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眉间有川字好不好少不入川啊,在成都就会这样“耽误”了自己……

01 曾经有朋友和我讲,一个人工作后第一个呆的城市,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再往后,不论在哪,你身上都会永远的留下,那座城市的特点。 我尝试着将这个观点和生活对应,发现果真如此。就拿我来说吧,尽管陕西和四川离的很近,但经过在四
原标题:少不入川啊,在成都就会这样“耽误”了自己……01曾经有朋友和我讲,一个人工作后第一个呆的城市,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再往后,不论在哪,你身上都会永远的留下,那座城市的特点。我尝试着将这个观点和生活对应,发现果真如此。就拿我来说吧,尽管陕西和四川离的很近,但经过在四川近20年的浸泡,我似乎也觉得,自己骨子里,多少算个“成都人”了。就连陕西的老同学都说,感觉如今的我,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成都人了。我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连我的语言风格,也被这座城市深深地改造。我不知道这所城市,为什么能有把一个人改变的“面目全非”的能力?我到现在,都记得大学毕业,在实习单位时遇见的第一个老师。他是个北方人,考到川大,本来是学行政管理,准备未来当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结果在四川,画风一路突变,研究生选择了哲学专业,到了博士变成了佛学研究。他的文字也总是平静的表达别人的感受,那种冷静客观,让你很难看到属于他的情感和思想。但你又不得不承认,我写过的稿子经过他的手,改过的稿子,确实又是好稿子。这个看起来非常温和的人,只要决定休息的时候,坐在椅子上,一个仰头就能休息了。他总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让自己保持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记得他常常感慨:“哎,少不入川啊。我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啊。过的是缺乏斗志的人生啊。”但是你又能分明感受到,他语气里的一种淡淡的炫耀。那种感觉,就是明摆着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却心甘情愿享受生活的一种乐趣。02最近有本被称为“美食界奥斯卡”的获奖读物,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叫做《鱼翅与花椒》,里面也讲述了作者因为偶然在成都的一段人生经历,最后放弃成为一名剑桥的博士,选择做了一名“厨子”人生画风突变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扶霞”。读这本书的时候,能让人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我也逐渐找到了“少不入川”的真实原因,这地方真的很能从精神层面铸造一种独特的“闲散”,又让人有点“形散神聚”的意思,把日子过成了一篇篇散文。扶霞在90年代的时候,因为一个文化项目,获得了来自英国和中国政府的奖学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当时申请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她曾在英国,认识了一位来自川音的音乐家,当时就被对方这种神奇的二胡演奏给吸引了,这位音乐家邀请她有时间去成都玩玩,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结果后来扶霞说来就来了,音乐家朋友和自己的妻子果真也热情的接待了她。当扶霞第一次在府南河边,和这对佳人一起喝飘着茉莉花香的四川茶时,她就有了一种奇妙的冲动,想要留在这个城市。后来因为这个项目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成都,她承认在申请单上写下各种学术理由的同时,天才知道她满脑子浮现的,都是四川那些美食。果然,这又是一个被成都成功“耽误”的年轻人,本来是搞学术研究,却在这里激发起了自己11岁时的人生理想,最终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厨。成都,给她的梦想插上了现实的翅膀。在川大做留学生期间,她居然找到了如今号称“厨师界的新东方”,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进修,这个当时连中文“银行”这一类的生活常见词汇都说不利索,更别提写的老外,居然能成功的写出川菜菜谱里的“古老的四川名称”,让成都当地的厨师都惊讶不已。渐渐的,她还成了川大附近的餐馆和菜市场的网红,附近人都知道有一个英国女孩痴迷于“做饭”这件事。于是,很多人都对她有着“大国风范”,心甘情愿的当她的“导师”,热情地给她指点各种做菜的神技能。这大概就是热情好客的成都人,总会用他们的方式,拉你快速融入一座城市特有的魅力。于是,一个从小就读英国私立学校,在牛津长大就读剑桥的女学霸,就这样成功地被耽误成了一位始终都还在进步中的“大厨”,准确的说,被好吃的川菜,熏陶成了一个真正的“吃货”。03扶霞的书,是一本真正具有吃货精神的书。但也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从中国的餐饮史到钻研文化字眼,可以说,她每一个思想的火花,都是在成都这座城市里“发酵”。