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产权50年后归谁广州第一馆!这个安置小区里建起一座“龙舟博物馆”

咩事获悉—— 广州第一个 以村级为机构单位 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 18日正式“开门迎客” 开馆仪式上的表演 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六大馆区,三大单元 全方位解读车陂百年龙舟景 馆内不仅收集了大量村民自发捐赠的珍贵藏品
原标题:广州第一馆!这个安置小区里建起一座“龙舟博物馆”咩事获悉——广州第一个以村级为机构单位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18日正式“开门迎客”开馆仪式上的表演南都记者谭庆驹摄六大馆区,三大单元全方位解读车陂百年龙舟景馆内不仅收集了大量村民自发捐赠的珍贵藏品还将不少龙舟民俗场景进行一比一再现南都记者谭庆驹摄作为广州首个以“龙舟”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展馆,车陂村民成了此次登台亮相的“主角”。“从最开始的自发申请,到后来的集体表决。村民们主动捐展品,把乡愁记忆收集起来。两年时间,共建一馆,成了每个村民自己的事。”由此,全市第一个以村级为机构单位的龙舟文化展馆正式落成。安置小区里藏了一间“龙舟博物馆”18日成了车陂村民们的大日子。男女老少,齐聚涌边,年轻的志愿者们身着红装,手拿船桨,模仿划龙舟的动作,顶着烈日奋力起舞。《龙舟问渡》、《颂龙舟》、《龙腾盛事》……这间筹备了两年的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在当天正式开幕。这间“龙舟博物馆”里有啥好看?坐落在回迁安置小区,展厅共分六个馆区,内容分为三大单元,共计九个部分。以车陂的宗祠和龙舟为主题,通过各类手工艺品、特色服饰、油画、情境再现等手段,辅以文字和解说,将龙舟习俗、龙船制作、车陂民俗等一一道来。值得一提的是,在龙舟文化展览馆的中央位置,还摆放着一艘“一比一”还原的实体龙船模型。南都记者谭庆驹摄“如今建了馆,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基地,能把车陂文化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在广州市龙舟文化非遗传承人苏应昌看来,如今的年轻人更需要一个多维空间近距离接触历史。而伴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展馆也让文化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至少我们回头一看,就能明白,这段千百年的车陂龙舟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展览馆里展出的龙船饭南都记者谭庆驹摄自捐藏品,牵手高校,“村民自己办自己的事”当天馆内的众多藏品中,一幅名为《一水同舟》的水墨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据了解,这幅长约4.5米、高约2米的馆内“巨作”,正是由八位车陂本土艺术家,历时两个多月时间共同参与绘制完成的。15日才“新鲜”装裱在馆内。苏格硕、郝伟伦等水墨画的创作者介绍,画中呈现的是四五十年代、童时记忆中的“车陂游龙图”。此外,馆内还收藏了许多本地“大师之作”。包括非遗大师李光华赠展的纸通龙凤船,苏炯峰先生赠展的多艘建国初期保存至今的古帆船和龙船模型,以及一幅由曾伟棠、林耀创作的《车陂龙舟趁景图》等等。“馆内的所有展品,其实都是由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动员全村村民、龙舟爱好者、龙船会等各方各面,共同捐出来的。”苏志均向记者介绍。“两年前,我们有了建馆的想法。”苏志均回忆,“这里的回迁安置房,大都住着车陂村的村民。我们也想把这个空间好好利用起来。”他说,“大家反馈比较积极,大部分的展品也都是村民自己捐赠的。毕竟是村民自己的事。”龙头制作大师梁镇洪捐赠的制作工具如何更好的发挥空间作用?苏志均介绍,目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和广东本地高校的合作机遇。借本次龙舟文化展馆开馆仪式的契机,车陂龙舟促进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等华南知名学府展开了系列文化艺术产学研基地共建项目。在展馆开馆当天,“谈古论今展流长•广府龙舟非遗文化论坛”也一并开幕。省市相关的非遗专家学者齐聚展馆多媒体馆区,为车陂乃至全省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把脉。文:南都见习记者董晓妍记者尹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LvmX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