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从海带中提取?海带不是植物?关于海带,你不知道的那些事_养殖_池田菊_日本

海带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食材之一,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海带还是只有上层人士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而关于海带的知识,大部分人更是知之甚少。 比如这几个信息:味精最早是从海带中提炼的;海带已经不是植物了;海带人工养殖技术来自日本;海带的繁殖过

海带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食材之一,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海带还是只有上层人士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而关于海带的知识,大部分人更是知之甚少。

比如这几个信息:味精最早是从海带中提炼的;海带已经不是植物了;海带人工养殖技术来自日本;海带的繁殖过程十分复杂等等。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海带的知识,让读者朋友们在吃海带的时候,也能向餐桌上的同伴们说道一二,或许这是个不错的话题。

1、海带与味精的故事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一个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名字,主要从小麦或玉米面筋等蛋白质中提取,也可以由淀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的焦谷氨酸制成,还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

无论是从哪种原材料中提取,还是通过化学合成,味精都是一种十分健康的调味品,甚至国家都没有规定添加剂量的限制,凡是有关味精有害的各种说法都是谣言。

不过味精的诞生并非从上述原材料中提取,而是一位日本化学家从海带中发现并成功提炼出来的,早期的味精大都以海带为原材料。可曾记得味精过去的名字——味素,它就是日本人发明的。

1908年,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坐在餐桌前准备享受妻子准备的美食,妻子为他盛了一碗黄瓜汤,池田喝了几口后觉得和之前的黄瓜汤味道不太一样,今天的汤异常鲜美。

池田便询问妻子,是不是在黄瓜汤里加了什么特殊的调味品。妻子说自己往汤里加了海带,但由于池田平时不吃海带,妻子便在熬好汤之后把海带捞了出来,所以池田看不到汤里有海带。

池田教授确实很少吃海带。第一次体验到海带鲜味的他,立即对海带产生了兴趣。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吃更多的海带。

但是,池田教授可不一样,他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化学家。这样难以形容的鲜美,对于化学家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他敏感地察觉到,鲜味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些人们尚未了解的特殊物质。他觉得很有必要把海带中藏着的鲜味物质分离出来。

第二天,池田教授把家里剩下的海带全部带回了实验室,开始了他的研究。在经过半年的努力之后,池田教授从海带中成功分离出来了一种白色晶体物质,这些物质的味道异常鲜美。

池田教授用日语中的“鲜美”这个词给这种味道命了名,这种白色的,能让食物变得鲜美的物质,则被命名为味素。这种物质的化学名称叫作谷氨酸钠,也就是我们现在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味精。

对商业信号同样敏感的池田教授,把海带中提取出来的谷氨酸钠,变成了家庭烹饪的调味品,他不仅拿出了研究成果,还靠着谷氨酸钠的专利大赚了一笔。

池田教授的研究很快引起了人们对海带的关注,一些生物学家们也开始深入研究海带,试图从海带上找出其他的重大发现。

虽然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生物学家们并未取得什么突破性的新发现,但他们的研究对于海带养殖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这让当时味精的原材料得到了足够的供应。

2、日本生物学家来中国养殖海带

虽然日本人工养殖海带的产量大幅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味精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而日本沿海可以用来海带养殖的地方却不多了。

1930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生物学家大槻(guī)洋四郎决定来我国的大连沿海进行考察,看看那里有没有是个养殖海带的环境。

不负大槻洋四郎所望,他在大连海域发现了野生海带,而这些野生海带与日本广泛养殖的海带品种是一样的,这说明那里具备海带生长的环境。

大槻杨四郎拿到资助后,便在我国大连海域正式开展海带养殖工作,并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良,用筏式养殖代替原来的投石养殖。

筏式养殖就是在浅海水面上利用浮子和绳索组成浮筏,然后用缆绳把浮筏固定到海底,最后把海带固定在吊绳上进行养殖。

他的革新非常成功。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海带养殖场规模很快就反超了日本。海带成为当时东北乃至全中国很多地区最常见的蔬菜。

