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 邪不压正《邪不压正》:成也姜文,败也姜文?

版面编辑:刘奕伶 美编:李毅然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一周了,票房直逼5亿,豆瓣评分从最早开画时8.2分,经过15万人打分,一路下跌,如今保持在了7.1分左右。 影评人“桃桃淘电影”点评,这部电影“成也姜文,败也姜文”。南都记者刘平安
原标题:《邪不压正》:成也姜文,败也姜文?版面编辑:刘奕伶美编:李毅然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一周了,票房直逼5亿,豆瓣评分从最早开画时8.2分,经过15万人打分,一路下跌,如今保持在了7.1分左右。影评人“桃桃淘电影”点评,这部电影“成也姜文,败也姜文”。南都记者刘平安则认为,“导演姜文大手笔地在大银幕上重现老北京,却又奢侈的只将其作为背景。原著中的侠情与老北京的人文风貌均‘隐’了去,而呈现出来的还是极度姜文的东西:男性荷尔蒙、美人的好皮囊与高心气;几方势力的阴谋诡诈、枪炮子弹的你来我往;房顶上飞檐走壁、就观众嬉笑怒骂、卧室中耳鬓厮磨……当然,在这短镜头、快剪辑中,更多的还是姜文式的‘夹带私货’——在密集得堪称话痨的对白中,他埋下不少对普通观众有观看门槛的历史梗,同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任性与玩心,在片中恣意妄为地嬉笑怒骂、尖酸吐槽、大开玩笑。”和其他电影不同,《邪不压正》在微博上并没有独立的电影官博,它的宣传集中于“姜文电影官微”之下。为它倒计时开路的宣传文图,都是姜文此前拍摄电影中的人物;此前一张《邪不压正》宣传海报,更是扎眼地将“姜文电影”四个大字,压住了电影本名——时至今日,在没有第二个国内导演的作品能有如此强烈的个人标签。本次我们约到三位影评人,来聊他们眼中的《邪不压正》,其实,也是围绕着姜文展开——这种风格强烈的作者电影,到底有没有一个“任性”的边界?全文字数:5336阅读时间:17分钟哪怕他的手艺支持不了他的野心,你也很想听听他在说什么“这个爷们曾经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他有身份,即使是他在矫情的时候、在他手艺无法支撑起野心的时候,你也想听听他说了什么。”——三石(影评人)《邪不压正》片头主创名字字幕的表现形式就是整部电影的缩影,首先他只用黑底陪着音乐逐屏出主创名单,字放得很小,字体也缺乏设计而看起来“一言难尽”,这是不是显得姜文特别自信?再看姜文的头衔是“编剧·主演·导演·剪接”放在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里是不是很体现他的大包大揽和个人权威?而头衔用“剪接”而非惯常的“剪辑”,似乎又有点无视行业规则。之前提到过的主创名单字幕很小很小,坐得离屏幕远一些的后排观众可能都看不清写的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降温那一屏幕字幕是唯一做了逐渐缩放效果的……亮点是有的,而且不少。北平屋顶上的行走,荒诞却又写意,全片最好的镜头在这里。钟楼顶上通往秘密房间的打开糅合蒸汽朋克的奇思妙想。姜文喜欢塑造熟女形象,这一次交出两个,可圈可点。周韵饰演关巧红许晴饰演唐凤仪反派展示威胁时在街上迅速击毙轿夫招来警察、记者而将谋杀合理化为“清除汉奸”的段落,一气呵成(想到现在可以用钱买来的“热搜”、明星可以控制的舆论,你很难不说这种荒诞其实是种真实)。日本人开的小坦克也很小聪明、很好笑。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亮点,是浮在面上的。《邪不压正》作为一部投资较大的电影,娱乐性是够的,虽然他的本意不是想要为观众服务、不是在学习喜剧的技巧并运用其中让观众笑起来,但居高临下的他通过近似单口相声的方式分享自己私藏的段子确实逗乐了观众。至于影片的内在,就是根基不稳。首先这部电影的人物弧线是不成立的。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要解开的心结是克服对敌人复仇的恐惧。影片说他15年前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亲眼看着自己师傅被灭门而不作为,是一种需要客户的懦弱,所以他才能成功复仇。然而15年前的孩童的不作为,更多是无能为力。硬要将这种无能为力跟懦弱对上关系,产生出来的人物弧线就显得若有若无且矫情。观众自然无法投入感情到其中,而选择当一名过客。