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产业电影产业分析--以中国影业为例

01 制片的毛利波动变化 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史 ▼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他拍的第一部片子是《工厂的大门》,
原标题:电影产业分析--以中国影业为例01制片的毛利波动变化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史▼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他拍的第一部片子是《工厂的大门》,片长仅一分多钟。[1]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万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1922年-1937年,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业期,资本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明星,成立于1922年,是长篇正剧”的鼻祖;天一,成立于1925年,以数量取胜,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它就是如今的“邵氏”,它主打“稗史、神怪片”题材;联华,成立于1930年,拥有院线,形成影院与制片联合的商业模式。创始人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是文艺片龙头。这,算是中国电影的启蒙阶段。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大批电影人涌现,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田壮壮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国产影片产生。90年代,中国电影行业发生一次重大转折,开始了商业化运作。1994年华谊兄弟成立,1998年光线传媒成立。到1999年,电影产业链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中影集团成立。这,就是今天本案研究的主题。那时,电影还没有贺岁档的概念,春节期间电影院都是关门的。但是新影联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却想到了贺岁档这个概念。1998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被选中内地首部贺岁片,大卖3600万元。此后的1999年直到2001年,冯小刚每年一部贺岁片支撑起了国产电影贺岁档。此后,张艺谋的《英雄》,让国产电影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同年,我国强推“院线制”,规定2002年6月1日以前没有组建院线的地方将停止供应进口分账大片。短短半年内,中国式的“院线制”彻底结束了中国50多年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层层发行的计划模式,改为发行方直接向院线发行影片,再由院线统一向旗下影院供片。这促使了电影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4]2005-2015年之间,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爆发,同比增速一度高达36.2%。2017年中国票房总量为558.89亿元,创下自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以来最高年票房纪录,仅次于北美地区的714.28亿元(折合人民币)。02要研究电影产业链必须先弄懂两个流程▼中国电影,成立于2010年,实控人是国企中影集团,持股67.36%。此外,它的股东里还有央视传媒、中视总公司、地方电广传媒公司等。▼它的业务包括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片制作、影视服务,它的主营业务覆盖电影产业的上下游全部链条,属于纵向一体化经营。要弄明白电影产业链,必须弄明白两个流程。先看影片的出产流程:第一步,制作、拍摄成片;第二步,发行;第三步,放映;▼(图片来源:国元证券)再看分账流程。电影产出到放映后,票房就是电影产业链的收入,依据一定比例分账,业界的一般规定如下:第一步,总票房抽出8.3%,其中5%归属于国家电影专项基金,3.3%为营业税,通常由影院方代缴,剩余91.7%。第二步,抽出6.42%归属院线,45.85%归属影院,还剩余39.43%;第三步,发行商拿净票房的4.5%-9%,还剩余30%到35%,全部归制片。