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抽象艺术李旭:泛抽象与伪抽象是抽象艺术需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2015年8月21日,“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李旭策展,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重庆、深圳等地的28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66组,共计174件,涵盖了水墨、油画、雕塑、装置、摄影和
原标题:李旭:泛抽象与伪抽象是抽象艺术需要避免的两个误区2015年8月21日,“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李旭策展,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重庆、深圳等地的28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66组,共计174件,涵盖了水墨、油画、雕塑、装置、摄影和录像等各类表现方式。策展人李旭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这次展览的策展理念进行了阐述,他说,书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不止可以在书法界进行讨论,在抽象艺术界,甚至更广阔的当代艺术界也可以讨论。李旭一直希望做一种中式的抽象,中国对于抽象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进行了快30年,但是许多抽象艺术还是过于西化。太过于西化会缺少一种文化本体的感觉。李旭说,“我觉得从中国传统书法的能量、美学里面可以借鉴一种元素,可以推动当代抽象艺术的演进。”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泛抽象”,一个是“伪抽象”文/马啸对话策展人、艺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抽象,是中国当代艺术30余年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因为远离意识形态和商业炒作的热点,一直处在边缘而个人化的存在状态中。但近两年来,继中国水墨热之后,中国抽象艺术市场颇受市场关注。1、历史脉络“一个好的艺术家也要是一个好的文人,好的知识分子”问:您如何定义“抽象艺术”?中国抽象主义艺术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李旭:在视觉形态上不带有任何现实世界的物像和提示的,在我这里才算是抽象艺术。我做的这个“时空书写”展览,又有一些新的内涵,当抽象艺术进入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艺术家,庞薰琴、“决澜社”那批人看到了当时西方已经发展出抽象派。但是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相当曲折。刚刚有非具象的实验,抗战就开始了,纯形式的试验是不合时宜的,具象才是当时的主流。后面又是内战,也没有什么实验空间。五十年代,苏派又一统大陆,抽象艺术真正开始有影响的是在八十年代。但是五十到八十年代仍有一些艺术家在地下做着抽象的实验,比如吴大羽和李青萍。八十年代的抽象我把它称为“策略性的抽象”,艺术家把它作为一种武器来反对当时的学院体制和苏派,抽象作为了一种身份和标志。你看现在很多的艺术家当时都有过抽象时期,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延续下来。中国的抽象艺术真正作为一种现象出现,是在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在上海,出现了一批抽象艺术家。问:您认为,如何判断中国抽象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水准和高度?李:八十年代曾有“读书热”、“哲学热”、“文学热”,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在艺术家里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人文热情,这是我的一种遗憾。很多很有名的艺术家文化水平并不高,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文传统和当代艺术并没有很好的结合。介入艺术界的人文学者也是凤毛麟角,导致我们的艺术界长期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形下运转。很多艺术家不读书,甚至很多画国画的、搞水墨的,书法并不好,更不要谈“诗书画印”一体,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也要是一个好的文人,好的知识分子,批评家和策展人就更不用说了,应该是全才。所以我认为这两点对艺术家和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问:在学术上,您会关注抽象艺术家的哪些方面?李旭:目前很多学术评论还是停留在讲故事层面上,某个艺术家如何不容易如何坚持,或得到了怎样的社会确认,或某个艺术家信奉某种艺术理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好的抽象艺术评论。我会关注两点:一个是艺术家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原因和目的使他舍弃了具象和表现;另一个是分析他的形式路程,在视觉形式上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有了这两点之后,我才能确认这个艺术家是不是我所要关注的对象。2、收藏现状抽象艺术在中国艺术市场不可能成为主流,当然如果作为市场主流其实是可怕的,那会引发粗制滥造,“伪抽象”会大行其道。问: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抽象艺术。这是否意味着抽象艺术的收藏门槛很高或者很低?李旭:在西方,抽象艺术不仅是现代主义的典型范式,还有非常好的市场基础,你看艺博会里永远会有相当比例的抽象艺术。而在中国,缺乏这样一个收藏和欣赏的土壤,有些藏家并不喜欢自己买的抽象作品,买了以后就放在仓库里,甚至是拍卖行的仓库里,春拍买了秋拍就想卖掉。这样的藏家我建议他不要去买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创作和收藏都非常挑人,有些人并不适合搞抽象艺术创作,如果一脚踏进来也许是很失望的结局。收藏抽象艺术的门槛也很高,首先要了解艺术史,还需要了解中式审美,中式非具象审美,以及书法美学,这样才能进入。所以说一个收藏具象的藏家如果要收藏抽象,需要一个学习过程。问:抽象艺术的收藏现状如何?是否会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主流和方向?李旭:中国断档和缺课了很久,我认为现在30岁、40岁左右的藏家将来可能会成为抽象艺术的主力,但是抽象艺术在中国艺术市场不可能成为主流,当然如果作为市场主流其实是可怕的,那会引发粗制滥造,“伪抽象”会大行其道。现在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我不相信抽象艺术是可以速成的品种,但是现在有那些只画了几年抽象的中青年艺术家被商业的炒作捧为天才。