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盐哥你所不了解的茶事:撒盐、“天水”和采茶女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享誉世界。 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养德……过日子,一日不可无它。 品茶,是品百态人生,也是品千年文化。 喝茶为何要加盐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茶学上最为重要的经典。其中第四章“四之器”,讲述的是唐
原标题:你所不了解的茶事:撒盐、“天水”和采茶女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享誉世界。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养德……过日子,一日不可无它。品茶,是品百态人生,也是品千年文化。喝茶为何要加盐陆羽撰写的《茶经》,是茶学上最为重要的经典。其中第四章“四之器”,讲述的是唐代饮茶所需的器具。在茶圣陆羽看来,这些器具都必不可少。正所谓“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但时过境迁,很多器具都已淡出了现代人的茶台。甚至于我们完全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鹾簋,就属于这一类。《茶经·四之器》中记载: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这里所说的“鹾簋”,是用来存放盐花的容器。为了方便取盐,旁边还配了竹制的工具“揭”。可是问题来了,喝茶需要加盐么?唐代的时候,喝茶确实需要加盐。《茶经·五之煮》中记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由此可见,这盐不仅要加,而且还很讲究时机。要在水第一次沸腾之时,把鹾簋中的盐花加进去。后面陆羽还补充了一句,意思是加盐的量也要控制好。加得太多,也会夺了茶味。茶中加盐,倒不是古人的任性之举。细细分析,其中确实有合理性。很多人认为,盐的作用就是使食物变咸。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盐对于提鲜有着神奇的功效。生活中,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肉与盐一起烹调时,便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味精的味道。因为烧肉时,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与盐里面的钠离子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而茶中也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在茶中加盐,便会发生上述的化学反应了。同时,盐还是一种消化酶的激活剂。比如我们吃馒头,干嚼的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尝出甜味。可是如果你吃上一口咸菜再嚼馒头,甜味很快就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馒头和榨菜是“绝配”的原因。其实在做西红柿炒鸡蛋时,盐的重要性甚至大过糖。这道菜虽然是酸甜口儿,但是盐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即使放再多的糖,最后起锅时也要点上些盐调味。因此,民间才有了“无盐不甜”的说法。台湾地区吃杨桃、芭乐等水果时要沾盐,也是这个道理。此外,盐还能有效地祛除原料中的异味。加盐之后,食物的口味更加纯正。如烹调苦瓜时,切好后加少量盐腌渍一下,滤去盐水后再炒,可减少苦涩的味道。新鲜的鱼放在盐水里洗一洗,也可有效除去泥腥味。因此,盐不仅是调味品,在处理食材时也经常会用到。唐代制茶工艺不甚成熟,茶汤中苦涩度较高。这样一来,盐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侣。泡茶之水讲究多茶圣陆羽,对于水可以说十分重视。《茶经·五之煮》中着重讲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点,至今常被人引用。现代人能接触到的水,大致有这样几种:天上水、地下水和表层水。古代文人喜欢收集雨水或雪水烹茶,谓之“天水”。《红楼梦》中,妙玉用自藏的“天水”为大家泡茶的桥段,可说是家喻户晓。但以如今的自然条件来说,这种水与茶的缘分已尽。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悬浮物含量低,透明度高。但同时,在地层渗透过程中,因溶入了较多的矿物质,使其硬度偏大。细分起来,深度在1—15米的地下水称浅层水。15米以下的水,则统称为深层水。浅层水,一般较容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深层水,水质一般不错,可选为泡茶。至于表层水,则包括泉水、江水、河水和湖水等。这些水所含矿物质不多,通常有较多杂质,浑浊度大,较容易受污染,情况较为复杂。《茶经》中特意说明“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强调的也是尽量避开人类活动的污染。还有一种水,茶圣陆羽没喝过,那就是自来水。自来水一般属于硬水或暂时性硬水。经过水厂净化和消毒处理,符合饮用标准。但要注意,用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往往会有较多的氯离子,气味不佳。同时会使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影响汤色。这也就是自来水泡茶,色香味都要大打折扣的原因了。当然,自来水毕竟是我们今天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水。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自来水泡茶的口感。第一,将自来水储存于水缸或水桶中,静放24小时,待氯气自行挥发消失,即可煮沸泡茶。第二,适当延长自来水煮沸的时间,可使钙、镁、铁、铝离子沉淀,又能释放水中的氯气。第三,采用净水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泡茶时水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采茶女的真面目提起采茶女,大家脑补的都是仙女般的形象:婀娜的身姿,白皙的皮肤,俊美的面容,再穿上一件中式对襟小花袄,手挎小竹篮,穿梭在茶田之间。这样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大茶山的宣传片中。节假日期间,不少人都准备进行一趟茶山之旅,甚至期待着与采茶女来一次完美邂逅。宣传片中的采茶女可是,宣传片中的采茶美女真的存在吗?《茶经·三之造》具体描述了采茶的环境与讲究。比如,其中说道:“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别看寥寥数语,却指出了采茶的艰辛与严苛。首先,好茶生长的地方是“烂石沃土”,想必一般都比较崎岖难行。其次,还得是“凌露”采摘。山中的早晨,想想都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这么艰苦的工作环境,小姑娘经受得住吗?茶山上,真的有那么多小姑娘在采茶么?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笔者走过不少茶叶产区,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般情况下,采茶的工人多由中老年女性担任。茶区的采茶老人戏称,随便找三位问一问,年龄加在一起也要二百岁左右了。至于那些宣传片中的采茶少女,只有在“某某茶叶节”开幕时才请来。真正的茶山上,年轻靓丽的采茶女实在难得一见。采茶,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不要说养尊处优的现代人,就连古人都是谈采茶而色变的。