大槻洋四郎从1930年来我国一直待到了1953年,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国的海带养殖产业从无到有,让海带这种食物终于走下了神坛。

不仅如此,大槻教授还培养了一大批水产养殖人员,这使我国的海洋生物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海带的繁殖过程非常复杂

大槻洋四郎在正式开展海带养殖工作之前,是经过考察和调研的,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种个海带嘛,有必要搞那么复杂吗?你还别说,真有这个必要。

当时日本养殖海带的主要方式是投石法,也就是把海带的幼苗系在石头上,在海底进行养殖。这种方式不仅成本很高,而且产量也比较低。

想要开展海带养殖,海带的种苗投放数量非常多,投资也是巨大的。如果环境不适合海带生长,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在大部分人看来,海带只是一种普通的藻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带的繁殖过程非常复杂,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无法繁殖,那么海带就无法生长。

海带在繁殖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孢子,这些孢子上都长有两根鞭毛,它们通过摆动鞭毛可以到处游动。当孢子遇到石头或者木筏等物体时,就会附着在上面,此后便不再移动。

你可能会认为,孢子固定之后是不是就可以长出海带来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在的这些孢子并不具备繁殖能力,它们首先会发育成雌雄两种配子体。

雌雄配子体就相当于海带的雌蕊和雄蕊,分别释放出卵子和精子,精子和卵子再次结合之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孢子,而这个孢子才是能发育出海带的“种子”。

如果海水的温度过高,就会导致配子体无法发育,那么海带的繁殖就无法完成,也就是说海带繁殖对海水温度的要求很高。这就是大槻洋四郎在申请养殖资金前一定要先调研的原因。

其实早期的海带人工养殖都是在亚洲东北部比较寒冷的海域中进行的,想要繁殖海带,那就必须找到生长环境和海水温度都合适的地方才行。

你可能会说,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海域中也有大量的海带养殖场,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大槻洋四郎当年在中国培养的一名学生。

1955年,大槻教授的一名学生发现,海带孢子产生的配子体对海水温度要求较高,无法适应太高的温度,可一旦海带萌发了幼苗,就不再怕热了。

根据这个发现,该学生提出了一个“夏苗培育法”的方案,就是说在夏季的时候收集海带的孢子,然后人工营造一个温度较低的环境来培育海带幼苗,等到幼苗长到足够强壮,就可以移植海里养殖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终于攻克了海带喜冷怕热的难题。现在,北至辽宁,南到广东,都可以进行海带的养殖。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海带早已不再是制造味精的原材料。不过,海带作为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养殖面积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现在,我国的海带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能大量出口到韩国、日本等海带的原产地。

4、海带不是植物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说,谁不知道海带不是植物啊,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上就已经学过,海带是藻类。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海带被开除植物圈仅仅是发生在2005年的事情。

在过去,我们一直用二分法来对生命进行分类,认为一种生物不是动物就是植物。而且想当然地认为,会动的就是动物,不会动的就是植物。

海带不仅不会动,它还能进行光合作用,这在传统的分类方法中,它当然是植物了。不过,随着近几十年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德国昆虫学家威利·汉宁根提出了亲缘分支分类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合理的生物学分类,必须要包含一个共同祖先下的全部后代才行。没有包含全部后代,或者没有包含共同的祖先,都不算合理的生物学分类。

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海带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海带被分错了类别,因为它们与陆地上的其他绿色植物的亲缘关系非常远。

既然海带不是植物,那么它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原因很简单,海带内有叶绿体。不过海带获得叶绿体的方式与植物获得叶绿体的方式不同,具体的机制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海带不是植物,它被分在了一个叫SAR超类群的类别中。该类别包括不等鞭毛类、囊泡虫类和有孔虫类这三个大类,海带就属于不等鞭毛类。

你看,生活中常吃的海带竟然有这么多故事,相信你读完此文后,再喝海带排骨汤时,就知道它为什么这么鲜了,因为汤里全是提炼味精的原材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B2eK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