▼(图片来源:国元证券)直接看财务数据:2014年-2016年,中国电影营业收入为59.60亿、72.97亿、78.41亿,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82亿、7.25亿、7.29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9.93亿、20.11亿、3.53亿,毛利率为20.54%、23.50%、20.71%。2016年,中国电影的发行业务占比58.03%,电影放映业务占比23.08%,影视服务业务占比10.26%,影视制片制作占比8.63%。▼(图片来源:优塾投研团队)很明显,这三大类业务中,占据中国电影业务大头的,是发行业务。03影片发行这门生意毛利是重要密码▼本案的中国电影,营收来源的58.03%,都是影片发行业务。影片发行业务,包括确定影片发行方案,联系电影院线,安排放映档期等。它的上游,是电影制片公司或影片进口方。但是注意,在我国,国外电影的发行,是有牌照壁垒的。目前只有两家公司有资质发行进口片,即中国电影和华夏公司,这两家公司各占50%市场。▼(图片来源:国金证券)它的下游是放映院线、影院,按照影片最终的票房收入,按照约定比例来确定发行服务收入。2016年,中国电影发行的国产片368部,累计票房139.81亿元,占国产片票房总额的52.44%;它发行的进口影片97部,票房108.6亿,占同期进口票房在总额57.01%。它承接的影片发行业务,不管是国内影片还是国外影片,最终整体的票房收入都超过当期市场的总额的50%——比如《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疯狂动物城》等,可以看出,影片发行这门生意,它确实是行业老大,毫无争议。影片发行这门生意,说白了干的就是服务,要安排路演,做票务合作,户外硬广、物料和确定发行策略等。乍一想,这门生意:每天都有电影上映,有票房收入,而这些电影放映前,都必须走发行这道程序,最终端票房收入出来了,发行商直接就可以收4.5%-9%的票房收入,而且进口大片这块还有牌照护城河——这肯定是一门值得价值投资者关注的好生意,对吗?可,如果我告诉你,其实这块业务毛利率很低呢?2014年-2016年,发行业务的毛利率仅为22.82%、24.37%、23.57%。毛利率不高的原因,就在于财务报表上的一件事:电影发行的营业成本。03影片发行财报密码二营业成本及关联采购▼我国的进口影片发这门生意中,除了牌照,还有一项关键因素——发行权。以中国电影主打的进口片业务为例,进口影片由其控股股东中影集团买来后,再提供给上市主体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发行成功获取票房收入后,再作为进口片成本支付给控股股东中影集团。▼(图片来源:优塾投研团队)这样的模式,其实有点类似于此前我们在代工领域中分析过多次的B/S模式。2016年,中国电影向中影集团支付的发行成本为19.49亿,当期发行业务的营业成本为34.44亿,向大股东中影集团的采购占比为56.60%。▼注意,主营业务的主要成本其实就是关联方采购,这门生意能赚多少钱,很大程度上,其实就看大股东想让上市公司赚多少钱。04进口电影财务密码应付账款▼中国电影做的进口片发行业务,需要等票房出来,才会按照分账比例计算营收。影片最初的进口成本,实际上由中影集团承担。这样的商业模式下,中国电影可以占用上游的资金,账面上会出现大量应付账款。(图片来源:优塾团队)2014年-2016年,中国电影的应付账款为24.61亿、29.99亿、16.69亿,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1.30%、41.10%、21.28%。注意,在2016年,中国电影的应付账款大幅下降,对上游的资金占用占比大幅下降。这直接造成了当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下降——2014到2016年,经营性现金流为9.93亿、20.11亿、3.53亿。(图片来源:choice)应付大幅下降,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中,2016年“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为20.38亿,是2015年的5.8倍。这笔现金流出的明细为:外部往来款18.79亿,是2015年的9倍。05电影产业的重要因素库存商品,一定要拆细了看▼本案的中国电影,处于电影行业,会计处理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库存商品。如果你想看这个领域的投资标的,那么,存货这个科目必须吃透。2014-2016年,中国电影的存货为9.07亿、12.62亿、12.19亿。它的存货存货中包括库存商品、在产品、原材料、制作中影视剧、影视剧版权、影视剧本等。其中,影视剧本是指可以用来拍片的剧本,影视剧投入拍摄后,计为“制作中影视剧”科目,当影视剧拍摄完成并且获得供应许可后进入“影视剧版权”科目,而库存商品是指用来发行的影片。对于本案的中国电影,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库存商品。库存商品这个科目,也是影视行业比较特殊。关于它的会计处理,有专门的文件规定。