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这部175分钟的电影,让明星夫妇受益二十年

175分钟很短吗? 确实足够短,因为它浓缩了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人生中的三十年。 175分钟很长吗? 确实太长了,因为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花了二十年来向儿子告别。 负重前行·步履不停 王小帅的新片,这部175分钟的电影,早在2月的第6
原标题:这部175分钟的电影,让明星夫妇受益二十年175分钟很短吗?确实足够短,因为它浓缩了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人生中的三十年。175分钟很长吗?确实太长了,因为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花了二十年来向儿子告别。负重前行·步履不停王小帅的新片,这部175分钟的电影,早在2月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就已经赚足了眼球——影片获得金熊奖提名,主演王景春、咏梅分别斩获影帝、影后。至此,《地久天长》成为了首部包揽柏林电影节帝后奖的华语电影。王小帅说:“柏林十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中国的三十年早已翻天覆地。”《地久天长》就是一部叙述“时间”的电影。本片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知青返乡、严打、计划生育、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岗潮、出国热——可以说中国近几十年的风云变换都囊括其中。有人说该片是21世纪的《活着》,也有人说这片讲的是中国人的失孤,实际上我觉得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像冷静的旁观者,连一个倒茶的动作都可以持续30秒。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而言,孩子是父母与不断变化的时代之间的桥梁,孩子的存在就像是他们时钟的电池。当人们好不容易“知青返乡”回到城市,借着开放走向广州、深圳,耀君和丽云却又一次自我放逐来到了福建渔村;当昔日挚友已在房地产业里发家致富,耀君依然对重新归家的养子刘星说,“你给我好好守着修理厂”;当他们的干儿子沈浩已然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他们的亲生儿子却永远定格在相片里——那个夏天,那个水库边,那个他们抱着刘星赶往医院时听见的火车轰鸣声里。在《地久天长》里,孩子是剧情展开的契机,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不幸离世的长子、因独生子女被打掉的二胎、叛逆的养子,都使一个本当幸福的家庭历经了太多苦难。而在这以亲情为纽带的剧情架构之下,刘耀军与王丽云的苦难不仅是因为痛失爱子与故交埋下的芥蒂,伴随着时代的车轮,他们俩也曾拥有欢愉无忧的青春,但当一切都变得不同时,永远只有少数幸运儿在时代偶尔震裂的缝隙中扶摇直上,大多数人只能身不由已的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中,成了生活的牺牲品、时间的逆行人,被抛在历史的角落,活得“地久天长”。对于刘耀军和王丽云,他们生活的所有意义一开始是刘星,后来是永福,最后是彼此。每一份节点的丢失,才增添他们对衰老的感知,正因为他们不变的活着,我们才得以瞥见时代的变动,看到他们在命运的洪涛里浮沉不定。情感恰是生活中最为固定的东西,当一袭红裙的茉莉站在人群中,面对镜头笑靥如花时,他们此后的人生不再会有如此美好的欢歌笑语,不再有这样热闹的友人相聚。影片中,耀军和丽云除了丧子,还有一处隐疾——丽云一辈子没法生了,这才是他们悲剧的真正源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海燕作为“干部”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政策,在她的眼里,杀掉一个尚未诞生的生命是无上的光荣,她丝毫没有察觉到丽云内心的裂痕,甚至一次又一次揭开这道伤疤,直到刘星去世,且丽云无法生育的事实横亘在她眼前时,她才陷入了挣扎,自然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冲突第一次撕扯了她,并纠缠其一生,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失独意味着永远都不再拥有自己的孩子,哪怕沈家在之后拥有比刘家更好的生活,更多的财富,可是伤害一旦造成,几次三番的自责也无法填平这道疤。即使伤痕愈合不了,可生活却推着你不得不往前走。不想长大?没有谁可以一辈子停留在原地,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还能像从前那样奔跑。片中最“狗血”的一幕大概就是沈茉莉怀上了耀军的孩子,并愿意生下来交给丽云抚养,这是一次滞留者和领跑者的碰撞,这也成为耀军向前迈进的契机。当他告诉茉莉,他和丽云想要孩子,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时,他已经逼迫自己从长久的逃避里走了出来,随之而来的还给养子刘星自由和身份则是更彻底的诀别。所以有人把《地久天长》说做是21世纪的《活着》,也并非全无道理。在影片的后半程,走出自欺欺人的幻象后,生活对耀军和丽云而言就是纯粹的活着。当他们乘飞机遭遇气流时,两人仍会紧张害怕,自嘲着“我们竟然还怕死”。《地久天长》没有《活着》那样残酷,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伤疤,不变的,是人心深处活下去的本能。在看完《地久天长》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是枝裕和曾拍过一部影片《步履不停》。那部片子讲的是,家中长子为了救人溺水身亡,母亲每年都会在忌日那天邀请被救上来的那个人来到家中祭拜,让其一生都处于自责之中,即使母亲明知这毫无意义,却依旧固执地用这样的方式向对方“复仇”。相比之下,丽云的处境则更加无奈,她无法责怪,也无处“复仇”,那首《友谊地久天长》如一句谶语,即使在这样痛绝的时刻,他们的“情”也无法打破。