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预热·拾级而上,走进2023① | 美好生活有了更坚实的支撑_张静_卫生服务站_李大妈

过去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踏上新征程;新的一年,我们再鸣征鼓,奋进新时代。3月,全国两会的召开,将为2023年绘上更为鲜明的底色。在这重要时刻到来之前,健康报开设“两会预热·拾级而上,走进2023”专栏,采访社区居民、一

过去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踏上新征程;新的一年,我们再鸣征鼓,奋进新时代。3月,全国两会的召开,将为2023年绘上更为鲜明的底色。在这重要时刻到来之前,健康报开设“两会预热·拾级而上,走进2023”专栏,采访社区居民、一线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公共卫生人员、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请他们将既往的荣耀、汗水与千言万语,同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聚光灯相结合,展望2023年,汇聚前行的力量。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健康中国建设体现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取向。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发力,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百姓看病就医体验如何?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还有什么期盼和诉求?记者通过采访居民和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了解“健康路”上的民之所感、民之所盼。

01

基层医疗进步增强获得感

就近就能看好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中的好消息。今年55岁的李大妈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家里除了她和丈夫,还有76岁的母亲。三口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日常就医需求较大,家附近的甘露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他们常去看病、开药的地方。

“这是您的药,一共是12周的量,您拿好。”2月2日早上,李大妈陪患有高血压的丈夫来到甘露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结束后,他们从医护人员手中接过了药。去年,北京市将慢性病“长处方”服务时限延长至最长3个月,李大妈和丈夫不用月月跑腿开药了。

李大妈和丈夫还发现,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的降压药种类更全了。这让患有慢性肾炎的李大妈十分期待:“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肾炎的药很少,如果能增加针对肾病等慢性病的药就好了。”

自2016年起,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始为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如今,李大妈的母亲已经在社区免费体检7次。“医务人员非常耐心细致,检查的项目也很多,包括血尿常规、腹部超声、心电图等。”李大妈告诉记者,2023年的社区免费体检报名已经开始了,她准备等天气暖和一些就为母亲预约。

不只是中老年群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今年1月初,在浙江省杭州市工作的郑洋时常感到胸闷气短,怀疑是新冠后遗症。当时正值感染高峰期,大医院的号很难挂,最终郑洋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以为会排长队,我还特意请了半天假,没想到从挂号、就诊到抽血、拍胸片,几乎不用排队,并且医保都能报销。”这次就诊经历让郑洋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好感度直线上升,他决定以后头疼脑热、腹泻便秘等小病都在社区看。

02

异地就医方便提升安全感

多年来,我国持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居民因为患疑难重症需要到外地看病,一些退休后到大城市帮子女带娃的老人需要就地管理好慢病。异地就医,如今因为各项改革变得不那么沉重了。

之前提到异地就医,住在河北省邢台市的张静第一感觉是“麻烦”,但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2月中旬,她生活的平静突然被发现的脚部肿瘤打破。“前期我没有任何不适,直到脚部出现凸起才到市医院做检查,结果查出了肿瘤。”张静告诉记者,由于肿瘤体积较大,还侵蚀了骨头,医生建议其尽早到北京就诊。

经过一番查询,张静最终选择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是该院重点学科,近期能不能挂上号?自己腿脚不便,该如何前往?这些成了摆在张静眼前的新难题。结果出乎张静预料,她很快就挂到该院新龙泽院区骨科门诊的号。

让张静高兴的,还有另一件事。自2月10日起,河北省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在已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京津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看病购药时,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直接结算。“很幸运,我能赶上好政策,一下子省了很多事。”张静笑着说。

坐在医院宽敞的候诊区,面对着柔声细语的导诊员,张静紧张焦虑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虽然临近退休,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但她因这次顺利的就诊而心里有了底:“生了病不可怕,能看上病、治好病,我就安心了。”

“不要乱走动,我们一会儿就要进去看医生啦。”在张静就诊的同一天,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杨璇也带着一岁的儿子小雨来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小雨不幸患有先天性拇指畸形,去年杨璇带着儿子跑了当地很多医院。“之前医生就建议我们来北京看,但是孩子当时太小,现在孩子大一些了,出远门方便了。”于是,杨璇和丈夫带着小雨从攀枝花转诊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挂上了该院手外科专家陈山林的号。