不只是人物弧线,剧情逻辑也是站不稳的。姜文饰演的蓝青峰用了15年布的局就像一场儿戏,他的逻辑是用一个身怀拒绝和复仇心的刺客所制造出来的死亡威胁来要挟当权者,剧情逻辑时好时坏、人物智商忽高忽低,很多时候就是故意拍出自以为聪明的人物的一脸蠢像、让他们做着一些愚蠢的举动,影片整体呈现出来的感觉是漏洞百出而又荒诞不经。片长超过两个小时其实不算短,但想要塞进去的东西其实太多,加上姜文自己的“剪接”处理,显得节奏贼快、剪辑细节处理不佳,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屡屡轻易打断前一个段子刚刚给观众带来的好感。“邪不压正”不是一文不值的烂片,自然比《一步之遥》好上不少,也超过了全球电影的平均水平,但依然不会是那种能够在观众心里留下长久印记的作品,会随着时间被淡忘。究其原因,现在的姜文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表达的导演,但是他的个人表达不像一般的影像叙事艺术家是为了描绘某种社会现象、传达某种情感或者表达某个道理,他的个人表达更多是在发生、是在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影评人(以及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认为他的《一步之遥》不好,他就在《邪不压正》里放一个不识字不看电影就可以写影评的公公作为回应。他乐于表达自己对熟女的爱好,想让你也喜欢上熟女;他不想为你服务、学习怎么让你笑,他只是在分享自己攒下来的私货段子,并以此逗乐你而沾沾自喜。但这个爷们曾经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他有身份,即使是他在矫情的时候、在他手艺无法支撑起野心的时候,你也想听听他说了什么。你也得听,得试着去理解他。姜文,完全崩坏“我不喜《邪不压正》,更多是觉得,姜文在糟蹋自己……很难描述《邪不压正》的观影感受。我感到不适,作为观众被导演戏耍,并且看着他还洋洋得意,疯狂宣泄着荷尔蒙与暴力。”——木卫二(影评人)我不喜《邪不压正》,更多是觉得,姜文在糟蹋自己。他明明可以把一部电影拍好拍顺,横、平、竖、直,商业、文艺、艺术,任何一个方向,了然于胸,随便都可以。影迷拥护爱戴,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他偏偏喜欢夹带私货,夹枪带棍,并且在《邪不压正》,或者之前的《一步之遥》,乃至这套民国三部曲,杂耍得并不高明。我大致还是会认为,姜文是好导演。但好导演,同样会拍出差的电影。尤其是全凭冲动、激情和自信创作的导演,人,真的要服老、服输。脱胎自张北海小说《侠隐》的《邪不压正》,最迷人的背景,是1937年前后的北平城。上世纪前叶,许多日本作家前来寻访老大之国的风采,他们笔下的北京城,是遍植洋槐与合欢的大森林,宫殿与四合院,都掩映在绿色的海洋之中。但就连芥川龙之介这样的文豪,都写不出一片屋瓦的色彩。老北京的魅力,它的数百年固若金汤与最终毁于一旦,由此可见一斑。《邪不压正》一上来,就是大雪过后的北平城。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仿佛是网络上的女诗人走红文体。白茫茫的大雪,也把观众带回了民国的北平。姜文是如此迷恋灰色的屋顶,它们像无边际的海浪,像游子思慕的床,反反复复地出现。他让彭于晏在上面冲浪、蹦床,接连不断地跑酷,来去自如。他还带着周韵一起翻越牌楼,人间游戏。走在屋顶上,只差再滚来一阵阵热浪,姜文还可以年轻上几十岁,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夏天。制造北平全景和城池意象,是《邪不压正》必不可少的篇章。然而,因为那些景色的过早消失,别说城门,连城墙根都没剩几截。最终,《邪不压正》又落入民国三部曲的搭景窠臼,影视基地,仿古再造,CG美学,始终经不起放大细看。很难描述《邪不压正》的观影感受。我感到不适,作为观众被导演戏耍,并且看着他还洋洋得意,疯狂宣泄着荷尔蒙与暴力。这次的姜文,该是打针又吃药了。《邪不压正》的故事时间点,是一个内外冲突,交织渐变的一个时段。电影一边忙着虚构架空,师门败类,国家兴亡。一边潦草凌乱,落回卢沟桥事变,日军开进到哪个门。片中人物,全程都在夺门而入,摔门而出,天上掉钱,墙头落体,不好好说话。前一秒出门,后一秒大棒槌。前一秒打针,后一秒调情。这就导致电影角色纷纷站不住脚:一开始心狠手辣的,后来像个白痴。一开始骚浪贱的,后来有高尚节操。一开始玩心计的,后来卸了一嘴牙。最惨的就是主人公,他空有一副强健体魄,没有任何报仇驱动力。逃过一劫的,大概只有周韵,因为她一直在飘。