清代诗人陈章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由于家乡产茶,他对于采茶这项工作的辛苦程度非常了解。他在《采茶女》一诗中写道: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当年的采茶女,首先要腿脚灵便。茶叶生长的地方,大都是人烟稀少之处。诗中说“度涧穿云采茶去”,可见茶山道路崎岖难行。其次,由于采摘的都是嫩芽,所以很不出数。忙活一上午,回来一看还不够一筐。若是采摘早春茶,天气还十分寒冷,加上清晨山里格外潮湿,那滋味肯定不好受。采茶之苦,通过陈章《采茶女》的描写可见一斑。要说心疼采茶女的艰辛,还要说清代另一位诗人张日熙。他在《采茶歌》中写道:布裙红巾俭梳妆,茶事将登蚕事忙。玉腕熏炉香茗冽,可怜不是采茶娘。诗人笔下的采茶娘,一身粗布衣裳。来不及梳洗化妆,就要忙着茶事与蚕事。忙得灰头土脸,自然无暇顾及个人形象了。可到了最后,真正去享受一杯香茗的并不是采茶娘,而是有着纤纤玉手的大家闺秀。采茶女的艰辛,激发了诗人们怜香惜玉的情感。(本文选自《月读》2018年第八期、第九期)《茶经》丛书名:中华生活经典作者:[唐]陆羽著沈冬梅译注书号:9787101075298定价:25.00元《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它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以后茶书皆本于此。《大观茶论》(外二种)丛书名:中华生活经典作者:[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书号:9787101096262《大观茶论》(外二种)共收三种茶书,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许次纾《茶疏》、黄龙德《茶说》。《大观茶论》全面论述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著,详尽而务实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茶说》全面总结了明代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所记录的工艺程序为此后的绿茶制作所沿用。《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丛书名:中华生活经典作者:[明]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书号:9787101084344《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第一部宜兴紫砂专著。《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史上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作者:[唐]陆羽等著书号:9787100139557定价:239.00元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历代典籍精华的荟萃,《四库全书》收录了八部茶学著作:《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续茶经》《煎茶水记》。《茶典》将上述八种茶书结集,旨在制作一部“爱茶人的圣经”,以丰富的内容向当下的爱茶之人传导中国的茶文化,并精选中国历代“茶”主题珍品书画九件作为插页,使读者能在古代书画所营造的诗意悠然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茶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澄明心神之道,让爱茶之人在实践茶道的过程中,借助这部《茶典》,更深刻地领悟中国的茶文化。《〈茶董〉译注》丛书名:古代雅趣文化丛书作者:李湛军主编李超卿至译注书号:9787514919523定价:30.00元出版社:中国书店《〈茶董〉译注》是对中国书店所藏明刊本《茶董》《茶董补》进行译注的普及性读物,原书为明夏树芳辑,明陈继儒补正。晚明时期,文人热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态,夏树芳、陈继儒二人分别辑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以摘抄诗句、故事为主,将其时中国文人的杂趣、茶情演绎得惟妙谁肖,从雅致的文化情调中透射出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作者:蔡荣章著书号:9787101051391《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中国人应知的茶道常识》作者:蔡荣章主编书号:9787101083552这是一本轻松阅读的茶道常识,读者可以在一问一答之间,轻松掌握茶道常识。本书讲述了初学茶道之人应了解的各类茶道知识,比如高山茶的品质为什么好?什么是制作乌龙茶的真功夫?茶叶应该怎样保存?茶叶的评鉴环境有何讲究?购买茶叶时,如何仅从茶叶的形状和色泽来判断品质?如何判断茶叶的浸泡时间?选购紫砂壶时为什么要看是否三点平呢?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名家紫砂壶?紫砂壶在使用前为什么要开壶?一次茶会所需的茶叶量如何估算?饮什么茶可以减轻辐射的伤害?等等。《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丛书名:甲骨文丛书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著扈喜林译书号:9787509795354定价:56.00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这是一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植物的传奇历史。从古时候的“冷门”饮品到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商品,茶叶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它为何以及如何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又是怎样登堂入室、走入英国人的日常生活的?茶的种植和加工对这个行业里的那些劳工以及他们的邻居产生了什么影响?茶的苦味是否说明它含有某种人们还不知道的物质,某种对人体有益的具有收敛性的“药物成分”?茶叶对喝茶国家的文明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茶叶的传播和几个同时崛起的强大文明国家之间是否具有更为广泛的联系?那些可能的保健效果的真实性又如何?本书从一片鲜为人知的叶子开始,为大家讲述了饮茶是怎样成为人类历史上让人着迷的一种嗜好的,从理论上探索了茶对于塑造当今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推动作用。《中国茶密码》作者:罗军著书号:9787108056450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你会闻香吗?茶香是怎么来的?茶香与发酵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更简单地理解六大茶类?茶叶是如何发明的?茶叶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人类历史上为了茶叶而发生过哪些战争?喝茶有利于健康,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如何喝茶才能对身体有益?这本书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宜品茗9月15日想要了解完整的茶文化推荐书单,(统筹:陆藜;编辑:思岐)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lK7kd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