杨璇家存在一定经济困难,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减轻了她带儿子看病的后顾之忧。“北京积水潭医院是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定点医院之一,救助金上限为3万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杨璇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03

线上诊疗发展加成幸福感

互联网医院如今已成为很多患者复诊时的选择。去年10月,郑洋脸上突然冒出很多痘,于是挂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的号。医生检查后判断,郑洋脸上的痘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于是对症开药并叮嘱其一周后复诊。

然而,因为工作太忙,郑洋迟迟没能复诊。偶然间,他从同事的口中得知浙江省人民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隔天,他就进入该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找到初诊时的医生。点击在线问诊、填写简要病情、上传病例及处方单、进行图文咨询,简单几步,郑洋就完成了复诊流程,医生开的药可以直接邮寄到家。

郑洋还发现,浙江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了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浙江省(市)级医保患者只需提前绑定医保电子凭证,就能在线上进行移动支付,能在线下进行医保结算的省外医保患者,也能线上支付。“短短十几分钟,病看完了,工作也没耽误。”这次高效便捷的线上就诊后,互联网医院便成了郑洋和朋友聊天时的高频词。

杨璇在去年也曾带着儿子在互联网医院远程就诊,然而过程却不太顺利。“我们在攀枝花当地医院拍了X线片后,如果再到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复诊,之前的报告数据不被认可,需要重新做检查。”由于当时不便前往武汉,杨璇的这次就诊最后不了了之。杨璇期盼着,有朝一日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能够互认。

李大妈则希望在互联网医院看病时医保报销更方便。她常常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开药,虽然需要乘坐约1个小时的地铁,但为了买到可以直接冲泡的中药颗粒,李大妈认准了这家医院。“我每两周来一次,每次开的药都很多、很重。”李大妈只能选择到医院快递站邮寄药物。两年前,该院推出了互联网诊疗平台,李大妈心里又有了盼头:“医院的互联网诊疗系统还没和医保对接,希望以后功能越来越完善,线上诊疗费用早日实现医保结算。”

04

提升本领满足居民“新期待”

老百姓心里所想的,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长龙村卫生室村医韦小丽心头的牵挂。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韦小丽紧张又期待:“我要将老百姓对健康的新期待,带到全国两会上去。”

韦小丽原本约定在22时接受记者电话采访。记者打过去时,她很抱歉地回应:“对不起,再等我10分钟时间。”那时,韦小丽正与同事忙着整理当天随访居民的健康信息,“下乡随访拿着平板电脑就能实时录入,不过村里有时无线信号不好,就得回来加班”。

韦小丽已经当了23年村医。她一路进修,考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质,取得海南医学院函授大专学历、湖南吉首大学函授临床专业本科学历,又于2020年通过考试成为七坊镇社区医院的职工,分管长龙村卫生室工作。“现在居民对健康的要求高了,基层医生要与时俱进、提升本领。”韦小丽说,以前居民看病主要希望解决身体不舒服的问题,现在会关心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询问如何预防疾病,“基层医生如果不拿出点新东西,就满足不了居民的需要了”。

让韦小丽感到高兴的是,通过自我能力提升,她可以更好地呵护百姓的健康。韦小丽看到,前一阵子迎战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获得了居民的称赞,政府很快补齐了很多设施设备短板,各方对强基层的关注比以前更多了。

“血氧仪、制氧机、氧气钢瓶等常用应急设备都有了,如果七坊镇社区医院能有台洗胃机,对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将很有帮助。”韦小丽也担忧,七坊镇社区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到了退休的年纪,后续谁来接班?“我想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地成长和壮大本领。”韦小丽说。

韦小丽说,基层医务人员离居民家门口最近,最了解老百姓的感受和需求,如今,他们越来越有底气为老百姓今后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郑洋、张静、杨璇均为化名。)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首席记者 叶龙杰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ZLyn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