当商业市场丧失了方向以后它会不择手段的找方向,特别是最近5年来,当具象和表现都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市场在找新的点,就是所谓“空间”比较大的点,原来(价格)很低,未来可能很高,那么资本就会扑上去。比如有些抽象艺术基金,会包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做成一个投资金融工具,我对这些事情会非常谨慎,必须经过非常缜密的调研才会考虑介入与否。问:您建议投资人可以关注哪一类抽象作品?李旭:目前在市场上西方化的抽象太多,太“西化”,表现在作品的韵味、灵魂、内在性和文化基因里头。内在的东西一旦出现偏差,反映在画面上会特别明显,行家一看就知道,你的出处在哪里,你的动机在哪里。现在有几类人吧,有一类是特别崇拜某些西方大师、某些当代流派,到今天为止还在学习模仿或说研究,这类我觉得没有太大价值,因为离母本太近了;还有一类是海归,有年长者和年轻人,他们基本上从里到外都渗透着西方抽象的味道,既有几何化的抽象,也有抒情的、表现的抽象,而唯独缺乏中华的文化基因。我如果是投资人的话,不会买这样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东西可以说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台阶,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赵无极虽然在西方,但他把自己文化中的一些视觉意象贯彻在创作当中,朱德群也是那样,包括台湾和香港也有类似的例子,就是说他们从来都没有丢开民族审美的文化身份确认这一问题。还是有很多人在一以贯之的做中式审美的研究。做“时空书写”这个展览呢,我是觉得做中式抽象很有必要,看到西化的抽象在拍卖、收藏、宣传上面大行其道,我感到很担忧。我乐见和提倡中式审美或说华夏美学的抽象艺术,也可以说是带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抽象艺术。我从不否定其他类型的抽象,但我希望更多人走到我说的这条路来,我希望在生活和艺术的各个层面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3、困境与出路中国抽象艺术有两大困境,就是两个要避免的误区,一个是“泛抽象”,一个是“伪抽象”。问:您明确的推中式审美有十年,对抽象艺术的关注超过二十年了。北京和上海的抽象艺术发展有何差别?李旭:我88年来上海,一来就在调研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那时就发现北京艺术家关注“画什么”,上海艺术家关注“怎么画”,就是对艺术表达的质量、作品的制作、语言、材料等特别关注,对于主题反而是忽视的,有大量的人在做抽象。但在北京,具象艺术家很容易出名,只要你找对了题材,讲对了故事,就一炮而红,技法尽管像谁谁的并不要紧,大家认的是故事。但是抽象并不是这样,你离你学习的母本一定要远,而且要坚持,要有说服力,至少5年以上心无旁骛的在做这个,并且要有自己的风格、图式、语言、辨识度,确实很难。问:中国抽象艺术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李旭:有两大困境,就是两个要避免的误区,一个是“泛抽象”,一个是“伪抽象”。“泛抽象”就是说,我们能不能不要把“意象”混在一起谈,因为把意象和抽象混在一起谈,既贬低了抽象艺术的品质,也对意象艺术作了不恰当的包装。“伪抽象”的问题,在于说现在抽象好卖了,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就想以便宜的价格装饰自己的空间,或者不经大脑的购买一件东西用以炫耀,造成了“装饰画”很多,根本没有艺术精神和品质,没有个人的学术线索,没有对视觉形式的研究和消化。这个是把抽象艺术廉价化、庸俗化,我们在很多空间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这会严重贬低抽象艺术的价值。问:您如何看待抽象艺术的中西之别?李旭:抽象艺术的“中式”、“西式”,这是学术内部的辩论,根本不是危机,可以平行的发展下去,看看哪个会发展的更好。我相信,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和自豪感,最后会导致对整个国家审美品味的塑造,这个塑造非常重要。我在中国看设计觉得很着急,相比较中国人的设计,很明显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的设计辨识度非常高,很忠实的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式设计需要来源于中式美学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有赖于文化学者、音乐家、抽象艺术家这些人做学术梳理,做形而上的梳理。中式美学不是“旅游”文化和“唐人街”文化,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资源怎样当代化和国际化,这是考验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精英的一道题。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可能要改革开放后三代人才能摸到门槛。最终我希望确认一种中式审美、中华美学的认定,这种审美对我们的生活细节都会产生无限的影响。我要确认的艺术是既有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基因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化的。问:您认为当下的中国抽象艺术,哪些能够进入美术史?李旭:我在上海试图进行一种推动,后来发现学术上的推动和商业上的推动还是有区别的。学术上我做了很多事情,但对于市场销售的话我目前不太愿意去介入。我们是经历历史的人,是全力参与书写历史的人,但我们并没有权力为历史画句号写结论。写历史最好有五十年的回顾期,写五十、六十年代的艺术我们可以很有把握,甚至可以有定论,但是写七十年代以来的艺术我觉得都不恰当,你写的只是史料,只是研究资料、汇编,不可能成为历史。美术史我觉得应该50年重写一次,大浪淘沙,看看哪些留下来了,哪些被遗忘了。比如那些因为职务而作品价格很高的人,你想他一旦没有了职务作品还会有人要吗?还有些人是误入了这个圈套,被误解,后来又被历史追认。我认为好的中国视觉艺术是形式感和观念性的均衡,是以华人眼光介入审美判断,找到自己的能量来源,建立一种中式美学体系。“时空书写”这个展览之后,我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去做,选题可以不同,但都是倡导一种中式审美,是民族文化艺术基因的当代化和国际化。我觉得为这个事情去花费时间和生命是值得的,你不知道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它可能是很伟大的,将来在历史书章当中能在注解里出现我就觉得满足了,就会觉的没有白白的去学艺术、做艺术,没有白白的和这些艺术家去共同努力做一件我认为的大事。“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展览王丽华作品欣赏本文所有艺术插图均为《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展品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本文曾经刊登于《收藏/拍卖》杂志2015年第10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Lqow7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