比如说,她一边在厨房里穿着大厨的服装忙活,一边悟出了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之道。中国人吃食物,尤其是四川人,喜欢吃煮熟的食物,中国人的胃,似乎就好这一口。而中国人把认识的人叫做熟人,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多半也是这种源于食物本身亲进度的选择吧。再比如说,她觉得在英语和大多数欧洲语言中,可供人吃的有生命的东西,用于它们的词很多都来自拉丁的“anima”,代表着空气、呼吸、生命。而在中国被称为“动物”,这不就是移动的物体吗?在成都,她越发的感受到了四川人的这种饮食智慧,凡是一切能动的物体,都是可以吃的。她就亲眼目睹了一个朋友,带她去菜市场买鸡、杀鸡,回到家里开肠破肚,最后把鸡杂都炒成了美味的菜肴,真的是从头到脚都没浪费一点的“神奇过程”。她在英国哪里见过这些?除了鸡胸脯。她还被自己那些可爱的四川朋友鄙视:“你们国家的那些肉鸡都是饲料催大的,有啥吃头。我们就要吃这种山里跑的欢的“粮食鸡”,这样的土味才真正够味。”最让她感慨的是,四川人那种表面上对生命的漠不关心。她这样描绘:“这里的人们,似乎对生命完全漠不关心,剖鱼就跟削土豆皮―样稀松平常;活剥兔子皮的时候还能悠闲地抽支烟;给一只还没反应过来的鸭子割喉放血,一边还跟朋友插科打诨。”但后来她自己思考出,动物本身就是移动的物体,加之自己也吃的大快朵颐,瞬间就忘了这个悲惨的过程。再后来,她了解到佛教的一些文化,她一边感慨自己,将来在另一个世界肯定要被一排排的“动物们”审判,一边走在英国的路上看到迎面走来一群鹅,脑子里就冒出了红烧鹅肉的味道。接着自己笑了起来,觉得自己实在可笑。04其实付霞表达的这种感觉,我也常有。这绝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四川人一种看淡生死的生存智慧。2008年那场大地震,让更多的国人见识到四川人特有的坚强与生活智慧。在我看来,对于来生和远处的东西,大多数四川人思考的相对较少,他们的确更注重眼下,活着的品质和感觉。我曾亲眼见过一个老太太,出了自家小区,一眼看到墙上某位老邻居的讣告,惊讶的张大嘴巴来上一句:“天啊,他死了。”可回过神来,自己又急匆匆的奔向菜市场,买早市便宜菜去了。对于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哪怕再悲伤的事,今天的饭也要好好吃。眼下的每一天,那都是要认真对待的。这些年在成都生活的经历告诉我,这种关注于当下每一天的文化,还真不是一天形成的,否则真的很难走出那样一场痛不欲生的记忆。唯有美食,可以解忧,不可辜负。这种对精神的疗愈,能把一个人慢慢“麻醉”,渐渐忘记那些痛到心尖的往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绝对有道理。就像在成都这个潮湿的地方,选择麻辣生活,有的时候还真不是“味蕾刺激”的需要。扶霞在书里这样表达四川人对辣椒的热爱的本能:“那鲜红耀眼的颜色照亮了永远雾蒙蒙的天空,那炽烈如火的热气逼出了人们体内的湿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美味的平衡。”而花椒带来的麻之体验,让扶霞更是处于一种“朝圣者”的境地,她不止一次地去到四川雅安的汉源,研究那里的贡椒。我也是在她的书里才知道,真正的贡椒竟是“娃娃椒”,形态上大的颗粒下面还会挂着小的,相当于母子椒,感觉“花椒一家人”才有真正的威力。老实说,我过去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么细致的体验。只是我知道,汉源的花椒特别的香,那种香味让人沉醉。记得我当年怀孕初期早孕反应严重时,无意中发现,闻花椒的味道特别能够减缓不适反应。几乎随时随地拿着花椒筒,在这种特殊而诡异的香麻中,感受到沁入心底的通畅与劲爽,顺便体会着初为人母的各种复杂感受。05尽管后来扶霞回到了英国,但她在成都找回的人生理想,却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根发芽。如今她在美食写作方面的成绩,足以抵消她没有在原来学术领域继续攻读博士的遗憾。我会经常不自知的给别人讲在成都这样或那样的生活体验,以至于给人一副忘记故乡的“嘴脸”,而这种人生体验,扶霞也有。她后来不管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和人谈起美食的差别和生活的态度时,总是一开口就说:“我们四川……”,以至于别人最后惊讶的发现,这个外国人怎么还说一口洋腔洋调的四川话呢?她到底是英国人还是四川人呢?我想,“少不入川”带给人的那种嵌入骨髓的“安逸”,真的会让人少了几分对名利的追逐和对事业的野心,多了几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在成都这座城,静静体会,你会感受到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慢思考。”假如你现在还单身,你可以来成都。假如你喜欢田园城市,你可以来成都。假如你还没成为有钱人,你可以来成都。假如你觉得很累很孤独,你可以来成都。假如………太多的假如,都写不完这座城市独特的“沦陷力”,她会给你一个温柔乡,让你找回最初的自己和心底里最真的声音。让你在别人错愕的眼光中,心安自得的享受每一天,体会到什么是为自己而生活。少不入川啊,到这里,真的会让你的人生与预设越走越远,而你却心甘情愿的毫不自知。就算知道,估计你也不愿意改,多半也没能力再把自己“回炉重铸”了。所以啊,亲爱的,一定要记住我的温馨提示,少不入川!@作者妮妮: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4Mjm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