地图的重要。九州四海、万顷国土,居然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这是一件多么可悲,而又可怖的事情?!结束了西南的勘察,丁文江前往北京,参加了由政府组织的“游学考试”,并顺利得了个“理科进士”的头衔。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格致天才”。在经过多方举荐之后,他来到了北京工商部矿政司,并成功担任了地质科科长的职务。在任职期间,丁文江发现所谓的地质科,也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科室。当时中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完全被外国人垄断。这些来自西方的所谓专业人士,打着勘探地质、地形的旗号,实则却是在为以后瓜分中国做准备。在认识到这个潜在的危险后,丁文江的心中便萌生了,拥有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地质科研室的想法。1913年丁文江(前右一)和德国学者梭尔格(前左一)在河北地质调查期间与当地官员合影当时的北大刚刚成立了地质学专业,但由于报考的学生太少,这个专业只得被迫停止了招生。丁文江得知此消息后,便立刻联系了校方,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借到与地质学相关的图书与仪器,让自己先开一个简陋的研究班。(北大地质系师生合影第一排右四位丁文江)凭借着这些借来的教学器材,丁文江与老友章鸿钊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开始重点培养地质人才。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纵使在如此先进的城市校园中,面对这样一帮求知若渴的年轻人,他依旧拿不出一块矿物岩石、生物标本,甚至连一张准确的教学地图都没有!许多年轻人,纵然有着一腔为国热血,但却没有国土的概念。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在中国,却不知道究竟“哪里”是中国。不知本国风土人情,何来稳定?不懂祖国资源分布,何来富强?不想国界、政界、商界,又何谈救国?!在认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后,丁文江再次找到了北大,联合建立起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研究班(后变为研究所),并让北大地质学教育、中国的地质学研究,迅速步入世界前沿。(北大地质系学生毕业照)在以后几十年的时光里,从这间破旧的实验室里,先后走出了诸多中国地质学的领头人物: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谢家荣;中国煤田地质学奠基人,王竹泉;中国地貌学开创者,叶良辅;中国宝玉石矿物学研究先驱,李学清……拥有了自己的科研所,丁文江带着自己的学生,正式开始了图画中国的征程。走过黄河北岸,他们重新定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就此被世人知晓;游历西南川渝,他们勘遍所有丘陵盆地,“川广铁路”就此扩建;陆地边缘、密林深处、高山之巅、蜿蜒小路,南于滇黔、东临皖浙,西至晋秦、北到黑鲁。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得走,平路走不得。二十年间,丁文江和他的学生们,几乎走遍了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燕山山脉一部分)走过的路越长,丁文江便越发觉得地图重要。因此1930年秋天,他便向《申报》负责人史量才提议,要重新绘制一版属于中华民国的地图。建议通过之后,丁文江便找来众多地质学人才,参考了近8000副历史图画、采用了1000多个天文经纬点,历时三年,终于绘制出了新《中国分省新图》,与《中华民国新地图》。新版中国地图出现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更被国人评为“中国地图革新第一声”。外国人将它们称为“丁氏地图”,英国皇家学会的《地理杂志》和美国的《地理评论》多次刊文评论,称其为“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中国地图。“丁氏地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中国最权威的国家地图。它被频繁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发行量超过20万册。抗战期间,每个战士的行囊中,都会背着一副这样的地图,守护中国疆土,他们寸土不让!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凭借着这幅地图,去到各国开始国界谈判,上世纪著名的中印边界争端,中方便是靠着这幅地图,赢回了本属于自己的国土!除此之外,丁文江团队还曾绘制出:中国人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中国第一幅1:100万地质图《北京-济南幅》;《太原-榆林幅》和《南京-开封幅》等等。几十年间,他们不断搜集并制作地图资料,填补着中国地质图的空白。丁文江的文化造诣,令当时的诸多大人物为之叹服。著名作家温源宁说他是一所“老古玩店”,五花八门、零零碎碎、一应俱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不知道。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其为,新时代最有用的国人代表,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的伟大才人。好友胡适亦说:“一个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是一个天生能办事,能领导的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丁文江与好友胡适的合影)1935年年底,日本侵略军的气焰愈发嚣张,中国华北地区岌岌可危。国名政府曾有过退却打算,但由于侵略步步紧逼,北煤无法南运,粤汉铁路全线无法通车,因此便只好派出丁文江前往湖南,考察铁路沿线煤矿储量与开采的现状。(丁文江前排右三)在考察过程中,丁文江顶着狂风暴雪在崇山峻岭间视察,亲下斜深170米的矿洞,测量煤层的产状与厚度。白天顶着风雪疾行,夜间深入闷热矿井,几日的操劳与奔波,让丁文江染上了重感冒。身上时冷时热,他只得在宾馆中生火取暖。但由于新建房屋烟道不顺,煤气倒灌室内,丁文江在到达湖南仅6日后,便因一氧化碳中毒而陷入了深度昏迷。由于当时地处偏远医疗水平有限,当地医生在抢救过程中,误将他的肋骨折断,致使胸腔化脓。1936年1月5日,年仅49岁的丁文江,因并发脑中枢血管损坏,于长沙湘雅医院与世长辞。丁文江的逝世让各界人士悲痛无比。中国多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中央研究院更是决定降半旗3天,以表示对其的哀悼与追思。“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清。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这是丁文江留给世间最后的独白,亦对他一生的总结。回首丁文江短暂的一生,他已将自己的所有,都绘制在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将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之上,让后代看见了那些,我们曾无数次想象,却又始终到达不了的远方。上千年的历史跨度,因为他的努力,而有了从此岸抵达彼岸的机会。如今丁文江的墓碑,正静静的伫立在他最后生活过的土地。在他离去的83年间鲜有人前去凭吊,就和他生前所从事的工作一样,隐秘却又无比伟大。这一生,丁文江终用地图,为国人谱写出了一首中华民族的前进之歌!“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丁文江!致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Mk56k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