财会[2004]19号《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关于影视行业库存商品的相关会计规定:“库存影视片”——核算企业以买断结算方式购入的影片的实际成本。采用发行权交易结算方式所支付给供片方的影片节目发行权费,应当与企业定制的电影拷贝(或其他载体)的成本合并后计入本科目。“企业购入的影片在合同、协议约定的发行放映期限内未实现销售,应在期满之日作资产损失处理。在处理时,按购入影片的实际成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准则的话,我们翻译下:1)库存商品以买断结算方式购入的成本数,计入库存商品2)库存影视片,按照发行权交易结算3)未能如约放映,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也就是说,库存商品的绝对值,代表着未来的电影储备数量,跌价准备,代表着电影如期上映情况。本案的中国电影,2014年-2016年,中国电影存货中的库存商品为2.02亿,3.55亿、5.46亿,占存货的比例为20.93%、27.65%、44.14%。2014年-2016年,库存商品的跌价准备分别为243.45万、296.5万、274.37万,占库存商品的比例为1.20%、0.84%、0.50%。06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上哪些赛道是好生意▼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平稳,大盘票房559亿:同比2016增长13%;观影人次16.2亿,同比上扬18%,此外新增影院1200家、影厅数9000块。同时,国产进口都是一片繁荣态势:过亿影片92部,5亿、10亿、10亿以上量级优质内容影片迅速增加:如《战狼2》《摔跤吧!爸爸》《寻梦环游记》《二十二》等[5]我们将影视产业链条,分为3个板块,从上到下分别为制作、发行宣传、放映。这三个板块,我们挨个梳理一下。制片——包含了影视制片和影视制作两个模块,影视制片主要是策划环节,包括了项目策划、项目筹备及制片管理;而影视制片主要是具体项目的实施环节。代表公司有:华谊兄弟(毛利率39.9%)、光线传媒(毛利率44.47%)。发行——主要包括电影发行业务、电影营销业务、电影进口受托业务、电影出口业务代表公司有:中国电影(毛利率23.57%)放映——主要包括电影院线业务与影院投资经营业务。代表公司有:万达院线(毛利率32.75%),金逸影视(毛利率27.39%)整个影视行业产业链看下来,院线最值得关注,其次由于发行呈现寡头格局,也值得关注。在产业链上,影视制作环节厂商主要看爆款,但爆款的产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发行、院线环节,往往可以利用渠道优势,进行上下游布局。所以,本案中国电影,以及院线商万达电影,都在制片等环节有布局。综上来看,本研究报告的所有研究逻辑如下:1)内容产业中,包括动画、漫画、游戏、小说、影视,其中游戏是最好赛道,其次是影视。对影视领域,乍一看很热闹,大片云集,但其实在整个产业链上,从长期价值投资角度,很难挑出好标的。2)在电影产业链上,分为制、播、宣、销四个环节,其中,制作环节毛利高,但波动较大,不稳定,相对来说,发行和放映,是产业链上的较为稳定的赛道。3)在发行、放映两个核心赛道上,值得研究的公司是中国电影、万达电影。但这两家公司,都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风险点。比如,以发行业务为主力的中国电影,需要支付大股东发行权费用,作为业务成本,成本的敲定就看大股东对它的支持力度。再比如,万达电影尽管规模大、话语权强,但其账上98亿的商誉,看看就觉得头皮发麻。4)以中国电影为例,影视行业会计处理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投资非执行制片的影视剧时,在存货中会转换不同的科目。比如:第一,公司接到合作方通知的影视剧“生产令”时,将预付账款内的全部投资款转入“存货-制作中影视剧”第二,该投资的影视剧取得公映许可证时,将“存货-制作中影视剧”中单独核算的该影视剧全额转入“存货-影视剧版权”第三,影视剧公映或在电视台等终端放映后,将该影视剧相应存货转入成本,进入当期损益。5)影视发行公司存货中的库存商品绝对值,代表未来的上映电影储备数量,库存商品跌价准备,代表着电影如期上映情况。研究发行类公司,此处数据是判断未来营收的关键。6)关于估值,本案中国电影的市盈率30.93,它所在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市盈率为28.32,上证指数盈率17.43,同板块代表公司华谊兄弟市盈率29.95、光线传媒市盈率42.08,万达电影市盈率36倍。(备注:上述市盈率为2018年4月17日收盘时数据)作者:无敌大瓜链接:https://xueqiu.com/6028781397/130258581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GeDow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