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道德前提6影视作品该不该接受“道德审判”?

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否有必要对一部影视作品进行所谓的道德批判?而所谓的“三观”这种东西,又能否成为评判一部文艺片的既定标准呢? 作者:文心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大眼 事情的导火索是这样的:就在这个月,为纪念曼布克奖50周年,在伦敦
原标题:影视作品该不该接受“道德审判”?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否有必要对一部影视作品进行所谓的道德批判?而所谓的“三观”这种东西,又能否成为评判一部文艺片的既定标准呢?作者:文心来源:传媒内参-传媒大眼事情的导火索是这样的:就在这个月,为纪念曼布克奖50周年,在伦敦颁发了“金布克奖”。而该奖项的得主,就是史诗级的文艺片《英国病人》的同名小说,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奖最佳小说作品”。这一结果一出来,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能够获奖,纯粹是因为《英国病人》这部电影的成功。这部囊括了九项奥斯卡奖的经典爱情片,在文青圈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完全不亚于《泰坦尼克号》在全球造成的轰动效应。上映于1996年的《英国病人》,距离现在已有20多年的时间,之前在豆瓣上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但令人觉得蹊跷的是,自2017年起,涉及该片的评论中突然出现了“三观不正”“这种讲出轨的电影只能给一星”“男女主角长得再好看也不能摆脱这是一部婚外恋电影”的各种古怪评论。给人的感觉,好像豆瓣上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道德的卫道士,且出现得形同天降,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集体行为,否则豆瓣创立了这么多年,为何之前从未出现过这种现象呢?当然,这并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与之相比,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否有必要对一部影视作品进行所谓的道德批判?而所谓的“三观”这种东西,又能否成为评判一部文艺片的既定标准呢?本就没有统一标准的“三观”一词,如今已被用滥“三观”这个词其实是近几年才慢慢流行起来的,其本义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称,且相对中性。可是在当下的国内,“三观正”一词已成为某种道德正确。究竟怎样才算“三观正”?各大10W+的媒体公众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散播着“三观正”的各种标准。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哪有那么多宏大的家国利益和矛盾冲突?倒是更多的家庭琐碎、个人私德反而成了最为喜闻乐见的题材,而这些最吸引人眼球的高频词也成了各路大V们圈钱的摇钱树。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最缺失的一环就是逻辑训练,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谣言帖、养生帖能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并不断创造点击量神话的原因所在。那么,不妨从这些键盘侠们对电影的批判中,来看看当今社会基于私德所倡导的种种“三观正”,究竟是个什么底色。查看豆瓣、知乎等聚集了大批民间发声者的社交媒体,大概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约炮可耻、身体和精神出轨的都是渣男渣女、小三必须不能有好下场、故事的结局必须是出轨男女回来找原配,不然这就不能算作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而这样的舆论趋势,也解释了为何当年文青们所热爱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后,虽然票房和口碑都不错,却依旧会有一大波人吐槽该片的三观不正:明明就是个小三上位又婚内出轨的故事,居然被当作追求爱情的典范来歌颂,这个世界是真的乱套了吗?拜托!如果电影都照着你们所说的这个套路来拍的话,这个世界恐怕只需要一部样板戏一样的电影了,还会有百花齐放的文艺盛况了吗?而所谓的三观不正,其实不过是和这些键盘侠们的三观不一致而已。三观正不正,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而且普世三观其实也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放在封建社会,女孩子结婚前都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照此逻辑来判断的话,当今社会男女婚前自由恋爱也成了典型的三观不正。在旧社会,女人婚前失贞简直就是天大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可到了当今这个性解放逐步全球化的时代,谁还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苛责现代女性?事实上,如果对一件事情不能动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仅仅依靠所谓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类的经验来判断,那么恐怕我们的一生都要在看不惯和咒骂当中度过了。大多数的文学著作和影视经典三观都“不正”如果非要来聊聊传统和经验的话,那么暂且先不聊电影,因为电影毕竟是上世纪才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古今中外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都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了吧?假设国外的思想都过于开放,所以不在讨论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可以先举出一个国产经典文学中最打脸的例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它讲的明显就是个婚外恋的故事,祝英台放着自家包办的婚事不从,偏要去找梁山伯化蝶,这难道不算忤逆父母?至于《红楼梦》中乱伦、扒灰、多角恋的故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再说回电影本身。十个中国人恐怕九个都知道的好莱坞爱情大片是哪一部?答案当然是《泰坦尼克号》。可这片子讲的又是什么?不是露丝背着自己的未婚夫和穷小子杰克偷情吗?当年无数人为了这么个“三观不正”的故事在电影院潸然落泪,甚至二刷三刷到N刷,为什么当年叫好声一片的故事,现在却莫名其妙跑出一堆人对其口诛笔伐?这不科学!包括《英国病人》在内的一系列经典文艺片,都不应该承受这类低智化的无辜骂名。人性本就复杂,电影只是进行了一把浓缩和再现而已看看这些年娱乐圈被闹得最凶的新闻都有哪些?无非就是各种的艳照、出轨、嫖娼等等花边。让人搞不懂的是,明明是和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事,为什么公众对明星这种事的容忍度就这么低?把结论归咎于明星们起到的不良的示范作用只是一方面,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国人在当下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无聊感。对于这些爱看热闹的普通民众,如今有个特别生动且准确的形容词——吃瓜群众。光是看看这个词语中做出的动作,就可以脑补出一群吃饱喝得后捧着一片瓜果站在一边评头品足的社会闲散分子的样子了。说句不中听的,眼下充斥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这些所谓的“道德卫道士”,很可能就是当初坐在电影院中边看《泰坦尼克号》边哭得稀里哗啦的那群人。而说到私德问题,其实也就牵扯到了人性。作为有着复杂个性与无数即时反应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与之前的个性完全不同的选择。这也是热门美剧《西部世界》着重探讨的又一核心问题。站在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决定当下国人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幸福感多寡的因素其实包含很多,每一个选择和行为的背后,也往往有着太多不足与人分说的苦衷。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做到的是更为准确地把握当下时代的各种生存现状,成为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记录者。无论这个时代看上去有多美好或是糟糕,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直面人性,少加滤镜,不作评判,才是一个优秀的影视创作者应该做到的事情,才可能拍出故事丰满、人物生动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作品。毕竟这是在拍戏,不是在写教科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bLL86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