面对沈浩的忏悔,她选择平静地接受,耀军更是在多年前就命令沈父“一个字都不许在孩子面前提”。他们的选择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但这份永生不忘的固执是所有父母的通病。让孩子遗忘,让对方遗忘,却唯独自己忘不了,而事实上,谁也忘不了。上一代人的悲伤传递到下一代人身上是愈加锋利的伤害,无论是对养子“刘星”或者沈浩都是如此。影片留住了一代人的欢笑与悲痛,可就像是枝裕和的电影片名,所有人都只能步履不停地往下走。当结尾时亮起的“地久天长/SoLong,MySon”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是字面本意,说再见,和亲儿子刘星告别,和老家的一切告别,他们已无力(不想)再纠缠,索性就这样吧。另一方面是它的深层含义,经过这么久,耀军和丽云终于放过了自己;经过这么久,养子刘星回来了,生活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行走,像丽云说的,剩下的只是等着慢慢变老。对不起,没有和解我想,每个导演可能都有同一个野心:用自己的镜头定义一群人的一整个时代。就像《美国往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对于观众而言就是五个年轻人穿着大衣穿过白雾,走在曼哈顿大桥下。关于那个时代的所有感受,都在那一个镜头里。关于时代里的感觉,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莱昂内用一个在面粉仓库里翩翩起舞的女孩惊艳了世人,当时光白了美人头,那一瞥的风姿却宛若一把万能钥匙,轻易开启无数扇尘封已久的门,伴随着纷纷而下的面粉,过去的闪亮日子重又降临。于是23年之后,姜文让一群女孩一边揉面,一边在《美丽的梭罗河》伴奏下跳舞,成为华语电影最令人难忘的片段之一。如果横向类比,《地久天长》之于王小帅,和《江湖儿女》之于贾樟柯差不多,都有某种程度的“生涯总结”意味。个人觉得这两部相比,王比贾做的要熨贴,打磨地更精细。作为导演,他不再像《闯入者》、《我11》、《十七岁的单车》那样,单一的去表达一种感情或是一段故事,而是下沉到属于中国的时代脉搏中去发掘关于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这回似乎打磨的过于圆润,有点丧失了批判的锋利。李海燕“秉公执法”造成的悲剧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性,而沈浩直接致使刘星死亡只是创作者刻意设计的偶然性事件。换言之:即使架空历史背景,沈浩导致刘星身亡,多年后难以继续承受负罪感所以向刘耀军夫妇坦白的情节逻辑和戏剧高潮依然成立。这两个事件之间的断裂就是王小帅偷换概念的支点,哪怕忽略剧作设计的讨巧甚至稍微的狗血,失独的问题不应转移到友谊的破裂上并人为的让一个家庭过度妥协来缝合价值观表达的隔断,以完成所谓的历史批判,那这种批判必然是无效的。当然最后李海燕得了“压迫主神经”的“脑瘤”,“医生”让他少“运动”,“广场舞”也不要跳了。其实还是意指“乱自上作”,讽刺的意味还是有的。但批判的重心不应在此,应该在当时无视人权的制度上。这一点王小帅始终没有挑明,有失第六代导演的担当。加害的不反思不补偿,受害的不发声不反抗,大家忍忍就假装忘了,然后冠以中式美德的名头赚观众眼泪,于是我期待了三个小时的眼泪,一滴都没憋出来。电影最后以“都挺好”式的和解为全片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这些善良淳朴,位居底层的他们只能选择在无奈中隐忍,不管是面对无从改变的生死,还是无力阻挡的时代,这使《地久天长》不能成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充斥多少叩问现实的力度。毕竟王小帅说过:“这不是一个悲伤得电影,是温暖的电影,并不想让大家哭”。片中多次出现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还特地借着耀军的口解释了这首歌对于他们的特殊意义。但不幸的是,除了时间,还有什么是可以地久天长的呢?可能是希望吧,这大概也是王在片尾让耀军和丽云接到刘星电话的原因吧!其实电影所聚焦的不仅是一个普通家庭如何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当三十载春秋被浓缩为三个小时的电影,刻意打乱的叙事结构在为电影营造戏剧性的同时,也在娓娓道来着王小帅希望一表的\"地久天长\"。“地久天长”是对时间的形容词,本是一种祝愿,人们总期待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穿越时空,地久天长。可是现实中,美丽的愿景总是遥不可及,那些真正“地久天长”陪我们到老的,是落空的情感,和难以弥合的创伤。实际在《地久天长》中,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原谅了对方,也没有说过一句原谅的话,沈浩讲出了事实,解脱了自己,刘家夫妇也只是再一次听到已知的丧子过程和原因,再一次接受了事实。就像横亘在两个原本亲如手足的家庭之间的那场意外,虽说逝者已矣,可是面对朋友留下来的建议,耀军表示留不下了。是啊,自从他们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这里给他们的伤害太多,用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愈合,他们好不容易在“逃离”多年之后,逐渐找到了一点平静,岂容再失去?当我坐在电影院,三个钟头内目睹完横跨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史,没有泪流满面,没有盛赞惊艳。我只是觉得,也许我们距离刚刚过去的三、四十年还是太近了,也许我们还依然处在时代洪流所带来的诸多变化之中,所以我们对于过去还缺乏总结的能力,很难做到用一个镜头、一句对白,道尽对过往的感喟。无论是作家、导演还是演员,都还在试图找寻那一句“Tommrowisanotherday”作为大时代的总结,或者是那一句“Frankly,mydear,Idon\'tgiveadamn“作为情感宣泄出口。如果还没能找到,那不过是因为变化尚未终结,我们仍在湍急的河流里顺流而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jjx162.html

(0)

相关推荐