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写给王维的诗&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只因10个字令他一诗成名,却惹来千年争议_明月

常常诵读故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在古诗词中,是有一些特定意向的,比如说“柳”在古诗词中大多代表了离别或者是送行,就像王维《洛阳女儿行》中的“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或者是白居易《忆杨柳》中的

原标题: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只因10个字令他一诗成名,却惹来千年争议

常常诵读故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在古诗词中,是有一些特定意向的,比如说“柳”在古诗词中大多代表了离别或者是送行,就像王维《洛阳女儿行》中的“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或者是白居易《忆杨柳》中的“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无不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淡淡愁绪。

同样的,在古诗词中还有一个比较特定的意向,每每都被诗人们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个意向就是“”,就像“诗仙”李太白那句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过本期笔者要说的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一首诗,也是一首望月思乡诗,开篇10子就堪称惊艳,让他一诗成名,堪称张九龄最经典的一首诗。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白话译文如下:海面上升起一轮明月,哪怕我们是相隔天涯也能够欣赏同一轮明月。有情人都怨憎这漫漫的长夜,竟然都不由自主泛起相思彻夜难眠。熄灭蜡烛月光洒满屋内让人怜爱,起身披上外衣才感觉到露水已经浸湿衣衫。不能把这捧在手中的银光赠送与你,还不如早点睡觉在梦里和你欢聚在一起。

这首诗开头两句也是全诗最出彩的两句,直接点题,第一句就写“望月”,而第二句相隔千里共赏一月也是暗合“怀远”,虽然没有直接写思念,但是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人心中泛起思乡之情。第三、四句直接点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让这漫漫长夜更加难以度过,只有数不尽的思念在萦绕盘旋。

第五、六句借景抒情,看似是写屋中的情境,但是在这长夜里为何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境?还不是因为思乡彻夜难眠只能在屋中坐立难安。最后两句更是将思乡的感情推倒更高的层次,满满的深情,屋中情景如此美好却不能与亲人共享,那便早些入梦与亲人在梦中相会。整首诗下来哀而不伤,没有华丽的词藻,用质朴的言语便将这深切的思念付诸于笔端,令人不由心生感染。

不过说起这首诗最经典的前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来都颇受争议,只因后世苏轼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曾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这两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被大家广泛争议的点也正在于此,到底苏轼在作《水调歌头》之时有没有借鉴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其实在笔者看来有没有借鉴其实都不重要,先贤能够为我们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便已是幸事,何必为此徒添烦恼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L7p9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