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心镜生活|慈悲喜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文殊智慧,不仅是出世般若,也有观照世间的波罗蜜多 生活,从来都是五味杂陈,今天本来十分惬意,可诸行无常,搞不好下一刹那就会被客尘所侵扰,心下立即顿起热恼,令人着实不快。 佛法能够给人以生活的智慧,从古至今,世人谈及寻求自在的良方,总会谈
原标题:心镜生活|慈悲喜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文殊智慧,不仅是出世般若,也有观照世间的波罗蜜多生活,从来都是五味杂陈,今天本来十分惬意,可诸行无常,搞不好下一刹那就会被客尘所侵扰,心下立即顿起热恼,令人着实不快。佛法能够给人以生活的智慧,从古至今,世人谈及寻求自在的良方,总会谈及“禅”字。承认,中华文明之中,禅门文化的智慧语录,提供了大量能够在生活中对治烦恼的法要。其实禅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止观的集中修持,这里不是说止观修证不重要,如果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拿来做止观和闻思的功夫,委实是件值得赞叹的事情,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也能够用般若智慧来对治热恼,恐怕对于大家来说,更为切近。没有清净之心,再好的山水景色,也难去行善比方说,很多人都会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被亲密的朋友所伤害之后,感到万念俱灰,最后甚至导致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对待任何人都会以皮笑肉不笑的虚假态度待人,久而久之搞得身口意上都是虚诞的负能量,这本是肥皂剧中的尴尬剧情,孰料想却应验在生活里。我们都知道,当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节奏之快远非古时的农耕文明可以比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也远比古时要复杂和多元,这里就必须要说说人和人的交往,很多人刚刚步入职场,都是清彻聪慧之相,可工作久了,往往就变得有些鸡贼,但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闻思一下佛典,相信一定会有改变当下不良心态的方法,比如经藏中就曾说过,发心之初,成佛有余,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发心,但修学之路往往充满了不可控的阻碍,刚刚闻思经典的朋友,就好比刚入职场的新人一样充满动力和热忱,但日子久了,最初的热情就会退失,初发心时的印象,也早已了无踪迹了。其实修学佛法,本身就包含了在世间谋求幸福生活的部分,佛法将福慧双修,如果只修慧不修福,那所修之慧往往过于局限,很容易成为自了汉,只有福慧双修才是坚固世法与出世间法的正途。那么如何寻求幸福生活,其实根本还在于发心这件事情上,因为良善的发心,是成就一切福德的根本因,就拿很多职场人士的业余生活来说吧,影视剧和手机游戏,作为大家享受清闲时光的陪伴,但如果能去看看经典,尤其是关乎般若智慧的经典,比如《大智度论》、《摩诃般若经》、《掌中解脱》,有了智慧的指引,再看待世间的种种烦恼,就会是另一番印象;反之,整日执迷于宫斗剧,那就难免会在不知不觉间,生起一些猜忌狐疑,时代的进步,是要建立在互信互助的文明形态上,而不是迷失本心的彼此猜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良好的行事原则生活中,确实存在种种人际关系上的挂碍,可佛子处世的原则,概括起来都可以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原则来行事,对他人慈悲随顺,并不是说要自贬身份来讨好对方,对于没有自知之明的恶知识,佛家素来都是提倡远离的。是故,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曰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曰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曰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曰舍。懂得了慈悲喜舍的道理,慢慢就会以这样的正能量来为人处世了,对于无端的责难,其实完全不必放在心上,只因古话讲得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对待求全之毁,最好的方式就是清净自律,慈悲喜舍。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PYq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