这些人物,也盖满了过往姜文作品,猩红色的大印。白大褂、白大腿和骚入骨的声线,打针一章的即视感,根本就是重复《太阳照常升起》最耐人寻味的陈冲段落。屋顶上的行走,屋檐上的自行车,也是乱入的马小军,远远打望着青春期的永恒女神米兰。有人说,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以后就停止了思考,去依赖永动机般的魔怔台词与癫狂节奏。但有一个比较,是触目惊心的,那个拍出《鬼子来了》的姜文,如今只会拿坦克与驴屁股做文章。已经不需要翻译的美国人形象,中文很溜,但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嘴炮角色———你从他的死法,就能知道姜文是多么不屑于交代他的七七八八。姜文自己,看似贪了一个反转黑化的好角色(他以为)。演这种深藏不露阴谋家,挑战演技,太爽。然而,这个人除了放放鸽子、暗中圈点人力车夫,好像并不干嘛。结尾安排一出营救张将军抗日,同样让人一头雾水。我意思是,这可能是个有趣故事,但你这样东打一枪,西轰一炮,该切左肾,留了左肾,真的让人搞不懂状况啊,到底是什么玩意。继续斗志昂扬、鼓着胸大肌跑全马+铁人十项的彭于晏,与卖屁股和大腿的许晴,倒真是天生一对。我对依然少年气、战斗力爆表的彭于晏没有看法,可是,他美利坚学了大半天,李小龙COS了好几出,最后跟着《师父》跑出来的廖凡胡乱拆招是怎么一回事?尽管姜文解释,相中彭于晏是眼前一亮,然而,电影里的彭于晏,是相当模板的人物存在。这不只是因为猛然醒悟喊爸爸的倒胃口,而是彭于晏的电影人设,四五年来,差不多就这样子了(打拳的《激战》和骑车的《破风》,甚至乱入《明月》刘黑仔)。许晴的角色,无疑是赤裸裸的剥削———从冯小刚电影里剥来,也无情地削去人物的正常情感;周韵的角色,那个为父报仇的故事,也就是最终刺杀了孙传芳的施剑翘。姜文继续把她传奇化,来无影去无踪———就像给《邪不压正》留下了好几个人物外传。但我想,他应该没有机会了。还有不少影评人愤然的华北首席影评人潘公公———由热烈赞美过999部电影但狂喷过1部《小时代》(以及郭敬明粉丝)的史航主演。其实,《云图》和《鸟人》都有过对评论家的揶揄,即便把影评人、书评人、乐评人之类的讨人厌角色插两刀、割舌头,乃至磔诛都无所谓。问题是,他这个人,除了沾点末代皇帝和庄士敦之类的掉书袋趣味。他一出来,就是一具浮肿的行尸,跟电影故事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邪不压正》是从哪里开始崩坏的呢?有人说是美国人的坠落现场,有人说是彭于晏被送去敲钟。还有人说,是彭于晏莫名其妙吃了一阵,周韵冒出来的那阵子,整部电影开始不受控制,一直往屋顶上蹿。我是觉得,像众人吃饭开香槟,那场面就已是车祸现场无疑。围绕屁股盖章这个事,何尝不是姜文热衷的“你老婆肚子像天鹅绒”之类的男权挑衅。这个事情,姑且可以说它不无聊吧,可对于几个作哈哈大笑状的电影人物,究竟有何帮助。从如何达成完美复仇,变成无厘头的“谁是你爸爸”,又回到复仇之虚无的深刻探讨,《邪不压正》的私货,显然是姜文自鸣得意的明、清、民、中、日、美的鱼龙混杂军阀汉奸曲艺节目,堪比天桥下说书。本是手起刀落的痛快事情,非要把人骗进七弯八拐的时局,用的手法,却是狼奔豕突。至于语言幽默,你要笑出来了,我算你赢。你说它是商业片,他说塞了那么多好货,你瞎啊。你说它是艺术片,他说我把通俗幽默和情怀心肺都献给你了。你说这个电影很难懂,他说看个《爸爸去哪儿》,不能再简单。你说,啊,我终于明白彭于晏确实不要找爸爸了,应该自己生个娃。他说,孙子,我骂的就是你。这个姜文,我越来越感到陌生。无论是对李天然,还是《一步之遥》的姜文。这都是一场失败的复仇。(本文原刊发于木卫二公众号,因版面关系,见报稿有所删减,原文浏览可戳此:姜文,完全崩坏)故事已经贬值,内心的神秘还有价值“在我看来,姜文电影里,那种作者性的表达,对观众观看深度的探索甚至冒犯,不但没有过分,甚至远远不够。”——韩松落(专栏作者)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不出意外地,获得两极口碑和极大争议。而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那些作者心比较强烈的电影中,看得懂的,有感应的,就会非常非常喜欢;看不懂的,没有感觉的,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从观众角度看,这种现象很正常,面对相对个性化的表达,当然会有个性化的反应,但对电影创作者来说,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呢?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达,电影的作者性,到底有没有边界?在我看来,姜文电影里,那种作者性的表达,对观众观看深度的探索甚至冒犯,不但没有过分,甚至远远不够。要知道,我们是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电影衰退的,这些年里,我们看到的电影,多半保守、拘谨,其中的探索意识,个人表达,别说跟世界上游戏的有作者性的电影有差距,就跟我们八十年代的国产片,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跟很多美剧英剧比起来,都已经远远落后了。就是大卫·林奇的“双峰”系列吧,从1990年开始,《双峰镇》的故事,让他拍了整整三季,28+18集电视剧,还有一部大电影,一部花絮电影和两部小说《双峰:神秘史》《双峰:最终档案》,以及无数衍生品。从商业上、影响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事实上,这个系列,完全是反叙事的,所谓的故事,诡异离奇,故事的背景,神秘莫测,和超自然想象、不明飞行物有着密切关系,它真正要描写的,是一个超自然的世界,是梦境,是内心的光怪陆离。2017年推出的第三季,完全是天马行空,把那种神秘感推向了极致。《双峰》第三季人物海报它的存在有何必要呢?人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有时候,我们想看一个结实的故事,有时候,却只想在某种情绪里沉溺。尊重不同的需求,是我们对自己的善举。我们之所以对这类电影不满,对表达内心情绪的电影极度反感,是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重现实,重眼前所见的,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拒绝个人情绪表达的,文学和电影,要讲道理,要帮助人认识所谓的历史。这五六十年,我们所受到的文学教育(当然也包括电影教育)也都是现实主义方向的,而现实主义,有时候是一种集体主义,是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大家产生共振和共同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排斥个人表达、排斥诗、排斥梦境、排斥情绪表达。长此以往,方式描绘梦境和情绪的文学作品,都从我们视野里消失了,一旦有人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就会被批评,大家也争相表示,看不懂。看不看得懂,成了衡量文艺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作者性可能是电影世界里,少数一些还能保留人类存在感、创造力、智力活跃度的地方了。那些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是人类最后的绿洲了。因为,仅仅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就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写故事”这个任务了,很多网文作者,就是用写作软件来写作的,只要做好故事设定,取几个人名,其余的部分,就可以靠写作软件来完成了,一天写几万字,根本不是难事。未来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只会有更多突破,更多进步,讲一个平整的故事,已经不能让创作者骄傲了,故事、叙事,已经大大贬值了,反而是内心、情绪、迷梦,还有最后的价值。电影人“把噗”在《双峰》第三季后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可以作为结尾,原文比较长,我摘其中几句:“1.人工智能正在到来的时代,留给人类的还有什么,唯有情动。2.情动,作为非表现性的思想样式,预设了观念,但非观念……6.在小说,虚构不再有价值,这是概念的生产。留给人类的是情状,是情绪、情感与情态,是普鲁斯特、奥兹和托宾。7.在电影,是动作的消失,是完全的情境。观众只能产生无法归于概念的情状,情动本身即是价值。”微信编辑:刘美涵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zgEp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